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网
当前位置:首页>>高等教育>积极心理学在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中的应用>正文

积极心理学在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中的应用

来源:杂志发表网时间:2019-02-18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摘 要:当前我国很多高校辅导员在思政教育工作中较为忽视积极心理学的学习与培训,主要是将学生出现的各项问题通过批评教育的形式说教,这样只会僵化学生与辅导员之间的关系,导致学生出现内心反感的问题。本文主要研究辅导员如何通过积极心理学来开展思政教育工作,从而帮助学生营造正能量的学习环境,更好的激发学生的积极品质。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

辅导员教学论文

  一、引言

  积极心理学最初是在1998年由马丁·塞利格曼正式提出,这种心理学说最初是通过实验方法来充分调动抑郁症个体的情绪,在治疗的过程种让个体体验到幸福感、满足感,从而更加积极的实现爱与创造的勇气。因此,充分重视积极心理学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的应用是辅导员的关注学生成长、发展的使命。

  二、积极心理学在辅导员思政工作中的应用缺失

  1.轻鼓励、重批评现象严重。自从我国在1952 年提出高校辅导员岗位开始,虽然取得了良好的思政教育工作成绩,但是不可否认仍然有大量辅导员在工作的过程中与学生拉开距离,认为自己对学生有教育的义务与权力,所以很容易受到传统工作范式的影响出现轻学生优势鼓励,重问题批评的现象。大多的辅导员都是通过说教为主希望对学生开展教育,缺乏对积极心理学的知识融入,对于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有所缺失,从而使思想教育工作浮在表面,在寻找与纠正学生的错误和缺点时,也让学生建立起了內心防线,从而难以真正引导学生对错误的积极认识,对于学习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调动不高。

  2.高校辅导员缺乏积极的情绪体验。当前,很多高校的辅导员在开展工作时都是将重心放在如何帮助学生实现“批评与自我批评”上,但是没有充分对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情绪有所了解,所以在工作的过程中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体验,由于高校辅导员并没有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积极的调动起学生积极乐观的心理,更加不利于学生性格在学校的养成,学生性格除了先天遗传,还需要在校环境的相互作用,因此辅导员如果一直都不知道该如何帮助学生们体验积极乐观的辅导环境,那么日后学生面临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的多种价值观念的影响下就很难坚持自我,从而潜移默化腐蚀学生的心灵。

  3.辅导员的心理素质不高。由于高校辅导员工作较为繁杂,需要帮助学生解决各项问题还要关注学生的思政教育,所有种种琐碎小事的亲力亲为,都对辅导员的心理素质产生了挑战,辅导员岗位需要较高的责任心、耐心,所以辅导员对工作很容易产生倦怠。这种情况下更加不利于积极心理学的学习,也难以融入到思政教育工作中,例如:学校每年都会对贫困生进行补助,但是辅导员为了减轻工作负担,都是叫贫困生自己去领取,将姓名公开不注意保护贫困生的隐私,这样虽然做到了补助工作的透明、公开和公正,但是很容易让学生的心理产生封闭、防御。

  三、积极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技巧

  1.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内在需求。在积极心理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更多的是激发学生的内在需求,不再是强调批评,或者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而是让学生们与老师之间拉开距离,在积极心理学的内容融入上,应该充分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辅导员需要尊重学生,将学生看做一个独立的个体,要耐心去挖掘学生的潜在优点,鼓励学生的内在品质,对于学生的情绪、价值观点的认知、日常行为、身体机能都需要细致化的了解,这样才能够知己知彼,通过积极心理学产生真正的作用,让学生明白辅导员是理解自己的,进一步深入聆听教诲,辅导员在鼓励的前提下消弭学生存在的负面情绪,激发积极品质。

  2.进化辅导工作理念积累工作经验。高校管理者应充分的重视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对于如何运用积极心理学定期进行理论指导,开设图书馆在线资源,充分的提高辅导员的知识素养,从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不仅如此,在校辅导员还可以聘请具有工作经验的心理学者,让在校辅导员与外聘辅导员之间定期交流,交换工作经验,从而实现正面的引导作用,辅导员在开展相关工作时,也应该充分了解如何积极引导学生,激发其积极向上的潜能。很多辅导工作的开展需要大量的知识与实践经验,所以学校内部可以定期组织辅导员们去心理健康机构进行调研,参与当地类似的志愿者活动,从而进一步的实现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帮助学生展现良好的自我状态。

  3.强化辅导员心理素质定期开展培训。在推进积极心理学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的应用时,学校也应充分重视辅导员的心理素质,并且对辅导员定期进行思政教育工作,充分重视营造良好的辅导环境给辅导员,这样更加有助于辅导员的工作。另外,辅导员还可以对学生开展团学建设、社会实践、寝室文化等多个课后活动,帮助学生们引导积极品质,营造充满正能量的环境,从而更加全面的激发学生的乐观情绪,加强积极心理学的渗透。

  四、结论

  从上文中可以看出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与实施目的是为了调动个体实现自我管理、环境适应、个体成长、品质塑造等多个积极的人格品质,提倡保持良好的乐观心态。所以希望通过本文对积极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所提出的建议,对辅导员未来思政教育工作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熊伟娥.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创新探析[J].中国报业,2018(16):36-37.

  推荐阅读:《高校辅导员》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海内外公开发行,由教育部主管、山东大学主办的综合性社科类学术期刊,是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会会刊。

点此咨询学术顾问 快人一步得到答案

SCI期刊问答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