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网
当前位置:首页>>艺术理论>禅意摄影及其表达——以7位摄影艺术家作品为例>正文

禅意摄影及其表达——以7位摄影艺术家作品为例

来源:杂志发表网时间:2018-12-12 所属栏目:艺术理论

  

  【摘 要】近年关于“禅”的话题引起广泛关注,禅与禅宗的关系对艺术表达有着重要影响。禅的思维方式与艺术创作方式具有共性特点,从禅的思想对摄影艺术创作的启发进行论述,在分析禅与禅宗的关系基础上,运用探索研究法,对比研究法、个案研究方法探讨了禅与摄影艺术的关系,强调了禅对摄影创作的启示,总结了禅意摄影的概念,并以7位摄影艺术家作品为例,阐述禅意摄影表达的两种方式。力图从禅学的基本思想入手,探索对禅意摄影表达方式自己浅显的认识与看法。

  【关键词】禅 禅宗 灵感 禅意 禅意摄影 禅境表达 禅机表达

艺术论文投稿

  禅与禅宗

  禅,梵语禅那,意为“静思”或“思维修”“摄念”,具体来讲就是通过禅座、冥想等形式将意念集中于一处,使大脑杂质沉淀,思想如水一般清澈、透明,从而思考人生真谛。“禅”也是禅定的简称。

  禅宗属于佛教宗派之一,始祖为印度僧人菩提达摩,发展于六世传法弟子惠能,在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要宗派。由于禅宗与中国的儒宗、道教传统思想进行了结合,逐渐形成中国化的佛教。六祖慧能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提倡“心性本净、佛心本有、心性本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禅宗思想,强调了人心本来是清净的,人人都有觉悟成佛的可能,而人的觉悟就是要抛弃一切繁琐的文字、教义及佛教某些形式的限制,把握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方式传授,得到心印、心悟、心授,开启以修行觉悟为目的的顿悟,使自身的潜在思维充分发挥出来,从而达到涅槃的境界。顿悟是禅宗的法门,慧能的《坛经》对其内涵的解释为“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意思是指人的思想突然开悟“顿见真如本性”。顿悟是每个人具有的佛性,如若“顿悟”要一切清心不染着,是为无念,即要突破以往一切概念和意识,保持心灵的清静。“顿悟”的结果是人人皆能成佛。由于六祖慧能思想缩短了众生与佛的距离,提出平常人同样具有佛变的能力,且没有遵循祭祀崇拜的宗教形式,同时告诉受众佛界乐土存在于本心之中,摆脱了宗教的教义及以法典为目的修行方式,形成了“有序的心灵修行”,远离了教条形式,通过禅机、机锋、棒喝等灵活的方式让人悟道,启迪了人们的智慧与兴趣,正因如此,禅宗成为中国佛教中影响最广、流传时间最长的宗教,成为禅宗的代表。

  禅来源于佛教,是一种修持方法,具有明显的慧学倾向,强调由思维静修转向明心见性、回归大千世界本真。[1]至今为止,禅仍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许多人对禅的定义也仅仅是一种描述,禅“只可会意,不可言传”,禅可以“以心传心”。这是因为一旦对禅进行定义,反而就不是什么了。禅的思维方式顿悟超越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也可称之为灵感思维,它直探人的思想心源,成为人们生活中实用化智慧。禅在当代社会中可以缓解人们的各种压力,增强定力,抵制各种诱惑,对把握好人生的方向与意义,调节心态,获得安静、安详、舒适快乐心情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禅与摄影艺术

  1.禅宗与艺术关系

  禅与艺术之间存在本质联系,二者都是以自我意识为主,注重感情世界的体验与自我意识,追求独特性,因而禅与艺术相互交融相互渗透,促成了我国禅诗、禅画、禅意园林等众多艺术形式的产生与兴盛。李泽厚先生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讲到:“禅在作为宗教经验的同时,又仍然保持一种对生活、生命、生机等感性世界的肯定与兴趣。”“它在客观上仍包含有对感性世界的肯定与自己生命的欢欣,而这正是审美感觉不同于宗教体验之所在。”[2]除了宗教之外,禅更多影响人生的态度及生活情趣及审美心理。

