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为了推进林场今后的天保工作的长远发展,在天保工程二期实施中,四川省昭觉县紧紧抓住国家重视林业生态建设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扬长避短,为昭觉的“山更绿,水更清”做出贡献。基于此,就昭通县在天保工程中的成功经验进行总结,以供参考。
关键词:天保工程; 营林造林; 森林管护
1 概述
四川省昭觉县的天保工程始于2000年,全县的国有森林管护面积71 596.4 hm2,有林地为27 760.2 hm2,灌木林地为42 728.1 hm2,未成造林地1 108.1 hm2,森林巡山管护人员112人。天保工程具体由林业局下属的三个林场实施,三个林场共有68个正式职工。
三个林场自实施天保工程以来,采取了以下措施,力争做到工程建设与产业发展、林区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加快培育后续产业,维护林区和社会稳定,推动工程向良性发展。
2 怎样做好天保工程
2.1 统一思想,增强林场职工的紧迫感和忧患意识 昭觉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20.70%增加到现在的40.85%,但分布不均,生态环境恶化趋缓,但在雨季水土流失及泥石流现象还是常有发生。因此,减少水土流失,做好天保工程的各项工作,是林场目前面临的重要问题。针对现状,林场职工要充分认识天保工程的重大现实意义,增强自身的紧迫感和危机意识,做到植树造林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好管护工作。在管护工作中,树立起林场职工的主人翁精神,使职工由过去的被动管林转变为主动研究解决天保工程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及国家重视林业生态建设的机遇,努力开拓创新,把天保工程建设规划好、实施好。
2.2 创新机制,切实加强林场森林管护工作力度 首先,要充分认识推进森林管护机制创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创新林场森林管护模式。林场在切实落实天保工程森林管护政策要求的前提下,以提高森林管护效果为目标,进一步转变林场职工的思想,使他们从传统的向森林索求效益转变成合理经营森林,达到永续利用的效果。其次,林场应把森林管护作为乡镇发展的重要内容,大力推进以林场职工与林业员及家庭共管为主的森林管护模式,组织和引导管区群众参与管护,建立以管区群众和林场职工为管护主体,责权利相结合,对管理者激励与约束的管护体系,逐步减少林场职工参与集体林管护人数,让林区群众参与森林管护。最后,是建立和完善森林管护机构,全面落实管护责任制。林场与职工签订了《天然林管护责任书》及《护林防火责任书》,做到责、权、利相接合,奖惩分明。林场建立和完善管护人员的聘用、培训和上岗、检查验收、奖惩等制度,规范管理,严格检查验收和奖惩兑现,充分发挥管区内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2.3 林场建立和完善工程管理长效机制,依法治林,切实巩固工程建设成果林场在工程实施上,要做到严把作业设计关、种苗关、栽植关、管理关和验收关,确保工程建设成效,通过国家林业局、省、州、县局的验收。在工程执法管理上,林场与森林公安局、林政资源股经常进行联合执法,查处破坏森林资源案件。在资金管理上,林场财会人员严格执行《天保工程财政资金管理规定》《天保工程公益林会计核算办法》等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做到专户存储、专项管理、专款专用、单独建账及单独核算。杜绝各种违法违纪行为,确保天保工程资金有效合理使用。
2.4 大力发展后续产业,增强林场自我发展能力 林场在坚持搞好森林管护的基础上,探讨合理利用资源发展林区经济,维护林区稳定,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致富林场职工和林区群众相结合。第一,坚持生态优先,搞好森林管护的前提下,依托林下长菌的资源优势,研发人工种植野生菌经验,使其发展成一种绿色产业,增加职工和林区群众的收入。合理利用林下植被,发展农户的养殖业,促进林区群众的收益,降低林区群众对森林的破坏。推广林下人工种植天麻、党参的经验,发挥地域优势,达到合理利用林地的目的。改变林区群众的生活方式,从过去的用三锅灶烧火做饭转变成用节能的新型的做饭灶具,减少对薪炭林的砍伐力度,确保土地覆盖率。第二,加快家庭林场发展。按照“分流一个人,管护一片林,发展一个项目,致富一家人”的思路,划小核算单位,落实管护责任,发展家庭林场。坚持“谁发展谁受益,多发展多受益,不发展不受益”的原则,允许林场职工在划定管护林地内,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无偿使用林地,搞林下资源开发,林场不向职工收取任何费用。
2.5 加强领导,继续深入推进天保工程建设 林场在加强领导责任制的同时,对林场工程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财会人员和林管站负责人进行天保政策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政策水平和业务素质。林场对森林管护人员进行林业法律法规、管护职责、管护内容、管护制度等教育和培训,提高管护人员的素质,增强责任心。同时,林场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强领导,确保天保机构和人员的相对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