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发展传播是文学研究的一个方面,不同地域文化研究上所呈现的方面是有所不同的。这篇文章对陕西当代文学作品的传播路径上做了以下介绍。
摘要:在当代文学发展史上,“文学陕军”一直闪耀于国内文坛。迄今为止,陕西当代文学作品已三次荣获茅盾文学奖,已由海内外众多出版社出版发行。文章主要从出版、影视改编和电子书三个方面来分析陕西当代文学作品的传播路径,并以陕西当代文学为例来探讨文学文本在当今影像时代的困境和发展。
关键词:陕西当代文学,传播路径,出版,影视改编,文学类论文
陕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书写和铭刻着华夏文明的进步史。陕西地处内陆腹地,关中平原的厚重、陕南山水的秀丽以及陕北高原的粗犷是陕西的特色名片。秦地作为十三朝古都,其不好张扬、内守封闭的个性已经融入陕西人的血液里,以至于在陕西文学创作中始终保持着稳定苦质、守恒成型的现实主义文学风格。自古以来,陕西文人辈出,陕西作为中国文学重镇和文学大省,以深厚的文化底蕴、突出的艺术成就,呈现出灿烂辉煌的创作景观,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推荐期刊:《文学教育》(半月刊)是大型学术期刊,多年来,刊物受到各界好评,社会影响大,发行量在同类期刊中位居前列。《文学教育》每年有多篇文章被中国人大复印资料等权威期刊全文转载;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坚持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严谨学风,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弘扬民族优秀科学文化,促进国际科学文化交流,探索防灾科技教育、教学及管理诸方面的规律,活跃教学与科研的学术风气,为教学与科研服务。
陕西当代文学在深广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以西部广袤的地缘生态为滋养源泉,孕育生发,自成体系。文学界公认的陕西当代文学的代际构成是:柳青、杜鹏程、李若冰、王汶石、胡采、魏钢焰等一大批来自革命圣地延安的“文艺派”作家作为第一代,开创出了崭新的时代风貌,打造了全新的陕西当代文学品牌;而“路遥、陈忠实、贾平凹、高建群、李天芳、程海、王蓬、晓雷、王蓬、京夫、文兰、叶广芩等为第二代;冯积岐、寇辉、朱鸿、杨争光、方英文、红柯、爱琴海、邢小利、张虹等为第三代”[1]。陕西当代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陕西当代文学作品及陕西当代作家群在国内外文坛的影响力主要是通过图书出版、影视改编以及电子书这三种传播路径实现。
一、作品出版
文学创作的繁荣为图书出版提供了可能,而图书出版离开了有价值的文学作品就等于是无源之水。“出版为作者架设了通向读者的桥梁,传播使创作得到了社会的承认与重视,在出版的选择中,文学创作不断地得到提升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学事业的繁荣”[2]。一直以来,文学作家都选择将文学期刊作为自己登上文学舞台的第一步。期刊作为传统媒介,自1920年代流入我国后,很快就成为作家们最重要的文学阵地。
陕西文学是中国文学版图上一个重要而醒目的部分。20世纪50年代的《延河》,乃是一份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杂志,曾经发表过《百合花》《飞跃》《忆》和《创业史》等饱受关注的作品。这份陕西境内的文学期刊以及《收获》《花城》《当代》等国内文学期刊不仅为陕西当代作家群,也为全国当代作家提供了一个驰骋文学梦想的舞台。陕西当代作家的成名大都起步于当时国内知名的文学期刊。以陕西作家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为例,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全书共三部,第一部写作于1985年冬天,最初发表于《花城》(1986年第6期),马上便引起了较好的反响。路遥的作品在期刊上大获成功后,很快得到了出版社的关注和青睐。由于巨大的社会影响,《平凡的世界》很快被出版社出版发行。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深入,出版业改革不再依靠期刊荐稿。出版社通过强化选题策划,开始主动出击引领市场。2010年3月27日由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新闻出版局、陕西省作家协会和陕西出版集团共同方志研究LOCALRECORDSSTUDIES•主办,由太白文艺出版社承办的《西风烈——陕西百名作家集体出征》大型文学出版项目正式启动。这个大型项目无论是对文学界还是出版部门来说,都是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该项目于2010—2011年间推出百部原创文学力作,首次尝试将文学生产与出版营销紧密结合,以此带动陕西当代作家群新一轮的创作高潮,使“文学陕军”的旗帜再次高扬。随后,与该大型项目已初步达成出版意向的有三十余部作品,包括陈忠实的《李十三推磨》、贾平凹的《从棣花到西安》、孙皓晖的《大秦将军》、高建群的《鸠摩罗什》以及叶广芩的《康定情歌》等。正是在这个大型文学出版项目的引领下,陕西当代文学又迎来了自己发展的春天。2013年1月,陕西当代著名作家高建群的最新长篇小说《统万城》在大陆和台湾同步出版,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在北京和西安举行的多场媒体见面会及新书签售会上,高建群的这部作品受到了读者的热烈追捧及媒体的广泛报道。与此同时,小说在《十月》杂志和《长篇小说选刊》上全文刊登。不仅在手机阅读上线、影视剧改编、动漫开发等方面达成了初步意向,更与美国一家出版社签订了出版合同。陕西出版界实施精品战略及项目带动发展战略以来,收获颇丰,不仅极大地带动了陕西当代作家们的写作激情,更为陕西当代文学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绝佳的路径和平台。从路遥到陈忠实,从贾平凹到王海等新起作家,陕西当代作家群主要是通过图书出版以及作家本人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来传播与扩大作品。文学作品的出版带动了手机阅读上线、影视剧改编、话剧改编、动漫开发等其他跨媒体传播。
