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养猪业的迅速发展以及生产方式的不断改变,家庭散养逐步过渡为规模化养殖。母猪子宫内膜炎是母猪繁殖过程中的主要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呈现出上升趋势。该病对规模化养殖场危害极大,严重影响母猪的繁殖率,从而影响猪场的经济效益。基于此,针对该病的发病原因和症状,提出诊疗方法。
母猪子宫内膜炎通常是指母猪子宫黏膜的黏液性或脓性炎症。近年来,随着养猪业的迅速发展,母猪子宫内膜炎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尤其在大型规模化猪场是常见的母猪生殖器官疾病,如果治疗不及时,不仅导致母猪不孕,并且严重地影响母猪的繁殖率,从而直接影响猪场的经济效益。
母猪子宫内膜炎易导致母猪体温升高、食欲减退,繁殖率下降、死胎率增多,产后母猪食欲不振、奶少,乳猪易发生黄白痢等疾病。特别是高温高湿的夏季,极易发生子宫内膜炎,若处理不当炎症扩散,可引起子宫浆膜或子宫周围发炎,并转为慢性炎症,最终造成母猪发情不正常或延迟,屡配不孕,即使配种成功产仔率也大大下降,导致生产性能下降或失去种用价值。该病是规模化猪场母猪高淘汰率的主要原因。
1 发病病因
1.1 后备母猪子宫内膜炎 由病毒性、细菌性、寄生虫等造成的内源性感染。由于后备母猪发情时子宫和阴道口张开,细菌进入而引起的外源性感染。
1.2 经产母猪子宫内膜炎 经产母猪在分娩助产、难产、死产、产程长、提早或推迟生产等不同程度的不正常生产造成子宫、阴道黏膜的损伤,加之母猪产仔时消毒不严、不彻底,造成细菌侵袭而感染子宫内膜炎,这种情况在夏天发生率最高。
1.3 母猪产后子宫内膜炎 产后胎衣、恶露等没及时排出,易引发子宫内膜炎。
1.4 公猪子宫内膜炎 因公猪生殖器官炎症致使精液有炎性分泌物;人工受精不按无菌操作;人工受精技术不熟练,使生殖道黏膜机械性损伤。
1.5 其他 其他疾病如布氏杆菌病、沙门氏杆菌及其他传染性疾病,子宫内膜在原有脆弱的基础上,加上分娩后抵抗能力下降,以及子宫损伤很容易造成子宫内膜继发性细菌感染,从而使病情加重。
2 发病症状
母猪子宫内膜炎多发生在母猪产仔后3~5 d,发病后病猪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下降,严重者绝食,体温升高达41.0~41.5 ℃,呼吸加快,鼻镜干燥,拱背,努责,外阴红肿,频频做出排尿姿势,外阴流出红色污秽且带有腥臭气味的分泌物,其中夹有胎衣碎片。如不及时治疗,可能形成败血症、脓毒血症或转为慢性子宫内膜炎。当转为慢性时,全身症状不明显,在病猪尾根阴门附近有结痂或黏稠分泌物,其颜色为淡灰色、黄色、暗灰色等。患猪发情无规律,而且交配时,多数母猪不愿意接受配种;或发情正常,但不易受孕,即使妊娠也易发生流产。
3 治疗方法
治疗子宫内膜炎的关键在于首先恢复子宫的收缩力,增加子宫的血液供应,促进子宫内蓄积的渗出液排出,抑制或消除子宫感染。主要是控制感染,消除炎症和促进子宫腔内病例分泌物的排出,对有全身症状的进行对症治疗。
3.1 药物治疗 患猪体温升高时,应用抗菌消炎药物,防止感染扩散,并促进子宫收缩清除子宫内的渗出液。肌肉注射青霉素500万IU,安乃近20 mL,缩宫素3~7 IU;重症者,一次静脉注射5%葡萄糖生理盐水500 mL,浓盐水100~200 mL,安钠加10~20 mL,维生素C 20 mL,青霉素500万IU。
3.2 子宫清洗 0.10%的高锰酸钾或0.02%新洁尔灭溶液适量,反复清洗子宫,以排除滞留在子宫内的炎性分泌物,每天冲洗1次,连用3 d。
3.3 子宫内投药 可用青、链霉素、林可霉素、新霉素等药物溶解于0.90%的生理盐水100 mL、碳酸氢钠10 mL及缩宫素40 IU混合液中,进行一次性子宫给药,每天1次,连用3~5 d。
4 预防措施
首先,加强饲养管理。怀孕母猪应适当做运动,补充优质青饲料,在母猪产前7 d做药物预防,以增强母猪抵抗能力。其次,加强分娩猪舍消毒工作,保持产房干净干燥;分娩过程避免过多使用催产素,以防止母猪子宫痉挛损伤;分娩后及时注射催产素,使胎衣尽快排出,净化子宫。注射青链霉素。再次,根据当地母猪疫病流行情况给种公猪、母猪及时做繁殖障碍性疾病的防疫。尤其重视猪瘟、细小病毒、伪狂犬病乙脑等繁殖障碍性疾病的预防,防止因流产、死胎浸润引发子宫内膜炎的发生。此外,炎热夏季应降低夏季热应激反应,产前产后添加一定量的青绿饲料,预防母猪便秘;母猪产前可注射氯前列腺烯醇进行母猪同期分娩,避免产程过长。最后,对于患子宫内膜炎的母猪要做到早发现、早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