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网
当前位置:首页>>畜牧>鸡组织滴虫病的诊断与防治策略>正文

鸡组织滴虫病的诊断与防治策略

来源:杂志发表网时间:2015-12-21 所属栏目:畜牧

  

  鸡组织滴虫病又名黑头病或传染性盲肠肝炎,是一种急性原虫病,常见于火鸡、鸡、鹌鹑、鹧鸪、锦鸡、孔雀和珍珠鸡等。家禽的感染率也较高,其中15~60日龄的雏鸡发病后可影响其正常生长,而150日龄以上的蛋鸡发病后可导致其产蛋量下降,但其他症状并不明显。该病多发于夏季,在卫生条件较差或春末、秋初等温暖潮湿的季节也时有发生,如不及时给予治疗,可导致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上升,给养殖户造成较严重的经济损失,进而影响养鸡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探讨了该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以供参考。

  1 流行特点

  鸡组织滴虫病多发于2周龄~4月龄的雏鸡与育成鸡,其中以雏火鸡的感染率最高,死亡率也居高不下。火鸡成年后也可感染该病,但以隐性感染居多,对同一养鸡场饲养的未感染火鸡危害较大。

  2 诊断方法

  诊断鸡组织滴虫病时,应根据其临床症状、病理剖检情况并结合实验室检查进行确诊。

  2.1 临床症状

  鸡组织滴虫病的潜伏期为8~21 d,病鸡初期主要有食欲减退或基本废绝、精神沉郁、饮水量下降、羽毛粗乱、双翅下垂、扎堆、身体卷缩和嗜睡等表现,同时会出现下痢、排硫磺色稀便等症状,部分急性病例甚至排带血粪便或完全血粪。病程1周之后可排干酪样便,发展至后期会出现血液循环障碍,皮肤及肢体末端可见发绀症状并呈黑色或蓝紫色,其中头部尤为明显,故又称该病为“黑头病”,可据此确诊为组织滴虫病。

  2.2 病理剖检

  将病鸡处死后剖检可见病变多集中于盲肠和肝脏,其他器官在肉眼下未发现有明显变化。①盲肠病变:多表现为单侧性肿大,约比正常情况下大2~3倍,个别病例可见双侧肿大,触感较坚硬,肠壁可见出血性溃疡,情况严重时破溃可与周围组织粘连,将肠壁剪开后可见其存在干酪样内容物,有的甚至可堵塞整个肠管,用刀切开内容物可见其切面呈同心圆,中心呈黑红色,外围可见淡黄色或灰白色渗出物,有的被坏死的肠壁组织所包裹。②肝脏病变:剖检可见肝脏肿胀明显,被摸下存在出血点,其表面有卵圆形坏死病灶(直径约为4 mm),病灶呈中央下陷、边缘隆起状,色泽为淡黄绿色。有时可见由数个病灶相连所形成的较大病灶,其边缘有呈放射状分布的颗粒。

  2.3 实验室检查

  开展实验室检查是确诊本病的主要手段,同时也能提高诊断结果的可信度。检查时首先从肝组织和盲肠表面取适量黏液与粪便,加入30~40 ℃的生理盐水中稀释,将少量稀释液置于载玻片,随后制成悬滴片,显微镜下可见大量网形或卵圆形虫体,其一端有鞭毛,均呈节律性钟摆样运动。取盲肠黏膜刮取物制成抹片后经自然干燥、甲醇固定与吉姆萨染色等程序处理后,在镜下可见蓝色虫体与淡红色胞核,而将肝病灶切面涂片经瑞氏染色镜下可见滴虫,而在球虫及细菌学检查中未见球虫和细菌,可据此予以确诊。

  3 防治措施

  3.1 加强预防

  应提高饲养管理水平,适当控制饲养密度,避免鸡群拥挤,鸡舍应通风良好,饲料供应充足且营养丰富,保证饮水清洁,确保充分饮水。应在饲喂饲料时添加维生素C、维生素B、维生素A、胃蛋白酶和食母生片,以降低鸡组织滴虫病的发生率,提高预防治疗效果。同时还要严格消毒,做好环境卫生工作,及时清除鸡舍内的粪便、潮湿垫草及其他异物,使鸡舍内保持干燥清洁,提高空气质量。另外,还要定期驱除鸡体内的肠道蠕虫,防止其传播感染,消灭异刺线虫,减少本病的中间传染媒介,可采用多种方法最达限度的杀灭存在于养殖环境中的异刺线虫卵。

  3.2 治疗方法

  药物疗法是治疗本病的主要方法,鸡发病后可将复方新诺明拌入饲料中喂服,而未感染此病的健康鸡群可剂量减半喂服7 d,也可将0.04%的痢特灵混于饲料并充分调匀后供鸡采食,连喂7~10 d。同时可将该药研成细粉末状,按0.01%的浓度加入饮水中供鸡饮用,连续供应7 d。还可按1 g∶1 000 mL水的比例使用复方多种维生素粉连服7 d,以增强鸡对该病的抵抗力,促使其尽快恢复。

点此咨询学术顾问 快人一步得到答案

SCI期刊问答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