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网
当前位置:首页>>林业>林改视角下植物保护学论文>正文

林改视角下植物保护学论文

来源:杂志发表网时间:2015-12-21 所属栏目:林业

  

一、林改与植物保护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但伴随科学技术、工业技术飞速发展而来的同时也有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环境问题也就成为了当今世界上最关注的焦点话题之一,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他们都把环境保护、植物保护纳入到了国家的重点工作当中。

  号称我国第三次“土改”的林业改革也明确的把植物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改革发展的目标。此次改革除了是要丰富和完善农村生产责任制、扩展和延伸农村发展空间、提高林业竞争力的支持和手段、促进新农村建设以外,更是为了提高林业植物的生产、发展力度,减少人为或自然给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从而达到保护生态环境、实现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二、当前我国植物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地方领导没有加大重视、宣传力度不到位。我国许多的地方领导都没有对植物保护的作用、意义理解到位,他们往往只重视眼前利益,忽视了植物保护所带来的长远利益和对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这就是导致我国植物保护工作存在一定问题的关键原因。因为,如果地方的领导没有对植物保护加大重视,那么在植物保护的具体工作过程当中便会出现资金不足,导致设备、技术水平落后等现象发生;而宣传力度不到位具体体现在社会、农村当中的许多人都只把林改作为发展、改善农村经济的一种措施、手段,没有理解到其对子孙后代的重要意义,没有一种植物保护的全民意识。

  (二)植物保护建制散步完善、设备基础落后。我国目前仅在县级以上建有植物保护的相关机构,部分条件相对落后的地区在县级也还仍未设建植物保护站。虽说存在由农服中心指导县级以下的城、乡进行植物保护工作这么一项措施,但是现阶段农服中心也没有专业的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人员,所以许多城乡、农村的植物保护工作还不能进行技术保障性的实施。还有,当前县级植物保护站所设立的人员编制在5到8人之间,但是这同一个县的平均耕地面积来看,是无法全方位完成植物保护工作的。所以,应该呼吁大众力量,在社会上树立起植物保护的大众意识,以全民的力量来落实好植物保护工作;部分保护站内的基础技术设备如电脑、显微镜、天平、虫情测报灯等不完善,缺少植物保护基本的物质条件,导致植物保护工作不能有效的展开,这也是当前我国植物保护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植物保护站工作人员专业素质能力普遍较低,技术力量薄弱。目前,国内多数植物保护站内的工作人员都没有受过专业的植物保护培训,其素质能力普遍偏低。在日常的植物保护工作当中,他们往往不知道如何运用先进、科学的技术方法进行植物病虫害防治,当植物有发病的症状出现是,大部分人采取的办法都是一味的进行撒药,同时对植物病虫害发生的现象、时间、规律没有进行科学严谨的记录、分析。这样非但不能有效的对植物进行治疗,更加不能了解到发病原因,以及采取如何的措施进行预防。同时,大量喷洒的药剂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直接污染,这同植物保护的初衷是相违背的。

  三、植物保护工作改良措施

  (一)政府加强重视、加大宣传力度。植物保护工作任重道远,所以以政府应该加大重视力度,彻底贯彻专项专管责任制,明确各部门的职能归属,对农、林以及植物保护等相关部门的协调运作提出硬性规定。通过考察、调研制定出一套适合地方的法规、政策。对防治方法、、检疫标准、防治适期等标准进行统一。建立、完善科学的植物病虫害防治机制以及突发灾害的应对机制,对植物病虫害进行有效的防治、控制。同时还应该加大对相关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培养,使他们具有较高的植物保护技术能力;同时,政府应该加大关于植物保护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宣传,在社会上树立起植物保护的大众意识。

  (二)加大植物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古人有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切实的干好植物保护工作,除了要求让专门的技术人员具有较高的业务能力以外,还需要有较为先进的物质基础设施作为保障。所以各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对植物保护基础设施的建设,如更新施药机械,提高农药的使用效率,降低残留药剂对资环环境的污染,推广虫害绿色防治技术,实现病虫害的可持续治理1。

  (三)因地制宜,选用适用的防治方案。对于植物保护来说,应该继续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工作方针2,以相关的植物病虫害检疫法规作为防治保障,并根据不同的环境地貌特点以及防治对象选择适宜的防治方案,提高植物对病虫害的防治能力。

  总而言之,植物保护对于我们当今社会的发展以及我们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来说都至关重要,所以,我们应该加强对植物保护工作的重视和研究力度,在实际的植物保护工作当中不断探索、不断改进,提高对植物保护工作的有效性。在林改的总体方针要求之下,创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社会环境。

点此咨询学术顾问 快人一步得到答案

SCI期刊问答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