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网
当前位置:首页>>畜牧>浅析我对畜牧强省战略的认识>正文

浅析我对畜牧强省战略的认识

来源:杂志发表网时间:2015-12-21 所属栏目:畜牧

  

  畜牧业强省的特征,外在表现为六个强。一是保障供给能力强。主要畜禽产品产量位居全国前列,人均占有量排名靠前,保障市场供给能力强。二是资源利用能力强。畜牧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在立足资源禀赋的基础上,畜禽产品产量与土地、水、环境、气候、饲料等资源基本匹配,产业结构基本均衡,既有突出的优势,又具备鲜明的特色。

  湖北省要成为农业强省,这是胡总书记对湖北的嘱咐和重托。建设农业强省,畜牧业必须先行,已成为全省上下的共识。如何挑起这副重担,率先实现畜牧强省的目标,湖北畜牧人在大干快干的同时,更要细思深思,准确把握畜牧强省的内涵和实质,科学定位建设目标,理性分析发展现状,扬长避短,找准突破口,力争早日完成这一历史使命。

  1对畜牧业强省的内涵和特征的认识和理解

  “畜牧业强省”五个字,包涵三层意思:一是畜牧业,二是强,三是省。

  畜牧业:是一种产业的形态,有三个方面的涵义。首先,畜牧业是农业的一部分,相对于种植业和水产业,畜牧业有自己的特征和发展规律。近几年,湖北省畜牧业在规模化、标准化上发展较快,就充分体现了畜牧业的自身特性;其次,在全国畜牧系统,相对于其他区域,有不同的比较优势、比较特色和比较劣势;三是在畜牧业内部,必须力求各子产业基于优势、特色和结构上的一种相对、合理的均衡发展。

  强:是一种强度状态,既有量的状态,也有质的状态,是在充足的量的基础上体现的质的状态,是量和质的高度统一和融合。强,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有几个比较优势。与自身比较,是由相对较弱向强的一种嬗变;与其他产业比较,是畜牧业能够充分利用资源,充分发挥优势,比较效益更高的一种能力;与其他区域比较,是突出优势、克服劣势,提高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的一种表现。

  省:是一种区域状态。从全国范围来看,与其他省市比较,基于不同的地域、气候、环境、产业基础,产业发展由相对较弱向相对较强乃至在全国领先的地位转变;从全省内部来看,是各市、州、县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色,总体推进,相对平衡的一种发展状态。

  三是市场竞争能力强。主要畜禽产品产量在全国市场份额不断提升,市场竞争能力不断提高。四是为农民增收贡献能力强。充分发挥畜禽产品增量发展的优势和能力,养殖效益不断提高,为农民新增收入的贡献能力越来越高。五是支撑保障能力强。在动物疫病防控技术、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政策资金项目投入,以及金融、信息、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方面都有较强的支撑能力。六是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畜牧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强;畜产品市场价格监测体系完善,规避、调控市场风险机制完备;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机制健全,重大动物疫病平稳可控;畜牧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有机协调,可持续发展能力强。

  特征是外在的表现,畜牧业强省的内涵则反映畜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总体趋势,决定了畜牧业发展的方向,包括五个方面:

  (1)从发展理念上看,畜牧业强省是以第一产业为载体,但是超越第一产业,充分融合现代投入品工业、现代加工业、现代物流业以及金融、信息等现代服务业,是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的现代畜牧业。

  (2)从发展方式上看,正逐步从传统的家庭经营式、分散的养殖方式过渡到目前的基本实现规模化、逐步推进标准化,再发展到在规模化基础上实现标准化的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最终形成具有湖北特色的标准化生产体系。

  (3)从发展形式上看,畜牧业生产从边缘化、副业化转变到专业化、组织化上来。专业养殖户依靠畜牧业获得的收入应超过总收入的60%以上;养殖户从分散、独立的养殖主体向以产业协会、专业合作的组织化形式转变,市场主体抗风险能力得到根本性的提高,80%的养殖户都实现组织化。