二、影视改编
在高科技突飞猛进的今天,影视艺术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听体验。“读图时代”的到来,使影视文化不断地蚕食着原本属于文学的神圣领地。当代文学的形态已经在技术的冲击下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视觉文化不断冲击与浸润的时代背景下,文学的图像化已经成为视觉文化时代谋求生存与发展的重要途径。陕西作为文学重镇,曾有不少陕西当代作家的文学作品被搬上银幕。
陕西当代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是陕西当代文学作品的又一条重要传播路径。搬上银幕后的文学作品在经过导演的二度修饰和演绎后,赋予文学原著以新的生命力,也使作家本人进一步声名远播。陕北作家路遥于1982年发表了中篇小说《人生》。这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农村知识青年的人生追求和曲折经历,在当时引起了极大反响,获得了全国第二届优秀中篇小说奖。1984年它由著名导演吴天明改编拍摄成同名电影后,获得了第八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女主角奖、金鸡奖最佳音乐奖;影片在当时轰动全国,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影视改编的经典之作。当时饰演高加林的周里京一夜成名,红遍大江南北。
1985年,贾平凹的小说《鸡窝洼人家》被西安电影制片厂改编成电影《野山》。该片获得第六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等六项大奖。1986年,贾平凹的另一部作品——曾获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的《腊月•正月》被珠江电影制片厂改编成电影《乡民》。1993年,贾平凹的中篇小说《五魁》被西安电影制片厂改编成同名电影搬上银幕。2007年贾平凹出版了20万字的小说《高兴》,2009年改编自小说的同名电影登上银幕。这部具有浓郁陕西方言的电影在陕西乃至全国电影票房上都获得了极大成功。
影片讲述了以刘高兴为代表的来自农村、流落都市的拾荒者的命运;还涉及了城市底层中的各色人等,如乞丐、民工、妓女等,细致而深刻地描绘了底层民众在城市生活中的艰辛和苦痛。毋庸置疑,陕西当代文学作品的传播离不开影视改编,当观众从电影和电视剧中领略到粗犷的陕北黄土高坡、辽阔的关中平原和秀丽的陕南山水时,才真正感受到陕西的文化,读懂陕西当代作家们的“野人怀土,小草恋山”。因此,陕西当代作家群的文学作品在西部影视改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目前,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已经演变成文学传播最迅捷和最广泛的路径之一,虽然仍有很多声音坚持认为经典的文学著作难以改编成电影,但在影像时代,在传统文学文本影响力日渐衰微的时候,如何在文学性和娱乐性中寻求一种平衡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可以策略地将‘文学性’即文学的精神向图像文化形态‘扩张’,把原本属于文学文本的‘阅读’概念扩展到一切符号(包括图像)”[3]。陕西当代文学是西部影视剧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丰富的叙事手段、独到的人物形象塑造的根源,优秀的陕西文学作品是中国影视特别是西部影视改编的重要素材来源和母本。而改编成功后的电影《人生》《野山》《五魁》《高兴》《白鹿原》等在国内及国际影坛上的获奖,使得陕西当代文学作品本身拥有了更为广泛的社会声誉,也进一步提升了作家本人在国内外的声望。
三、在线阅读和电子书
当下,越来越多的移动设备在更新换代。阅读已经从一本本厚重的书浓缩到一张指甲盖大小的芯片里。可移动终端可以容纳成千上万本书籍,且携带起来方便自如。网络在线阅读和电子书已经成为现代人崇尚并已习惯的一种阅读方式。其中,青春文学占据着在线阅读和电子书的传播渠道。陕西1980后作家在网络上开拓着战场吸引粉丝,推广自己的作品,并扩大自己的影响力。2012年5月,在国内多家文学网站推选出的青年作家排行榜中,独占榜首的却是一位来自陕西、名叫马慧聪的1980后编辑。他是《延河•绿色文学》的主编,在网络上以优秀的文笔和精彩的文章吸引了无数读者。可见,陕西1980后作家已经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所以,陕西文学作品在线下和线上的传播应是相辅相成。
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这是陕西当代文学乃至国内整个文学界文学作品传播的一条崭新而又极其重要的传播渠道。从当当网发布的国民阅读消费报告来看,电子书的下载量呈现出逐年爆发式增长的态势,用户总量的增长同下载量保持一致,其中64%的读者选择阅读电子书,而50%的读者选择在阅读纸质书的同时接受电子书的阅读方式,但与纸质书不同的是,电子书的阅读者更倾向于阅读社科、人文、小说、经管励志类的内容。2013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总收入2540亿元,与2012年相比增长31.25%,占出版业营业收入的13.9%。2013年是亚马逊入华元年,亚马逊中国拥有40000册书籍的kindle的中文书店。
本土几大线上图书零售平台也作出回应,到2013年3月,京东商城电子书业务累计用户数量达到500万,日均页面浏览量过百万。同时,当当网也将电子书平台更名为“数字馆”,并进行大规模扩容。[4]正是在这一系列举措的推动下,陕西当代文学作品通过数字图书这一途径发展有了更加广阔的平台总之,陕西当代文学作品的传播路径仍以传统的文学作品出版为主。其中的部分经典当代小说被改编为电影,极大地提升了小说和原作者本身的影响力。此外,文学文本在视觉文化和网络文化日益侵袭的时代,需要借助影视和新媒体拓宽自己的生存道路。文学借助网络这个传播力与影响力都无比巨大的媒介的带动,将会产生新的狂飙,进入一个全民阅读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