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艺术教育类论文发表了高校舞蹈专业教学的现状和策略,舞蹈是一种以肢体语言为主要形式, 展现出人内心情绪, 反映生活态度的一种艺术表演。舞蹈表演往往是通过和音乐、文学等相结合进行演出的, 这种艺术形式拥有极大的魅力。论文探讨了高校舞蹈教学的现状以及舞蹈工作和表演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艺术教育类论文投稿,高师院校;舞蹈教学;舞蹈动作
一、国内高师院校舞蹈教学现状
国内高师院校舞蹈专业基本上包括舞蹈教学法(基本功、民族民间舞、中国古典舞、现代舞)、民族民间舞、舞蹈编导基础、舞蹈基础训练、舞蹈剧目排练、民俗学、舞蹈艺术概论等专业,其中芭蕾舞是高师院校舞蹈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专业课程。在芭蕾舞教学中,很多教师都非常强调学生动作的标准,学生对于舞蹈动作往往都是机械化的记忆。
学生虽然经过教师的指点能够做到准确把握动作要领,做出标准化的芭蕾舞蹈动作,但是往往从观看者角度来看,学生的舞蹈动作与学生的情感表达并没有完美的统一起来,甚至很多学生在一系列舞蹈动作之后,观看者根本无法了解表演者所要传达的艺术内容。这就非常能够说明现在高师院校舞蹈教学中存在的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教师将对于学生舞蹈动作的训练与学生艺术情感的表达训练人为割裂开,学生虽然能够正确演绎舞蹈动作,但始终无法进入到表演角色当中。
我国高师院校及很多艺术院校的舞蹈教学中对于动作的规范性和标准性过于强调,可以说,我国舞蹈基础训练课程在动作标准和高质量方面无可挑剔,但所谓过犹不及,也正是由于这种高标准严要求使教师过于注重于此,而忽略了学生对于舞蹈艺术的理解和表达。学生往往只是舞蹈动作的展示者而不是驾驭者。
舞蹈演员在进行舞蹈表演时,应当承载着人物性格、背景、情感等等,需要表演者具备一定的社会生活阅历,对于艺术内容有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并且在表现的时候充分融入自己的内心情感,这样表演者才能够在表演的过程中进行二度的创作[1],将舞蹈艺术真实演绎出来。所以,现阶段很多高师院校的舞蹈教学方式显然背离了舞蹈艺术的根本需求,作为教师要深刻反思这一问题。
二、舞蹈动作和舞蹈表演的关系
目前,我国高师院校舞蹈教学中芭蕾基训的目标是教授学生正确的站姿、旋转、跳跃、身体控制力等等,这些训练内容注定了芭蕾基训课程往往会比较枯燥,很多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在刚开始接触芭蕾基训课程的时候都表现得兴趣十足,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枯燥训练之后,兴趣往往会大减。但芭蕾舞对于学生的基本功要求非常高,学生在兴趣减退时基训课程学习就会相对松懈,这样就更加导致学生动作不规范,舞台表现力也会大受影响,从而就进入到了一个恶性的循环之中。舞蹈动作是舞蹈表演的根本,舞蹈表演并不完全决定于舞蹈动作,还要求表演者具备良好的艺术理解力和表现力,舞蹈教学应该首先将培养学生的舞蹈动作规范性作为第一重点,并在训练学生舞蹈动作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艺术理解力和表现力,将学生的内心情感与其舞蹈动作完美地统一起来。
对于这一点很多教师都非常推崇法国芭蕾舞教师Mariolina的教育理念,将芭蕾基训与情感培养结合起来,用情感来引领动作,在芭蕾基训过程中对学生动作的要求要做到严格但不死板,要允许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动作,理解动作中的艺术内涵,并付诸于自己的内心情感。而且要让学生在枯燥的芭蕾基训中树立一种“表演者”的心态,在训练每一个动作的时候都像是在舞台上表演一般,将学生的基础动作训练和舞台表现力培养也进行一个完美的统一。
有很多次的课堂训练表演过程中,学生的动作都非常标准且规范,但笔者仍旧对学生说“你们虽然已经具备了非常良好的身体和对于动作的把握,但我不认为你们在跳舞,你们是在做芭蕾体操”。对于笔者的这番话很多学生都沉默良久,很多学生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舞蹈动作缺乏内心真挚情感的支持,自此之后,很多学生开始主动与教师进行有关于舞蹈艺术方面的交流,而不再仅仅局限于探讨动作的要领。舞蹈就是通过肢体的动作来向观看者传达艺术的信息,是表演者和观看者之间情感交流的载体,如果缺乏了情感的支持,观看者不免会产生舞什么和为何而舞的疑问,这样必然会对表演者的自信心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影响学生舞蹈学习时的兴趣。
三、高师舞蹈教学中舞蹈动作与情感统一的策略
1.让学生了解芭蕾舞的文化背景
学生的舞蹈缺乏艺术表现力和情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并不理解这门舞蹈艺术,不论是在芭蕾舞还是在中国传统舞蹈中都是如此,只有学生真正了解这门艺术才有可能成为这门艺术的驾驭者。高师院校舞蹈专业教学教师在训练学生舞蹈动作的同时,应向学生介绍这门舞蹈艺术的文化背景,促进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舞蹈艺术。如在芭蕾舞教学中,教师需要向学生讲述芭蕾舞的文化背景,感受芭蕾舞的浪漫主义情怀。
