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网
当前位置:首页>>计算机网络>互联网宗教传播对大学生的影响>正文

互联网宗教传播对大学生的影响

来源:杂志发表网时间:2019-01-03 所属栏目:计算机网络

  

  这篇互联网传播论文发表了互联网宗教传播对大学生的影响,回顾宗教传播历史,不难发现,当前宗教传播体现出前所未有的新特点。当代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的忠实使用者,很容易受到互联网上宗教传播的影响,这给宗教治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

  关键词:互联网传播论文,宗教,互联网,治理,学生

互联网传播论文

  宗教是人类发展进程中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世界上每一个国家、民族和地区都存在宗教的身影。宗教传播是扩大宗教影响的关键环节,近十几年来,互联网技术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

  社会学家布伦达·布拉舍说:“互联网一定会开启一项新的‘宗教改革’,正如几个世纪前的印刷術一样。”宗教传播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导致我国的宗教传播也发生了新变化,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的忠诚使用者,也深受影响。因此,我们应全面地梳理和研究宗教传播的方式、策略、效果,以合理对待宗教问题。

  一、宗教传播之回溯

  人类的传播史按照传播媒介可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与电子传播时代。早期的宗教传播主要依靠口语传播,通过传教士的讲经布道,依靠人际传播方式,面对面地把宗教介绍给信众。如传教士在“丁戊奇荒”中的赈济事业。所以说传教士是侵华的先锋和向导,这样的观点也具有一定的依据,部分传教士甚至还贩卖鸦片,欺压百姓,劣迹斑斑。

  文字的发明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距今一万年前。文字的发明使得宗教实现了时间上的可延续性,有关宗教的文章经过不断传抄对宗教产生了极大影响,但真正使宗教传播实现广泛而深刻革命的是印刷术的发明。

  爱森斯坦在专著《作为一种变革动力的印刷出版:欧洲近代早期的传播与文化变迁》中说:“离开了印刷术这一具有革命性的重要手段,宗教改革不可能这么圆满。”

  进入21世纪后,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轨迹、思维方式及价值观。人人都是“网民”,个个始终“在线”等互联网式生活逐渐占据主流,这一新兴形式必然会影响始终依靠人际传播来发展的宗教团体。

  事实证明,以宗教信息为主要内容、以宗教传播为主要目的的网络宗教开始兴起,使得宗教传播极大地摆脱了时空的限制,这无疑对我国政府管理、社会运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总之,随着传播媒介等因素的不断变化,宗教的传播经历了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三个阶段,在当下呈现出虚拟性、随意性等特点。

  二、互联网宗教传播对大学生的影响

  目前,大学生大多是“90后”甚至“00”后,他们是与网络同生共长的一代,也被称为“互联网下的一代”。大学时期,也是其价值观剧烈碰撞的时期,互联网多样化的娱乐方式、海量的信息,使得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被感性化、碎片化,同时,当代大学生在思想教育层面上出现了多元性、个体性、不确定性、碎片性和非理性等特征,所以大学生面对互联网上丰富多样的宗教传播,很容易受其影响。

  由于互联网本身的虚拟性和便捷性,使得网络成为大学生交流与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人际关系逐渐趋于淡漠,由于丰富的物质生活与贫瘠的精神生活之间的巨大反差,使得大学生越来越容易感受到孤独与无助。大多数宗教都在宣扬自己为“善”的事业,在宗教中可以获得慈悲、宽容、幸福等真善美,这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内心孤独的当代大学生,因为他们内心想要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

  另外,我们必须看到宗教传播带来的消极影响。宗教中所宣扬的宿命论等在本质上是与马克思主义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念相悖。受到宗教影响的大学生往往将关注重点放在自己身上,放到宗教的造物神上,而忽视了现实环境中对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最终导致他们不思进取,荒废学业。

  不仅如此,宗教还会使大学生的政治观念模糊、民族意识淡化,大学生受此影响,容易出现反科学、反社会的倾向,沉浸在上帝的幻想中。当今社会,宗教极端主义日益恐怖化,邪教势力又有死灰复燃的迹象。

  三、大学生信仰宗教治理对策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说:“全面贯彻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我们要把握好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原则,坚持党对宗教的方针政策,做好网络宗教事务的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对网络宗教事务的管理,同时净化网络环境,形成良好的网络宗教氛围;将互联网与宗教良好地结合起来,传播正面、积极的力量。

  首先,我们要加强宗教事务的网络法规,建立健全的互联网宗教准入制度。为了净化互联网环境,我们应该积极引导互联网的宗教传播。如我们需要对所有可以传播互联网的途径和相关人员进行严格的培训和认证。

  另外,宗教工作部门应该积极引导教徒深入挖掘宗教中值得人们学习的优良美德,进一步深入宗教中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健康文明的因素,积极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为进一步实现中国梦而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其次,在大学校园中,教师要加强科学理论的传播和对科学精神的培养。高校属于探索科学的主阵地,应积极引导当代大学生从事科学的理论探索,注重对科学性的学习方法和创新性的科学探索,让大学生在科学学习中,体会到科技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无论是高校的课程安排,还是社团的开展,都应该以科学作为重要支撑,以创新探索作为核心。科学探索的成果和荒谬的宗教说教相对立,让大学生有了积极探索的动力和信心,使他们对未来生活拥有更加积极的追求,毕竟对“无神论”的坚守、对科学真理的探寻,才是当代大学生应有的模样。

  部分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在于其自身心理素质的薄弱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不足。所以,高校要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疏导,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除了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等课程外,高校还应该适时地开展一些心理健康讲座,运用各种形式的教育方式,积极引导大学生向较高心理素质的层面发展,增强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逐步摆脱宗教这种虚幻意识对大学生的影响。

  21世纪的宗教势必将以更加多元化的形式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只有因势利导、齐抓共管、综合治理,才能发挥网络在宗教事务中的积极引导作用。与此同时,高校应加强科学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探索能力,从而引导大学生积极创新,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徐克勤.因势利导做好互联网时代的宗教工作[J].中国宗教,2016,(11).

  [2]刘慰.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宗教信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知识经济,2016,(23).

  [3]杨晓慧.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及德育对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6,(12).

  [4]曾传辉.论大众传播与宗教变迁[J].新闻与传播研究,1992,(4).

  [5]胡晓娟.宗教传播与社会治理——以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为例[J].学习与探索,2016,(3).

  [6]李大芳.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2.

  [7]孟宪霞.社会主义国家处理宗教问题的经验教训[D].济南:山东大学,2012.

  [8]叶小文.中国宗教的百年回顾与前瞻[J].中国天主教,2001,(5).

  [9]邹函奇.全球视野下的宗教传播与中国宗教——变革、挑战与对策[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1,(1).

  推荐阅读:《互联网经济》TheInternetEconoy(月刊)2014年创刊,中国互联网领域的高端经济评论刊物。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

点此咨询学术顾问 快人一步得到答案

SCI期刊问答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