  (4)从发展动力上看,实现资本、科技的双轮驱动。资本是产业发展的前提,科技是产业发展的脊椎。科技动力方面,从传统经验式的养殖转变为科技对产业的全面武装,科技贡献率提高到70%以上;资本动力方面,养殖户从自我积累、简单投入向产业积累资本、工商资本投入齐头并进转变。为此,我们要仔细算一笔帐,即实现湖北省既定的5 000万头猪、10亿只鸡的发展目标,80%以上按照设施农业、按照规模化、标准化的养殖方式,需要多少资本存量?目前已经在畜牧业上的资本投入是多少?中间差多少?算好这笔帐,向社会交待这笔帐,对今后吸引外来资本、社会资本的投入,意义非常重大。

  (5)从发展目标上看,从以满足市场有效供给为主的生产性指标体系,向既重数量保供给,又重质量、重效益、重为农民增收能力提高的综合性指标转变,实现以建设高效农业为核心内涵的畜牧业强省。

  2湖北省建设畜牧强省的优势和劣势分析

  2.1优势方面

  (1)与全国同行业比。 ①资源条件好。湖北畜牧业生产资料和畜禽品种资源丰富,发展条件得天独厚;畜牧科技力量雄厚,技术推广机构健全、体系完善,智力支撑系统完整。 ②生产水平高。相对于全国来说,湖北省的生猪和蛋鸡产业生产水平较高。 ③养殖标准高。湖北规模化养殖位于全国前列,标准化养殖在全国领先,特别是以生猪“150”等为代表的家庭式标准化养殖模式在全国一枝独秀。 ④发展环境好。对资本的吸引力逐渐增强,正在形成资本竞相投入的洼地。 ⑤产业化势头猛。湖北省产业化起步较晚,基础薄弱,但近年来以襄大、同星、神丹等企业为代表,产业化发展势头迅猛,后劲十足。

  (2)与本省其他行业比。 ①增量发展的资源相对丰富,发展的空间较大。 ②相对于其他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水平相对较高。 ③队伍建设相对较好,建立了较为完整的行政管理、综合执法、技术服务三支队伍,应急反应能力相对较强。

  2.2劣势方面

  (1)与全国同行业先进水平相比。 ①总量上争先进位的压力大,在全国排名前五名的目前只有生猪出栏一项。 ②产业结构不优,特别是肉鸡产业,与山东、河南相比差距较大。 ③产业化龙头企业不强。本省龙头企业的竞争能力、市场影响力、产品的美誉度与外省龙头企业相比差距很大。 ④种畜禽的远虑和近忧,这个劣势也是全国普遍存在的。 ⑤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数量不够,且不够规范。 ⑥产业发展省级投入不够,与部分好的省份相比差距较大。

  (2)与省内其他行业相比。 ①在总量上缺乏在全国领先的大宗农产品,没有叫得响的品牌。种植业上有油菜子、水产业上有淡水鱼,均在全国排名第一,而湖北省畜牧业除了生猪排名全国第五,禽蛋加工和品牌全国第一,其他方面没有叫得响的品牌,与畜牧强省的要求相距甚远。 ②与粮食、茶叶等产业相比,畜牧产业化起步较晚,龙头企业较少。 ③畜牧业受市场和疫病的影响,产业发展的波动性相对较大。

  3对建设畜牧业强省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认识

  3.1从畜牧业发展产业链各个环节来看,要“抓两头、促中间”

  湖北省畜牧业产业链中间相对较强,两头相对较弱。 “中间”指的是生产环节;“两头”中前面的“头”是投入品工业,后面的“头”是食品加工业。在中间的生产环节,湖北省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运作模式,只需要按照既定方案加大措施推进发展。但是,投入品和食品加工业这“两头”是湖北省的薄弱环节,特别是兽药工业、饲料工业,在全国排位偏后,还不能满足本省需求。湖北省在兽药方面大约有60个亿的市场份额,而本省产值尚不足20个亿。 “两头”发展滞后,反过来制约生产环节的发展。因此,从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看,必须下大力气“抓两头”,通过“抓两头”,“带中间、促中间”。

