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猪蓝耳病又被称为“猪生殖与呼吸综合症”“猪流行性流产和呼吸综合症”,在我国被列为二类传染病,该病毒是中欧的野猪被鼠的动脉炎病毒通过伤口感染之后产生的变异病毒,后来传入我国,给我国的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基于此,通过论述猪蓝耳病的病理变化,观察其发病特点,提出了猪蓝耳病的防治策略。
关键词:
关键词:猪蓝耳病; 发病特点; 防治措施
猪蓝耳病自国外传入我国后,给我国的养猪业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猪蓝耳病的主要病症有:母猪患病后无法正常繁殖,早产、流产、造成死胎;仔猪和育成猪患病后会出现呼吸困难等现象,死亡率极高,给我国农户带来了极大的损失。
1 猪蓝耳病的病理变化
1.1 病理学变化 感染了猪蓝耳病的母猪容易引起繁殖障碍,但其产下的仔猪或胎儿几乎没有特征性的病变。经观察感染猪蓝耳病所引起的死胎后发现,其胎儿的病变是由子宫内无菌性自溶所致,并没有出现特异性。而由于染病导致的流产,观察胎儿的血管周围出现了动脉炎、脑炎及心肌炎,这些炎症的特征主要是以淋巴细胞浸和巨噬细胞浸润导致。
感染了猪蓝耳病的病猪易引起间质性肺炎,主要特点是肺泡的间隔变厚,肺变硬,出现肿胀,气管与支气管里会出现大量的泡沫或是粘稠的液体,肺泡的腔内会出现有坏死的细胞碎片。病猪的膀胱多会出现出血或血斑的现象,其肾脏为黄色,伴有肾炎,肾的表面还会出现针尖大小的血斑,肾表面凹凸不平。感染猪蓝耳病的后期症状有鼻甲部黏膜病变,鼻甲部的上皮细胞的纤毛脱落,形成空泡,下层粘膜的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病猪发生淋巴结病变的概率为100%,主要特征有淋巴肿大增生,窦内多核细胞浸润,其胸腺和脾脏也会发生病理变化,在早期会出现脾脏白髓,至后期脾核的淋巴细胞出现增生。病猪的心内膜易出现出血现象,心脏处可发现出血点,白细胞与血小板也随之减少,腹腔内积液明显。
1.2 大体变化 没有继发感染的病例呼吸道会出现程度不等的间质性肺炎,有的时候会出现卡他性肺炎。如果出现继发性感染,则病理变化明显,会出现脑炎、肾炎、心包炎等症状。
2 猪蓝耳病的发病特点
2.1 传播迅速 猪蓝耳病的传播速度极快,多发于春秋季,盛夏时最为严重,以地方性流行为主,可以通过饮水、饲料、空气和各种感染病毒的媒介传播,在10 km以内可以迅速蔓延,各个年龄,各个品种,各种用途的猪都可被传染,速度极快,危害极大。
2.2 死亡率高 2006年6月,在我国南方的部分省市首次爆发猪蓝耳病。该病病程一般在7~15 d,仔猪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达50%以上,母猪的流产率可以达到30%以上,育肥猪染病也极易死亡,因其死亡率之高,给我国的畜牧业带来的巨大的损失。
2.3 多发于散养户 猪蓝耳病是一种高致病性的接触性传染病,感染性极高,可以通过口、鼻、肌肉、生殖器等多种途径感染该病。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养猪户不断增多,养殖密度加大,猪的调运频繁,致使猪的流动和接触的机会增多。而在我国农村,多以散养为主,几乎家家户户都养猪,更加大了猪的接触频率,散养户的猪圈卫生多不到位,污染极大。因此,猪蓝耳病高发于散养户。
3 猪蓝耳病的的诊断
诊断蓝耳病的三个条件:1.找到病原体。2.有临床症状。3.有病理变化。
3.1 检查病理组织 将病猪的心脏、脾脏、肾脏、淋巴结、肺脏、大脑等组织器官取出,用10%的中性福尔马林固定住,将常规的石蜡切片,HE染色,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如若感染了猪蓝耳病,则会出现上文的病理学变化特征。
3.2 病原学检测
3.2.1 RT-PCR诊断 RT-PCR检测可以检查血清、组织与精液中的病毒,是目前检测蓝耳病的一种较好的方法。
3.2.2 RT-PCR诊断(变异株) 该方法适用于检测病猪的肺、脑等器官和血清中的变异株的RNA。
3.2.3 检测血清 用猪蓝耳病的乳胶凝集的诊断盒,将送检的血清进行检测。若出现了肉眼,可以看到的白色小点(凝集现象),可以诊断为阳性,若没有出现浑浊或凝集现象,则为阴性。
3.2.4 荧光抗体检查 将病猪的脾脏、肾脏取样,切片进行冰冻,使用丙酮固定10 min,之后进行猪瘟荧光抗体的染色实验,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可以看到亮绿色荧光。
4 猪蓝耳病的防治策略
4.1 科学饲养 要防治猪蓝耳病,就要进行科学饲养,改善饲养的管理条件。确保合理的饲养密度,确保猪圈的通风、防暑、保暖工作到位,给猪只提供比较舒服的生活空间。调整饲养制度,实行全进全出,杜绝参观,以自繁自养为主。科学合理地搭配饲料,提高猪只的抗病能力。减少猪只的应激性,控制引种次数,并对引进的种猪进行严格检测,确保没有疫情。
4.2 加强消毒 对猪圈的卫生要进行严格的消毒,调整猪群饲养密度,改善通风环境,将猪只的排泄物及时清理,严格控制猪舍的温度与湿度。对于猪舍的消毒工作,可以用络合碘、季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