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而“移动互联网+”更是加速了互联网和传统行业的融合和发展。“移动互联网+教育”应然而生,成为教育界发展的新风向标,它不是移动互联网和教育的简单相加,也不是信息化手段在教育中的简单应用,而是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和教育的本质深度融合,从而催化出促进教育发展的新动力。它将成为连接中西部、企业、学校和学生的大型教育枢纽。
【关键词】 互联网+教育 职业院校 政策需求 实施途径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与移动智能终端的不断开发,特别是“5G”技术的发布,“移动互联网+教育”的学习模式已成为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风向标。笔者从中国产业信息网获悉,中国互联网普及率不断增加,2017年达到了7.51亿人,特别重要的是,随着“互联网”逐渐向“互联网+”发展,移动终端种类趋于多样化,特别是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达到了96.3%。这一切都为“移动互联网+教育”创造了条件,在移动互联网最为活跃的青年群体中,如何发挥“移动教育”的优势,就显的特别重要,下面,本文就中等职业学校移动学习发展的可行性和策略进行探究。
职业移动教育的主体是学生,载体是教师和社会,推动者是教育行政部门。笔者对80余位学生和若干位教师进行了抽样调查和随访。学生对移动学习的认可度极高,96%以上学生表示愿意并能一定程度上通过移动终端学习。老师的态度相对温和,多数老师表示可以尝试,但也有部分教师表示,没有能力也没有精力去参与移动教学。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对移动学习进行了深入探究,并从政策需求和实施途径进行阐述和分析。
一、为学生移动教育创设宽松环境
长期以来,移动电子设备一直是个职业学校“严打”的对象。特别是手机,为防止学生拉帮结派、沉迷游戏,很多学校都是禁带禁用手机。这些措施固然在学生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却在极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思维的进步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当前社会是一个开放、共享和协作的共同体,学校的进步不能脱离社会,更不能與时代的发展相向而行。横观部分欧美教育,班级制已经淡化,更多的是团队合作制,学生们通过多元的教学手段、自由而高效的学习和交流。再纵观我们小初教育,信息化教学已经深入课堂,很多学生都能够灵活利用平板、手机等电子移动设备在课堂内外自由学习和交流。所以,营造多元、高效、开放的教育新课堂势在必行。
二、为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提供必要支持
从教师访谈中我们可以知晓,多数教师能够对“移动互联网+教育”抱着接纳的态度。但是,接纳并不意味着可以驾驭,尚存在相当一部分教师依然缺乏接受新事物的动机和态度。退一步说,即使有一部分教师具有强烈的动机,却苦于缺乏支持动机实施的能力。所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都应引导职业学校将“移动互联网+教育”作为完善学校基础能力建设的重心,促进共享、协作型的教学模式。比如可以提供移动办公、备课等智能服务,“集体备课”在移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也可以得到根本性的发展。教师可以通过无线网络访问登录系统,实时进行数据访问,更新、共享,提升办公、教学灵活度和效率。
三、推进区域间“教育链”发展
教育链最早是指学校群的建设规划和集约管理。但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不断深入,教育链已经不再局限于物理层面的学校集合,而是指建立在共享、协作机制上的教育共享平台,是学校间优质资源的集散地,所以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推动下,各学校之间应加强合作互助,共同开发相关的学习资源,这样不仅降低了各学校开发的成本,同时也在移动学习资源的建设速度以及质量上有了提高和保障。职业学校与普通学校的主要区别在于专业的特异性。职业学校专业发展受区域因素影响较大,例如,本校汽修专业是宁波市重点发展专业,专业发展势头良好。但是,因为专业的特异性,我校汽修专业是本地区唯一的汽车修理专业,兄弟学校资源缺乏,交流合作成本过高,这些都限制了专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移动互联网+教育的推广,能积极推动专业的跨区域成长,为资源的开发、调配和拓展提供保障。
四、营造学生移动学习的主动性
随着社会化分工的细化,专业的发展从粗犷型向集约型发展。岗位对专技人员的要求也将越来越严格,这一要求必将一改职业学校“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授课模式,倒逼学生主动学习,因势利导的寻求最优学习资源。鉴于这一背景,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教学模式无疑成为扭转局面的突破点。在此模式下,教学组织模式变的更加灵活和高效,学生可以多样性、重复性、随时性的完成知识块的学习。课堂的功能也随之改变,将由原来的学习场所转化为团队合作、探究问题的场所,学习的主阵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进一步的拓宽和延伸。
五、加强与中西部省市的交流和合作
中国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不同省市具有较强的地域差异。而技术,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在任何地域都具有较强的兼容性。东部沿海的职业学校除了完成本区域的教学和培训任务外,还需要结对贵州、新疆、西藏等省市,将汽修、电子、机械等专业技能更好的延伸到需要的地方。除了目前安排老师援藏,援疆的模式外,移动互联网教育的新举措进一步拓展了两者的交流,这不仅仅是各省之间的交流,各市之间的合作,更是东西部学生之间直接的交互,而移动互联网+教育的模式恰恰为他们建立了持久且有效的平台。
六、促进企业与学校资源融合
“工学结合”是职业院校开展教学的必要模式之一。一直以前,学校与企业间的物理距离一直制约着两者的合作和交流。校企结合的愿景是美好的,但实际操作就犹如“蜻蜓点水”,不论学校,还是企业,都很难长期花精力搭建两者的桥梁。所以,对于多数职业院校来说,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一周或数周的下企业也仅仅为材料增加了厚度。随着移动互联网教育的切入,模拟智能终端不断完善,通过相关仿真教室,企业骨干或实操学生都能够做到亲临现场的效果,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
总之,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均衡了教学资源在全国各地配置,促进了企业和学校的交互,也拉近了教育和个体的距离,必将为职业教育注入强劲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罗胜阳,李延军.职业院校数控实训教学创新探索——基于移动互联网生态的视角[J].职业教育研究,2018(4).
推荐阅读:互联网世界栏目设置主要栏目:研究报告、文献综述、简报、专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