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水资源共享在当下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当前的水文以及水资源在信息共享管理中,所采用的实现方式需要经过实践工作的检验和论证,用以评估其合理性和可行性,进而完善信息共享的制度体系,健全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出两者信息共享所产生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水文,水资源,共享信息
当前对于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备受人们关注,相关的主管部门和各事业单位都开展了针对水文以及水资源发展状况的调查与研究,并且要将两者之间的调查信息和数据进行共享,以完善和健全当前共享机制的建设,确保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这对于我国水文状况的研究工作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1水文水资源共享的重要意义
水文状况信息以及水资源的相关信息如果可以实现高度的共享,围绕两者开展的工作就可以实现高度的协同合作,有力地促进相关行业和事业的进步和发展,尤其对于水资源的保护工作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方便利用水文信息资源为水资源的保护提供相应的决策信息支持。两者的信息共享制度的完善,还有利于各地开展和进行资源合理使用的科学规划工作,减少不合理的开发建设和资源的浪费现象,可以对当地的防灾减灾以及抗灾予以帮助,起到有效防范灾害和生态环保的重要作用。
2水文水资源资源共享的现状
当前水文状况以及水资源信息在共享方面的发展状况不容乐观,因为我国在这方面的工作起步较晚,在制度建设上出现了缺陷和不足,共享机制并不完善,而且各类信息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发生了很多不合理的问题,各主管单位还存在不愿意与其他部门共享信息的观念,无论是共享机制建设的效率质量,还是从当前共享技术的发展出发,都有很多不良因素在阻碍着信息共享的制度性建设和长远发展规划,相应的共享系统和应用平台建设进度也较为缓慢。
3水文水资源信息共享的实现途径
3.1完善水文水资源信息共享的制度建设。
立法机构和部门应该根据信息共享的建设发展实际情况尽快、及早颁布并完善法律条文和制度体系,强化法制的威慑力,强化多部门的联动执法,尽快促成信息共享制度和运行机制的完善,并且要健全监督机制,监督和督促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行为。
3.2建立标准的资源信息监测系统。
对于水文状况以及水资源的信息监测与搜集,要健全当前的监测管控体系,并且要按照实际情况规范其日常工作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标准,使其标准统一化,并完善标准体系,以适应不同方面的信息处理要求和工作环境,并且要完善信息的安全防护体系,防止关键性信息遭到外泄。
3.3利用好信息共享技术平台。
水文以及水资源方面的信息共享,关键在于各类信息技术以及共享技术的融合使用和综合管理,将各类技术管理进行统筹规划,注重共享机制建设期间各类技术的综合应用情况,以此来逐步完善共享的技术系统和操作平台,并且要制定科学的工作制度来约束使用该平台和系统的行为,逐渐形成规范化的合理使用、操作程序,加强对信息共享应用的管控力度,切实保障该平台能够正常进入工作状态并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3.4加大对相关技术的研发力度。
除了要实行科学的技术管理和统筹规划,还要针对某些技术问题,对技术方法本身进行改造和优化,要注重技术创新研发工作,加大资金和人力资源的投入力度,促进研发进程加快,针对水文状况研究以及水资源信息的搜集整理中出现的技术缺陷,采取技术升级和改造的方式来弥补其缺陷和不足,为两者信息的共享提供多种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应用方法。预测技术能及时对自然灾害以及水文信息进行预测,目前我国预测技术的发展水平还有待提升,预测技术在我国水文水资源信息资源共享的发展中所占的地位比较重要,所以必须要合理运用这一技术。
保障人们的用水,使水资源不被浪费是对水资源利用的最终目的,信息预测技术一方面是对自然灾害的提前预测,另一方面是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开发,做好信息预测技术的开发,不仅能够及时降低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还可以利用合理的技术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运用,保障水资源不被浪费,促进水资源利用与开发的可持续发展。进行水资源开发技术的研发,能有效对水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保障水资源的利用,能够解决生活中出现的水源短缺和水污染问题,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水文水资源信息资源的共享是一项比较重要的工作,水文水资源信息共享能有效促进水利的信息化建设,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针对目前水文水资源信息资源共享的问题,不仅需要依靠国家的制度保障,同时也需要技术支撑,还需要国家、相关部门以及科研技术部门的共同支撑,从而保障水文水资源信息资源共享的有效实现,促进水文水资源信息共享的有效实现。
参考文献
[1]巩士群.可持续发展水文水资源信息共享探索及实践[J].珠江水运,2016(8):64-65.
[2]杨敏.可持续发展水文水资源信息共享探索[J].科技与企业,2015(5):91.
[3]门玉华.朝阳地区水文水资源信息共享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探讨[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14(5):30-31.
水文方向期刊推荐:《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面向国、内外水文地质学科、工程地质学科以及环境地质学、农业地质学科研究,地质与环境工程建设、技术方法应用与创新、地下水资源监测与管理、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治、地质环境监测与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等多学科以及交叉学科的著者、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