  禅的基本思想是心性论、顿悟说,在我国艺术表现中其思维方式、表现方式有着重要的影响,禅宗思想孕育了中国文化艺术特有意境的产生,在艺术作品中体现了强烈的禅意。

  2.禅文化对摄影创作的启示

  禅既是一种宗教,同时也属于一种哲学,中国哲学所追求的人生最高境界是审美的,而非宗教的,因而禅的思想对摄影艺术的发展具有启发价值。具体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时空的凝固与超越。摄影艺术被称为“瞬间的艺术”,摄影艺术家通过相机捕捉最佳的瞬间,把这个瞬间凝固在胶片上,从而达到永恒的艺术表现。时空的超越是以个人的主观意识改变物理时空概念,禅对世界认识具有主观性,摄影艺术者对客观时空认识由于人的主观认识改变而改变,这种超越时空的创造性,正是摄影作品永恒生命力的表现形式。摄影艺术流派中的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以及抽象主义摄影,其主要思想就是否认现性的时空观,认为固有的、清晰的、有条理的时间与空间扼杀了摄影艺术表达情感,为此通过剪辑、摆布、多次曝光、中途曝光、长曝光、摄影蒙太奇以及负片效果等改变被摄体原有的形态及空间结构,力图以所谓形式、影调和素材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与看法,无论是布列松还是曼雷都是对现有时空概念的超越。禅对时空的理解与摄影艺术表达轨迹是相同的。

  第二,换个角度看世界。“空手把锄头,参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表达了禅对客观世界独特的看法与认识,通过主观世界来改变客观世界,禅的思维方式就是把它变为内在的主观世界能够实现的事实。摄影要突破原有的条条框框,产生新的视觉感受及独具特色的作品,必须从新的角度去创作作品,引人入胜的摄影作品都是以创作者自己特有的视角与思考方式进行创作。要产生新意就意味着创作者自身必须改变观察世界的方式,超越常规,摆脱以往认识上的羁绊,追求人性独立与思想的解放。

  第三,在平凡世界中发现美。传统佛教中超越现实存在的“净土”“彼岸”“涅磐” 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着禅机与佛理,只有在现实生活中领悟禅的真谛,使自己的意识在顿悟中得到升华,即离不开现实的感性生活,又要保持精神意识不被感性事物影响,保持一种精神超越。一个真正的摄影艺术家能够从自然界与社会中的平凡之中发现美,化平凡为美,这也就是禅宗所说的“平常心是道”。人们通过自我内在世界而发现外在世界,一叶孤舟、一片落叶,平淡的事物都能使摄影创作者产生灵感,指向生命美好的意境,所以禅和艺术创作者都需要用心来捕捉、发现,创造出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第四,灵感的喷涌创造美。摄影艺术是艺术的创造,它在某种程度上与科学的逻辑思维有着绝对的区别。在艺术创造中切断与其与逻辑思维的联系后,创作才有自由发挥的空间,摄影作为艺术表达最重要的创作要素来自于灵感,灵感也就是禅的顿悟自然和直觉性。艺术形象的创作灵感来自于人的内心,来自于创作者的情感表现。灵感是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创作者在灵感充沛的状态下进行创作,其作品所表达思想与活力具有明显的张力。好的摄影作品不仅仅需要创作者的勤奋,更重要的是创作灵感,而灵感往往是在无意识状态下产生的。因此灵感所表现的非理性、非宗教性、非逻辑性无疑对艺术作品创作敞开了心灵的大门。

  禅意及禅意摄影表达方式

  1.禅意摄影

  禅注重的是个人理解与体会,而领悟最好的阐释就是以淡泊和宁静的态度对待人生,这样人们才能放下杂念、分别、执着。邱紫华等在《不可言说中的言说——禅的意会思维方式特征及其表达》中认为,“禅是中国人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它既不同于儒家的经验思维,也不同于道家想象、幻想的借事喻理的非理性思维,禅的思维是一种非理性的意会思维。”[4]

