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西部农业经济发展的新思路
〔内容提要〕 西部农业经济是全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西部农业经济的特点,试图为西部农业经济在国家区域经济中寻找定位,指出西部农业经济的发展目标,提出了西部环境产业是西部农业经济发展的前途所在。
〔关键词〕 农业经济;环境产业;西部
进入新世纪,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必将调整地区经济的布局,促进全国经济的协调发展。西部农业经济是全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新形势下推进西部农业经济健康发展,就要研究西部农业经济在全国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西部农业生产的特点,构建西部农业经济发展的新思路。
一、西部农业生产的定位
我国西部地区包括西北、西南的12个省、市、自治区,占国土面积的70%,占全国人口的28%。由于自然条件、地理位置、历史延革等原因,全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大体形成了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地区,三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也依次递减。据国家统计资料显示,1999年,西部地区除新疆外,人均GDP明显低于全国人均水平,2000年,西部地区GDP占全国比重的13.6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国的13.1%。西部地区大多是农业省份,其农业经济的特点主要有:1.农业经济发展落后。2.少数民族地区面积广、人口比例大、经济和社会发展缓慢。3.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基于西部农业经济的特点,西部农业经济在全国的位置,应突出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西部农业要立足当地人口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西部地区农业生产基础薄弱,依靠自然界进行再生产的农业经济受到限制,有的地区已不适合人类的生存。1978年联合国沙漠会议提出干旱、半干早地区人口负荷每平方公里20人为生存的极限,甘肃中部干旱地区,超载3倍多。根据《中国统计摘要2000年》的数据说明,全国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131人,西部平均为47人,其中贵州省平均为206人,云南省平均为107人,西部在有生存承载力的地区,人口增长率比较高,使人地矛盾成为西部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
西部大多数地区的生产水平处于传统农业阶段,即维持生计农业,“生计农业具有较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这使人们的生存更加困难,甚至于生活在危险中。在那些相当小的农场和依靠不确定的、极其易变的降雨量进行耕作的地区,平均产量很低,在糟糕的年景里,农民及其家庭面临着饥饿的真正危险。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及其家庭生活方面的主要促进力量可能是最大的,与其说全家没有收入,不如说全家没有生存的机会”①。西部农村的农业生产大多是解决生计问题,1999年全国农民消费现金收入水平在1000元以下的地区几乎全部是西部地区,其中最低的是甘肃省,农民人均消费现金501元,用于家庭设备及服务的平均支出为39元,有的地方不足10元。西部农业的特点是自给自足,农产品的商品率在30%左右。农业难有投入,就限制了产出和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1998年,西部乡镇企业数量比东部少50%以上,造成西部市场化程度低,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规模小、数量少、层次低,科学技术在农业中推广和应用的速度也慢。为此,西部农业的首选定位是,满足本地人的生存需求,力争发展需要。
二是西部农业要立足于保护生态环境需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处所,是社会生产的基础,是人们生存的条件,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们追求的经济目标和生活质量。随着人们单纯地追求经济指标和加快工业化的进程,造成了威胁人类生存和破坏环境的灾难性后果,以环境成本为代价换取的经济指标和较高质量的生活标准,越来越使人们感到得不偿失。长期以来,西部的能源和原材料生产支撑着国家建设,获取能源意味着毁林开矿、架桥铺路、工厂林立、城镇兴起,西部贫瘠的土地为人们的生存和发展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西部地区农业凭借落后的生产手段,向自然界索取生存需要,形成了“生存型产业结构”,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比如甘肃宕昌县山区开荒引发泥石流,天旱天涝都无收成,一些地区人类已无法生存。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使长江、黄河流域水灾旱灾频繁发生,每年输入黄河、长江泥沙的三分之二来自西部坡耕地,造成下游水患加重,上游干旱少雨,激化了各地区水资源利用的矛盾。西部地区沙漠化的加重,使我国沙尘暴灾害天气增多。因此,加强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关系到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成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发展。
保护西部的生态环境,就需改造传统农业,解决农业人口对生计的后顾之忧,避免转产经营的风险给农民带来生存困境,改善西部农业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地推广经济作物,推广简便易行的农业科学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率。同时,开发西部生态农业,将生态农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地统一起来,让农民从生态环境建设中增收致富,保证生态建设的持续性。
三是西部农业经济有利于巩固国家安全。我国陆地边界全长约22800公里,除东三省外,与周边14个国家接壤的是5个西部省、区,这里地形复杂,各少数民族形成了区域经济特点的差异性。西部地区农业发展一是指第一产业的发展,二是指区域民族经济的发展,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消除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差异,是加强民族闭结、社会长治久安的主要保证,也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
由此可见,西部农业经济定位是在保证西部人民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上,保护生态环境,使西部地区经济持续发展。随着西部大开发进程加快,农业应用技术会在西部普及,促进西部农业产生新的进步,解决西部农村贫困问题,由保障性的农业生产转变为促进性的农业生产。同时,环境成为社会的稀缺资源,环境产业会应运而生,给西部农业经济增添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西部农业经济的发展目标
从全国来看,要使东部、中部、西部经济协凋发展,应当形成各个区域经济发展特色,西部农业经济应该围绕以下目标发展。
1、发展大农业与建立商品粮基地相结合。
西部地区有3.5亿多人口,大多数省份粮食短缺。马克思说: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按照产业结构发展阶梯理论,西部地区首先要树立大农业观,粮食能充饥,经济作物、畜牧制品、特色产品、秀丽风光都是交易商品,交易所得可以买粮充饥。随着人们对食物构成的深化认识,对生存质量的要求提高,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融为一体,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发展需要综合反映着人类的本性。西部地区可以发挥土地辽阔、资源丰富,物种多样的优势,在全国农业经济体系中确定专业化分工的位置,取得专业化劳动和劳务的报酬,满足生存需要。为了保障西部城镇人口的生活和提供社会发展的需求,西部地区要建设一批商品粮基地,实行产品品种优质化、生产区域化、经营产业化、发展集约化,加大资金和科技投入,这是西部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障。
2、根据比较优势原则发展西部特色经济。一是西部具有自然的禀赋,表现为西部的资源和经济作物、以及畜牧业产品。例如水果、蔬菜、花卉、畜牧产品、中药材、土特产品等。西部的经济林木可以为市场提供农副土特产品;广阔的森林草场可以提供畜牧、森林产品;独特多样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景观,可以提供休闲服务和假日旅游。目前,要整合西部分散的传统农业,投入科学技术、使农业产出经济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