  3.2从产业内部各个品种的发展态势和发展潜力看,要充分发挥优势品种的市场价值,重点挖掘特色品种的潜在价值

  建设畜牧强省,不可能全面开花,要有所强,有所不强;有所大,有所不大;有所为,有所不为。要突出生猪、禽蛋、肉鸡三大优势产业和水禽、草食畜牧业、蜂业三大特色产业,集中优势兵力,以此为突破点,推进畜牧强省建设。

  生猪产业:生猪产业强省是畜牧业强省的基础和支柱,这是由湖北的特点和发展现状所决定的。要坚定不移地打造“千亿元的生猪产业工程”,形成5 000万头的生猪生产能力。建设生猪产业强省,种源建设是基础。要不断巩固湖北省现有的种猪生产优势,进一步做好地方品种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建设生猪产业强省,标准化生产是重点。万头猪场、中等规模猪场,包括农户散养,都要实行标准化。 “十二五”期间,全省要力争建成1 000个万头猪场,形成1 500万~1 800万头的生产能力;建成标准化“150”猪舍5万栋,形成1 500万~2000万头的生产能力;加快对中等规模养猪场的标准化改造,形成1 000万头的生产能力;不断探索建立农户散养的标准化生产体系,形成农户散养1 000万头的生产能力。建设生猪产业强省,屠宰加工是突破重点。要着力抓好肉制品加工业以及相应的产品开发、市场开拓、品牌建设、品牌培育等问题,唱响湖北思乐“恩施土猪肉”品牌,推动宜城襄大生猪加工全产业链条建设,下大力气予以扶持、壮大本土企业。

  禽蛋产业:湖北省禽蛋产业在全国优势明显,在养殖总量,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加工能力、产品研发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国际市场占有率、品牌建设、行业标准等方面均处于领先地位,拥有8个全国第一称号。禽蛋产业最有条件成为湖北省畜牧业强省建设的突破口,要率先提出建设禽蛋强省。 “十二五”期间,要立足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再造一个百万吨蛋品大省。近几年,湖北省围绕做大做强禽蛋产业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包括成立禽蛋产业协会,在香港召开蛋品展销会,还要举办湖北蛋品文化节等。全方位为禽蛋强省建设造势、做铺垫。禽蛋产业现在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全产业链经营模式已经形成,关键是要抓好、抓落实。要切实把神丹、灵星、神地、宇祥等一批企业扶持好。

  肉鸡产业:坚定不移地实行“肉鸡倍增计划”,使之成为畜牧业强省建设的重要增长点。与其他省份相比,湖北省肉鸡产业发展潜力最大。山东等肉鸡传统养殖大省因为前期养殖标准较低,密度过大,疫病防控压力大,造成养殖成本高,销价低,已很难拓宽发展空间。而湖北省从一开始就注重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生产成本低、产品质量好、市场售价高,最具发展潜力。实现肉鸡“倍增计划”,要突出快大鸡、黄羽鸡、林下生态鸡三个重点品种,抓好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标准化养殖基地三个重点环节,围绕同星、襄大、雨润、温氏等龙头企业,做好服务,帮助企业建立和完善产业链条。

  以上三个优势产业是我们发展的重中之重,要优先保证其做大做强,同时还要抓好三大特色产业的发展。

  水禽产业:实施“倍增计划”,特别是肉鸭产业要加快发展。目前湖北省肉鸭产业有加工能力,有知名品牌,有优良产品,有市场容量,还有市场潜力,缺的是养殖能力和科技水平(如夏季高温季节如何养好鸭的问题)。目前,新希望集团已经探索出了肉鸭标准化养殖模式,可以较好地解决夏季养鸭的问题。该集团计划在湖北按照投资1 000万元建100万只肉鸭生产基地的模式,共投入3亿元,建3 000万只鸭的养殖基地。我们将全力支持,搞好服务,并借机参与进去,推进湖北肉鸭产业的大发展。

