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网
当前位置:首页>>林业>退耕还林油樟林空间分布特征>正文

退耕还林油樟林空间分布特征

来源:杂志发表网时间:2015-12-21 所属栏目:林业

  

  退耕还林油樟林空间分布特征

  1研究区域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长江(岷江)北岸区域涉及退耕还林的有思坡乡、宗场镇、象鼻街道、白沙街道、沙坪街道、邱场乡、金坪镇、高店镇、明威乡、凉姜乡共10个乡镇,介于28°46′38″~29°1′28″N、104°26′49″~104°50′30″E,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浅丘、河谷兼有南亚热带气候属性。多年均气温15.0~18.3℃,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终年温暖而四季分明;春早冬迟,具有温热季节长、日照少等特点。无霜期335~355d;年降雨量850~1 500mm,但时空分布不均,降水多集中在夏季;年日照950~1 180h,湿度大、阴天多。夏季处于西南季风控制区,但全年风力微弱,多年平均值为0.8m/s,仅4、5月份风速较大。此外,因受地势、地貌特别是垂直高差的影响,还具有立体气候和区域小气候明显的特征.岷江、长江分别从区域南部自西向东流过。

  2研究方法

  将历年来退耕还林验收图件扫描并在ArcGIS环境中进行数字化,提取图形信息,根据文本数据输入相应的属性信息。将数字化的图形与交通图层、城镇图层、乡镇图层分别进行叠加处理,利用缓冲区处理功能分别获取距离、面积等数据。根据各个乡镇2013年农经报表获取农户经济信息。

  3研究结果

  3.1退耕还林总体特点

  宜宾市翠屏区长江(岷江)北岸共10个乡镇参与了退耕还林工程,共完成退耕还林面积2 017.64hm2,占国土总面积的3.1%;分布于2 395个图斑,平均每个图斑面积0.84hm2,最小斑块面积0.01hm2,最大斑块面积13.61hm2。涉及34个树种,以人工纯林为主,单一优势树种面积占总面积的85%左右,两个或两个以上树种栽植面积约占12.3%,无明显优势树种的约占2.7%;其中油樟林占总面积的42.2%,油樟纯林为34.8%,其余绝大部分为两个树种混种,油樟占50%或以上,油樟所占比重低于50%的作为非油樟林处理(约占退耕还林总面积的2.0%左右);作为间种的树种以黄栀子为主,此外还有茶、湿地松等(图1)。

  3.2油樟林空间分布特点

  退耕还林地中油樟林共851.52hm2,占退耕还林面积的42.2%。形成1 097个森林斑块,占总斑块个数的45.8%;平均斑块面积0.78hm2,最小斑块面积0.01hm2,最大斑块面积12.72hm2,离散程度较大,说明各斑块之间面积差异较大,破碎化较严重。参与退耕还林的10个乡镇,均有不同面积的栽植,但各乡镇之间面积差异较大,其中宗场、金坪面积最大,沙坪面积最小,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近12倍;按油樟林与退耕还林面积百分比,比重最高的为明威,其次为宗场、思坡、金坪。

  各个乡镇内部退耕还林形成的油樟林斑块平均斑块距离696±211m,乡镇之间平均斑块距离3 412±5 031m,乡镇内部呈现明显的聚集分布特征(图2);按聚集程度,乡镇内部可识别出1—4个聚集点,其中5个乡镇为1个聚集点,3个乡镇为2个聚集点,1个乡镇为3个聚集点,1个乡镇为4个聚集点。除油樟外的其他退耕还林地,也呈现乡镇内部聚集的特点。97%左右的退耕还林油樟林与现有油樟林最近距离在400m范围以内,非油樟林退耕还林斑块中也有80%左右与现有油樟林最近距离也在400m范围以内(图2),且自然条件符合油樟生长要求,说明这部分退耕还林面积未栽植油樟的原因并非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各乡镇退耕还林油樟林占退耕还林总面积百分比与油樟林传统栽植区宜宾县的距离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77,即与宜宾县距离越远,农户发展油樟林的积极性越低,说明宜宾县油樟发展对翠屏区油樟栽植有较高的影响。

  4讨论

  在已经完成的退耕还林地中,油樟所占比重最大,远大于排第二的墨西哥柏(占退耕还林总面积的15.1%),说明在退耕还林树种的选择中,农户选择油樟的积极性很高。宜宾市发展油樟的历史悠久,栽植面积占全国面积的70%以上[15],多年来当地多家科研单位研发了大量实用,可以为油樟的栽植、初加工提供技术支持。鉴于相对较优越的生态效益,以及当地技术的积累,在未来退耕还林工程树种选择中,政府及其他组织,可以通过资金扶持、技术支持、政策引导,积极促进油樟的栽植。退耕还林斑块全部低于海拔661m,其中99.2%的退耕还林斑块集中在海拔250~550m之间(图3)。根据宜宾市林业科学研究院的研究结果,油樟适生于年平均气温16℃以上,月平均最低气温不低于5℃,绝对最低气温不低于-7℃,极端最高气温不超过42℃;年日照时数900h以上;年降雨量大于900mm,年平均相对湿度大于80%的地区[18]。海拔661m以下区域,符合油樟的这一气候要求。根据本研究结果,退耕还林中还有李、桃、巨桉等生态效益较油樟低的树种。从经济效益方面分析,根据对农户的现场走访调查,油樟与这些树种差别并不明显。此外,油樟除每年一次或两次收集树叶提取樟油,还是一种优良的园林树种。因此,油樟树种在退耕还林总面积所占比重,还有升高的空间;从生态效益角度,也应该提高其栽植面积。除退耕还林外,该区域还有部分自发还林地,根据实地调查,油樟林所占比重低于退耕还林地。农户仅能采用较为原始的工具对收集的油樟叶提取樟油,实验室提取率和农户提取率差异显著,即农户的提取率处于非常低的水平,浪费严重且经济效益低下,导致农户栽植油樟的积极性受到很大影响。同时,中青年大量外出务工经商,使得劳动力严重不足,而樟油提取的部分环节需要青壮年劳动力,油樟的经济效益尚不足以吸引外出人员回流,因而外出人口增多也影响油樟的栽植。未来随着留守人员数量的减少和年龄的增加,油樟的发展也将面临很大的困难。如何减少劳动力需求、提高樟油提取率,是扩大油樟产业亟需解决的两个难题。

  5结论

  在研究区域,油樟是主要退耕还林树种之一,在所有树种中所占比重最高;油樟林的空间分布具有聚集特征,尤其在原有油樟林地周围分布最多,呈中心向外扩散的趋势;距离传统油樟种植区越近,油樟在退耕还林树种中所占比重越高。这些空间特点,说明在油樟发展中,自然环境有约束作用但不是最主要因素(大部分区域自然环境适合油樟生长),当地政府引导、原有油樟栽植农户的示范带动作用,对油樟栽植的影响最大。然而,油樟的发展也面临一系列的困难,需要引起当地政府和农户的重视。

点此咨询学术顾问 快人一步得到答案

SCI期刊问答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