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落叶松叶蜂是危害落叶松人工林的重要害虫,幼虫取食落叶松针叶后,可将成片落叶松林针叶食光。尤其对幼树危害极大,可使新梢弯曲,枝条枯死,树冠变形,难以成林郁闭。基于此,简要介绍落叶松红腹叶蜂卵、幼虫和成虫,摸清该虫发生、发展规律及生活习性,最后从物理、化学防治2个方面进行说明。
关键词:
1 发生及危害症状
落叶松红腹叶蜂(Pristiphora erichsonii(Hartig))膜翅目,叶蜂科。落叶松红腹叶蜂属食叶害虫。国内主要分布于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西和陕西等省。
落叶松叶蜂是危害落叶松人工林的重要害虫,幼虫取食落叶松针叶后,可将成片落叶松林针叶食光。尤其对幼树危害极大,可使新梢弯曲,枝条枯死,树冠变形,难以郁闭成林。成虫产卵时刺伤嫩梢皮层,致使枝梢弯曲枯萎,严重影响树木生长。落叶松叶部危险性害虫,危害期为6-8月,主要危害10~30 年生的落叶松。该虫蔓延速度快,危害严重。叶蜂幼虫危害盛期正是落叶松生长旺季,严重受害的林分,远看似火烧一片枯黄,严重抑制落叶松的生长发育。叶蜂幼虫危害盛期正是落叶松生长旺季,严重受害的林分,远看似火烧一片枯黄。经调查,虫口密度受立地条件、林分状况影响较大,立地条件好,郁闭度大则受害轻,山梁重于坡面,林缘重于林内,阳坡重于阴坡,纯林重于混交林。
2 形态特征
2.1 卵 一般长1.3 mm,宽0.4 mm。初产时淡黄色,半透明,孵化前暗色。
2.2 幼虫 一般体长12.0~16.0mm。黑褐色,胸部和腹部背面墨绿色,腹面灰白色。胸足黑褐色。
2.3 成虫 体长6.5~10.0 mm,翅展15.0~18.5 mm,虫体上有光泽,黑色,混生白色鳞毛。头黑色,具细小均匀小刻点,基黑色、平截,上黄色、前圆,上鄂深褐色具两齿。触角9节茶褐色、具短毛。前胸背板黑色;翅透明,前翅痣明显,前缘脉黄色,翅基片黄色。腹部3~6节枯黄色,其他腹节均为黑色。前、中足黄色,后足腿节端部约1/3、胫节端部1/2和跗节均为黑色。褐色,内齿小,不与外齿平行,锯黑色、有毛。
2.4 茧 椭圆形,长约7.0~10.0 mm,宽约为3.0~5.0 mm,茧壳坚韧、角质。新时棕色,春后棕褐色,化蛹前黑褐色。
2.5 蛹 裸蛹,体第7.0~10.0 mm,初产乳白色,羽化前不棕黑色。
3 生活史
蛹期16~40 d;卵期10~20 d。幼虫期18~25 d。年生1代,以老熟幼虫结茧于落叶层下越冬。当平均气温达0 ℃以上时,越冬幼虫开始化蛹。
4 生物学习性
以结茧幼虫在树下枯枝落叶层中、地表或地表下1~2 cm的土层中越冬。竖年4月下旬开始上树化蛹,5月中旬为盛期,蛹期7~10 d,5月下旬为羽化盛期。 其羽化盛期在6月中旬,低温地区可持续到6月下旬。成虫羽化后1~2 d可产卵,卵期7~10 d,6月上旬为孵化盛期。喜欢将卵产于嫩梢皮下,卵粒并排成两纵行,每虫子产卵40~60粒,一般新梢头有卵7~50粒不等。有卵新梢呈弯曲状,顶梢树叶呈黄白色逐渐枯死。该虫为孤雌生殖,初孵幼虫群集危害新梢嫩叶,3龄以后分散取食。6月中、下旬为幼虫危害盛期,7月上旬老熟幼虫开始爬下树干,钻入落叶层下吐丝作茧越夏越冬。初孵幼虫群集危害,一般先取食树冠下层针叶,渐次上升至顶梢。
5 防治方法
5.1 物理防治 1)人工剪除卵枝。根据成虫产卵于嫩梢一侧,且产卵不久梢即枯死的特点,可在产卵盛期(7月上旬)进行产卵嫩梢的剪除。2)早春或晚秋,采用人工清理林中的枯枝落叶,人工挖虫茧,集中深埋或烧毁,杀死虫茧。
5.2 生物防治 1)以菌治虫白僵菌粉防治虫茧和蛹的平均感染率74.0%利用人工释放白僵菌灭虫将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植保方法,目前这项工作尚未开展。2)动物治虫落叶松叶蜂幼虫期有蝽、益蝽、多种蜘蛛;在茧期,郁闭度较好的林分,主要天敌有野鸡、呱呱鸡、喜鹊、锦鸡和野猪等天敌。应加以保护,增加林内天敌效量,对该虫数量控制将会有明显作用。
5.3 营林措施 1)林分抚育秋冬季,在落叶松纯林中进行人工抚育,并清理林分中的枯枝落叶,增强树势,提高林木的自控能力。2)林分改造科学布局,适地适树,合理密植营造混交林,提高林木自控能力。落叶松纯林达成采伐年度时,采用带状或块状进行采伐,改变林分结构,减少落叶松叶蜂的大发生。
5.4 化学防治 1)在成虫羽化初期(5月上旬)用林丹粉剂,用药量7.50~11.25 kg/hm2。喷洒地面,在成虫羽化高峰期(5月下旬)和产卵高峰期(幼虫孵化初期或中期)用敌敌畏或林丹烟剂,用药量7.50~11.25 kg/hm2。施药时间无风的晴天,为早晨6~8 h、傍晚7~9 h进行,放烟点布置为烟带距离100 m,烟点之间距离4~5 m,烟雾弥漫不超过4 m/s。使虫口密度在短期内下降。用药时间应选择在羽化盛期和3龄前防治效果最佳。2)在林木分布稀疏的地方,用2.5%灭幼脲3号胶悬剂1∶2 000倍、灭杀毙21.0%微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