  禅意摄影从目前摄影理论研究看,它没有明确的定义与分类,而本文认为禅意摄影是遵循禅的思想及思维方式,运用摄影技术手段,捕捉禅机以表述创作者心灵印证、悟证的摄影作品。禅意摄影可以用简洁明了的手法,描述自然与社会中显而易见的事物,也可以抽象的表达禅宗哲学上的意理,优秀的禅意摄影作品可以帮人开悟,以其喻理,起到教育意义。

  摄影艺术中禅意表达已经成为一种特有的语言表达方式,现今中外许多摄影艺术家已经将“禅意表达为创作特色进行了呈现”,极多表现了僧人、寺庙、石窟、佛具等多属形表作品,而在作品中寄寓的禅理、禅意、禅趣的作品极少。禅意是与禅融为一体的意境和意识,其表达形式往往使人视而有所思、有所悟。个人理解禅意摄影的表达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禅境的表达,喻象,一种是禅理的表达,喻理。

  2.禅意摄影的表达方式

  第一,禅境的表达。”禅境是禅和禅悟的境界,是人的心境,是人生审美境界,是通过静虑、顿悟、领会丰富人生意义的境界”,[1]是物我两忘,万物同化,轻松寂静,闲淡自然的境界。

  英国摄影家迈克尔·肯纳在北海道黄山集中的作品(图3-1)多以黑白风景的神秘、优雅、空灵见长,运用长时间曝光的技法,通过水与雾的简化,使图片带有空灵之感。而这种如诗般的想象力和对意境的捕捉,多依赖于灵感,而非经验与非技术。

  空灵艺术表现形式隐含丰富深远的意境,迈克尔·肯纳留给欣赏者广阔的空间,有空才能有灵感,才能生意;给人呈现水月空花般的空灵之美,使人从尘世的纷扰中解脱出来,进入自由无羁的状态。空灵并不是虚无,而是具有清空与质朴之美。远空而近处木柱的实有让欣赏者在空灵的摄影作品中寄寓丰富情感,深遂的哲理创造禅境美,用大片留白的表达和木柱设置的断层,引发读者多层的联想。

  著名摄影大师杉本博司海景系列作品(图3-2),“画面高度洗练抽象化,创作者主观意象则充分消融在画面无限时空中,从而达到大象无形的至高境界。”[6]作品以简洁的二分法,着力表现了空气与海水组成以及光的作用,用静寂的图形定格了时间与空间,体现了在静寂之中千变万化的一种势能和东方禅意。作品采用将焦点设在无限处,长时间曝光的方法。海景系列从构图上几乎“千篇一律”,只有大海与天空分界线,但在作品上形成鲜明的质感,仔细品味每幅作品绝不在重复,均表现出静寂的活跃与永恒。

  艺术作品中的静寂之境是静心艺术的创造,追求静寂是禅境的重要特征。对禅宗来说,用静寂之心表达万物寂然,既是手段也是目的。以此同时,需要说明的是静寂不是一种死灰,而一种长久的表现,所以可以以单一事物进行表现,体现禅的直觉性。

  郎静山的“斜风细雨不须归”摄影作品(图3-3)中承续了中国山水画外的多处创新,不仅把中国画论中的气韵生动地转化语相纸上,又融入了个人清淡、深远的灵性与禅意,脱离了视觉的清晰范畴,而以精神的灵性为主。他所创立的集锦摄影法不受限制,集合各种景物,配合成章。

  清淡,即是具有禅意作品通过审美形式把某种宁静淡远的情感、意绪、心境引向融合,触及或领悟丰富的目的及时间的意义;另一方面也追求 图3-3 郎静山的清淡之境  深幽淡远的艺术艺境。“花之淡者其香清,友人淡者其情厚”,耐人寻味。艺术中带有非功利性质,淡泊情怀,是创作者高尚情怀的具体体现,禅境中的淡决不是肤浅,是淡的自然,淡的纯洁,是艺术家生命之源的自然流露。清淡多借白描手法,直接将艺术形象体现出来,较少借物喻情、喻态。

  摄影家斯图尔特·劳将禅的法则在他的作品中用到了极致。为节省胶卷,不浪费那个瞬间,就需要用心地观察学习,这就意味着他在拍摄点进行观察,独享风景,达到无我境界,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创作出满意的作品。拍摄过程就是修禅过程。这幅作品(图3-4)风景中只有一颗树,傲立于周围刺骨的寒风中,于荒寂的原野上所表现的孤寥之境正是作者悟物的结果。