为此教师可以通过赏析教学,向学生展示优秀的芭蕾舞作品,不仅仅从技术动作方面进行分析,更要强调学生对于其中文化气息的感受和理解[2]。教师同样也可以从西方文化的角度入手,借助一些影视作品来让学生感受西方文化,如对西方历史,如文化史、艺术史的讲述,让学生能够理解芭蕾舞的诞生和演变过程。而且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在表演芭蕾舞的时候更好驾驭这门艺术,其内心能够更接近于芭蕾舞剧目中的人物。
2.增加学生戏剧表演的机会
在芭蕾基训中,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将舞蹈动作与内心情感统一起来,教师要更多地为学生制造机会。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给学生以更多的寄予舞蹈动作感情的机会,如增加戏剧表演在课堂教学中的比重。因为戏剧刻画的是人物,戏剧中的人物必然会有特定的情感、性格、背景等等,这些都需要学生进行深入理解才能够良好的驾驭。而这个深入理解的过程就是学生情感蔓延的过程,通过这样蔓延的过程,学生会更加自主的将自己的内心情感寄托在舞蹈动作之中。而且戏剧表演较比于单纯的舞蹈表演更加具备系统性,对于演员的个人表现力有更高的要求,学生能够通过这样的表演方式更好地将情感和动作统一起来,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舞台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3.尝试开放性的舞蹈表演
在培养学生艺术表现力时,教师可以经常组织学生进行教室外演出,因为在教室内学生每天面对的观众都是相对固定的,而且是非常熟悉的。但如果面对陌生的观众,学生的心理是否会发生变化,对于这一点教师要给予充分的重视。一个好的舞蹈演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良好的艺术表现力,同时也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在面对不同观众的时候都应该有同样优秀的表现。
笔者在开始如此尝试时,很多学生非常不适应,舞台表现与教室之内判若两人,对此笔者积极鼓励学生要敢于挑战内心的怯懦,始终以热情洋溢的状态来面对每一次表演,在这样积极的心态作用之下,学生会不自主地将内心的情感更多地倾注于自己的舞蹈表演之中。在经过多次尝试之后,笔者发现学生的舞蹈表演更具灵动性和生命力,情感与动作的统一情况有了很大的提升。
4.积极鼓励学生进入表演角色
舞蹈动作与内心情感的统一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上至专业演员,下至舞蹈专业学生,都会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一个好的演员必定是用心去体会角色,舞蹈演员也是如此。很多学生在舞蹈表演的时候之所以内心情感与舞蹈动作做不到完美的统一,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没有真正进入角色,其内心情感无法与所演绎的角色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对此教师在做舞蹈动作训练的时候要积极鼓励学生进入表演角色,去体会角色的内心世界,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如果学生能够产生与表演角色强烈的情感共鸣,那么学生的舞蹈动作必然会非常自然,而且会充满真挚的内心情感。在这方面,教师同样可以借助于戏剧表演等方式进行,引导学生去理解和体会角色,让自己的内心情感能够更好的得到释放。
四、结语
高师院校舞蹈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舞蹈动作与内心情感的统一,因为只有以情感作为支持的舞蹈动作才会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基础动作训练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艺术理解力,提高学生对于舞蹈艺术的理解。并且经常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表演,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促进学生对于舞蹈艺术的理解和感悟,让学生的舞蹈艺术更具有感染力和生命力。
参考文献:
[1]纪华林.谈舞蹈教学中动作与情感的统一——以芭蕾基训为例[J].戏剧之家,2014(18).
[2]欧建平.外国舞蹈史及作品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作者:刘晓甜 单位:阜阳师范学院
推荐阅读:《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 双月刊 ) 创刊于1987年,是北京舞蹈学院主办的目前全国唯一的以舞蹈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研究为宗旨的学术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