  草食畜牧业:实行“精品肉牛肉羊计划”和“百万吨优质奶计划”。湖北省草食畜牧业优势在于地方特色品种开发利用比较好,专业合作社发展势头比较好,重点地区领导重视程度比较高。我们要根据现有的政策支持能力,将这些产业做出特色,抓好品牌创建和市场开拓,在产品精深加工上做文章。在奶牛发展上,按照100万t奶的发展目标,做好两个满足,即满足本地的消费、满足加工产能。

  蜂业:蜂业虽是一个小产业,产值不到10个亿,但在湖北是特色产业,在全国是优势产业。蜂业在湖北省有养殖传统,有加工能力,有知名品牌,有市场影响,有出口优势,薄弱环节是标准化养殖。发展养蜂业,重点要建立标准化养殖基地,要认真总结蜂业标准化养殖模式,在全省大力推广,率先在全国建成蜂业强省。

  3.3从差异化发展策略来看,要以点带面,以局部促全局

  建设畜牧强省不可能各个地方齐头并进,要根据各地自身的发展基础、发展条件、政策环境、工作积极性和工作能力等,有先有后,各个击破,通过发展重点地区带动全省。要以“湖北省现代畜牧业示范区暨畜牧业强市(县、区)创建”活动为载体,通盘谋划,将基础比较好的地方纳入规划,厅(局)、市(县、区)共建。省局先制定创建活动方案,市(县、区)按程序申报,经省厅(局)筛选批准后,省市共建。示范区要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有具体的创建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经验收合格后,力争省政府授牌表彰。

  3.4从生产要素的配置能力和对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来看,要加大产业发展的“一大拉力”,提升“五大推力”,克服“四大阻力”

  “一大拉力”就是畜牧业对各种生产要素的吸引力。高效畜牧业模式的总结和推广就是一种拉力,其本质就是用这种模式,畜牧业持续盈利能力强,经济效益好。我们今后工作的重点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尽快将原有的标准化模式转换成高效模式。 “五大推力”就是科技、资本、物流、信息、人才。科技方面,2012年中央1号文件就是谈农业的科技问题,我们现在有很多问题要研究。要着力研究如何提高良种供应能力、提高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提高产品研发能力。资本方面,已经阐述的较多,有了资本产业才能发展,我们要通过各种手段,将产业资本、外来资本、引进资本、工商资本、社会资本等向产业聚集。物流方面,现代物流业是非常重要的生产力,要在武汉市建立一个大型的畜禽物流中心,加强冷链、运输、交易等体系建设。信息方面,现在我们的硬件装备已经初步建立,比如疫病远程诊断系统、市场监测预警系统等等,关键是要利用好,提高覆盖范围,充分发挥作用。人才方面,既要有推广人才,还有着力培育高端人才。省畜牧兽医局既是行政管理部门又是专业技术部门,没有成果,没有人才是不行的。今后,在人才培养方面要下大力气,既要注重培养管理型干部,又要注重培养专家型干部,培养学科带头人。要建立奖励、激励机制,鼓励干部多钻研业务,多出成果。 “四大阻力”,即疫病风险带来的阻力,畜产品质量安全带来的阻力,环境污染带来的阻力,市场波动带来的阻力,这几个因素对产业发展起制约作用,稍做不好就会影响产业的发展。

  3.5从畜牧业在大农业中的地位和作用看,要从循环农业的理念,研究饲料粮和畜禽粪污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问题

  一是要加快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加快由粮-经二元结构向粮-经-饲三元结构转变。 2011年,饲料粮之一的玉米成了湖北省粮食增产的主力军,印证了这种调整趋势。雨润集团在全国拥有4 000多万头生猪屠宰能力,尽管湖北占了接近三分之一,但仍不及近邻的河南省,重要原因之一就因为河南是玉米主产区,饲料便宜,成本低。湖北省必须尽快弥补这方面的缺陷。二是在畜禽粪污综合治理的过程中,要加大还田利用能力。一方面可以合理利用资源,避免资源浪费;另一方面还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避免土地板结,提高土地肥力。


点此咨询学术顾问 快人一步得到答案

SCI期刊问答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