  孤寥是禅境中最独特的气质,从诗到画, 图3-4 斯图尔特·劳(Stuart low)的孤寥之境

  无不具有孤寥之气。为了表达禅意不一样的思维,往往摄影者追求一种雪洁冰空、月冷泉清的艺术境界。这种孤寥之境可以从修禅环境要素入手,逼真地反映现实,以表达禅心的清静。

  第二,禅机的表达。禅机就是通过含有机要秘诀的言词、动作或事物来暗喻禅示思想,使人得以领悟。禅机在摄影作品中的表现实质上是寓禅于照,以照喻禅,采用不拘于任何题材方式,表达禅机的隐喻与寓理。

  禅的思想是影响布列松创作思想之一。布列松说过:“不要刻意,要放松意识的控制,成为弓,想象箭射向靶心。”这恰恰契合布列松对直觉和接收的摄影认识。摄影师都会注意地上影子的图案,并将自己的影子排除在作品之外,这幅作品(图3-5)中布列松并没有,这就是他最终的自拍像。

  日本艺术家饭田龙太和贺寿田中创作了名为“误解的焦点”(图3-6)艺术人像摄影,这系列作品采用了摄影表切处理方法,让无形的时间概念变成有形的线条,从模特面庞上流逝,除了全新视觉感之外,加深了人们对时间、年华的留恋与追忆。作品将时空的流转轨迹凝固在画面上,具有了浓厚的禅机,创作过程要求每位模特禅坐三分钟,并在此期间不断抓拍,因为人不能完全静止,所以将这三分钟拍摄下来作品进行叠加,以分层的方式一张张切剖,形成这种扭曲与模糊,仿佛流动的人像,探讨了时间及生命的关系。

  摄影师弥敦·斯波蒂将自己的风景照片合成于满天星斗的夜空之中(图3-7),这种超越现实的梦幻美景反映了创造主观世界的能动,虽然这种场景不符合常理,但在禅机中可以将其当成内在主观世界能够实现的事实。在摄影创作中,通过后期制作可以把相互矛盾的事物结合在一起,使其在形式上、内容上都具有非理性美的特征,构成一个混沌无因的境界,可以激发欣赏者强烈了解的探究欲和好奇心,激发其理性的思考。

  结语

  禅意摄影的表达方式分为喻境和喻理,也就是禅境与禅机的表达。禅境是把人的心境、审美以及对万物的感知通过相机这双“眼睛”凝射在相片中,产生寂静、空灵、纯洁、孤寂的效果,表达禅的直觉性,引发人与自然界、人与万物、人与时空关系的思考,由内向外净化人的心灵,平静人的心态。禅机是含有机要智慧的词语,借助动作、事物或者故事隐喻地表达禅的思想,在摄影作品中可以将禅的思想通过任何题材和形式表达出来,做到喻禅于照,以照喻禅。希望通过此次研究学习能够剔除浮躁气息,平静自己的内心、增强定力,抵制各种诱惑,把握好人生的方向,也希望更多人来加入探讨禅意摄影艺术的研究和创作中来。

  [参考文献]

  [1]王亚博. 禅摄影的意境美研究[D]. 云南师范大学, 2013.

  [2]杨荣国. 中国古代思想史[J]. 2008.

  [3]钱正坤. 禅宗与艺术[J]. 美术研究, 1986(3):10-15.

  [4]邱紫华, 余锐. 不可言说中的言说——禅的意会思维特征及其表达方式[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 45(6):101-105.

  [5]潘力. 尽精微 至广大——论日本摄影家杉本博司[J]. 美术观察, 2012(8):128-132.

  推荐阅读:歌剧艺术研究由上海歌剧院主办的《歌剧》杂志是全国唯一公开发行的歌剧文化杂志,新版《歌剧》杂志全新亮相,杂志全方位为读者提供歌剧信息和歌剧服务。

点此咨询学术顾问 快人一步得到答案

SCI期刊问答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