农林复合经营通过将统一土地管理单元的多年生木本植物与其他栽培植物和家畜共同种植和培养,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环境需求以及时空分布特征而予以不同的经营管理措施。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森林资源,由此导致的森林资源过度消耗以及森林资源质量降低的问题成为阻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对农业发展与林业发展模式进行探究有利于形成科学合理的资源节约型社会。
1 农林复合发展情况概述
1.1 农林复合发展历史进展概述 农林复合发展是一种有利于农作物种植与培育以及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科学种植模式。早在公元前7 000 a前的新石器时代,热带亚洲和非洲就开始进行了农林复合经营,另外,调查发现,在拉丁美洲也有相关的农林复合经营模式。20世纪20年代兴盛的汤加是一种比较廉价的森林经营方式,这一经营模式是在1860年在缅甸建立起来的一种柚木栽培方式,这种经营方式在1890年传入印度,并在之后传入孟加拉国。但是由于科学水平的限制和意识观念的落后,所以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农林复合发展模式并没有取得比较大的突破性的进展。
1.2 农林复合结构类型 农林复合经营尤其固定的模式,对农林复合的结构类型进行探究有利于更好地发展农林复合经营模式。首先是林粮间作的复合类型,这种模式是在林中新造林地的幼苗的行距间隔的土地上种植农作物,这只一种比较传统的种植模式,其优势是有利于保护林木生长和减少水土流失。另外,是林药间作型,这是一种在郁闭成林的土地上种植各种药物的类型,如在南方可以种植白术、延胡索、麦冬和半夏等,而在北方则可以种植人参、党参、桔梗、五味子和龙胆等。由于林下种植药材能够很好地保持水土,并且对于土壤的改良具有促进作用。除了环境效益,林药间作型能够产生比较良好的经济效益。
2 我国农林复合经营发展情况概述
2.1 我国农林发展情况概述 我国的农林复合经营的拥有广为悠久的历史,在公元前一世纪就已经采取林(桑)粮(黍)间作的结构形式,这一种植模式被记载在《汜胜之书》里面。另外;北魏的《齐民要术》也记载了桑豆间作的种植发展模式,而到了清代初期,农、林、渔、畜有机结合的方式开始盛行。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已经应用了农林复合经营模式。
2.2 我国农林复合经营特点 我国农林复合的经营特点首先表现在复合性上面,它表现在多年生木本植物的种植同其它栽培植物或者家畜动物的有机结合,最终形成一种比较利于土地利用的制度。另外,我国农林复合还具有整体性的特点,这种特点体现在经营时充分发挥群组织间的协调配合能力,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和经济效益。多样性也是我国农林复合经营的特点,有利于改变常规的农业经营对象单一的问题。
3 农林复合经营对林业发展的意义
3.1 农林复合经营有利于生态效益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渐严重,在森林防护和林业发展中,合理利用土地和自然资源成为关键性的一个因素。而农林复合经营对于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得到了有效地提高。农林复合有利于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是一种新型的生态林业,所以对于农林复合经营有足够的优势。我国的华北平原地区采取农林复合经营有利于去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
3.2 农林复合经营有利于经济效益 农林复合经营能够增加植物的层次性,有利于充分利用土地空间,在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方面有比较良好的效用。同时,有利于农林牧业的协调经营,既收获了粮食作物,又改善了林业的生长环境,并且节约人力、物力、财力。因此,农林复合有利于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我国东北地区的林业地区通过种植珍贵药材和养殖牛、羊等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3.3 农林复合经营有利于社会效益 农林复合经营在产品多样性的丰富性上起到了促进作用,因为农林复合经营有利于产品的输出,在粮油、畜禽、蔬菜和药材等方面能够能好地保持供应,所以能够较好地满足社会需求。另外,农林复合经营模式属于集约型的发展模式。因此,需要密集型的劳动力投入,拉动社会就业,增加就业机会。最后是在收入方面,因为农林复合经营有利于增加短期收入和长期收入,在经济来源方面比较少空档期,所以有利于增加居民的经济收入,产生较为良好的经济效益。
4 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与土地一级各种自然资源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张,而合理利用配置自然资源有利于自然资源的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