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网
当前位置:首页>>林业>和黄刺蛾有关的论文哪些比较好>正文

和黄刺蛾有关的论文哪些比较好

来源:杂志发表网时间:2015-12-21 所属栏目:林业

  

  近些年来,很多地区的农作物和林业作物都遭到了一种叫黄刺蛾害虫的破坏,对农产品的产量有很大的影响,我们通过的论文投稿了解一下。

  1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3.0~16.0 mm,翅展30.0~40.0 mm,体黄色,复眼黑色。前翅自顶角分别向后缘基部1/3处和臀角附近分出2条暗褐色细线,翅基部黄色并有2个深褐色斑点,翅末端浅褐色。后翅黄褐色。 卵:直径1.5 mm,扁椭圆形,表面有龟纹状刻纹。初产时黄白色,后变成黑褐色。常数十粒在一起呈不规则块状。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19.0~25.0 mm,体方形,黄绿色,背面有一个哑铃型紫褐色大斑。各节有4个枝刺。胸足极小,腹足退化。 蛹:长13.0 mm,椭圆形,黄褐色,表面有小刺。 茧:卵圆形,似雀蛋,壳坚硬,上有灰白色不规则纵条纹。

2 发生规律 黄刺蛾在东北和华北地区1年发生1代,在四川、河南、山东、安徽及浙江等省1年发生2代。以老熟幼虫在树枝上结茧越冬。1代区,翌年6月上、中旬开始在茧内化蛹,蛹期约半月,6月中旬至7月中旬为成虫发生高峰期。幼虫发生期在6月下旬至8月中旬。2代区5月上旬开始化蛹,5月下旬到6月上旬羽化,第一代幼虫6月中旬到7月上中旬发生,第二代幼虫为害盛期在8月上、中旬。8月下旬老熟幼虫结茧越冬。成虫夜间活动,有趋光性,但不强,白天静伏于叶背。雌蛾将卵多产在叶片背面,孵散产或数粒产在一起。卵粒多在白天孵化;初孵幼虫先取食卵壳,然后群集叶背,取食下表皮和叶肉,留下上表皮,形成网状透明的小斑。幼虫长大后分散开,可将叶片吃成缺刻、孔洞或将叶片吃光仅留叶脉。幼虫食性杂,危害多种林木和果树后影响树势和翌年果树的结果。幼虫共有7龄,第一代各龄幼虫发生所需回数分别是:1~2 d,2~3 d,2~3 d,2~3 d,4~5 d,5~7 d,6~8 d;共22~33 d。其刺毛有毒,接触人的皮肤后会引起疼痛和奇痒。

3 为害症状 以幼虫为害叶片,初孵幼虫具有群集性,群集叶背叶肉,形成网状透明斑。幼虫长大后分散开,取食叶片成缺刻或孔洞,五、六龄幼虫能将叶片吃光仅留叶脉。

4 防治技术 4.1 人工防治  1)清除越冬虫茧。黄刺蛾越冬代苗期长达7个月以上,结合冬季修剪,采用敲、挖、剪除、刺伤等方法,用剪刀清除虫茧,从而降低来年的虫口基数。 2)人工捕杀幼虫。初孵幼虫具有群集性,低龄幼虫多群集取食,被害叶显现白色或半透明斑块等,甚易发现。此时斑块附近常栖有大量幼虫,田间发现后及时摘除带虫枝、叶,消灭幼虫。老熟幼虫多数于晚上或清晨下地沿树干下地结茧,可采取树干绑草等方法及时予以清除。 4.2 物理防治 利用成虫具有一定的趋光性,可在其羽化盛期设置黑光灯或频振式杀虫灯,于19∶00—21∶00诱杀成虫,对苹小卷叶蛾、黑星麦蛾、桃剑纹夜蛾、舟形毛虫等成虫也有很好的诱杀效果。


点此咨询学术顾问 快人一步得到答案

SCI期刊问答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