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中国面临严峻的人口老龄化挑战的大背景下,以昆明市城市人口为样本,实证分析了认知闭合需要对个体养老决策过程的影响。通过 Logistic 回归,发现城市居民的认知闭合需要越高,越倾向于依靠他人而非自己作出养老决策; 通过 OLS 回归,证实了认知闭合水平越高,城市居民越容易作出与父母养老现状类似的养老决策。这一研究结果可促进未来养老领域的跨学科交叉研究,在实践上能帮助养老机构未来进行精准营销,也可提供人口的认知特征以供政府更好地制定与养老相关的政策。
[关键词] 养老决策 养老模式 认知闭合需要 老龄化 中国城市居民
1 引言
老龄化是国际社会必须面对的世界性问题,更是中国正在面临的严峻挑战。中国在 2000 年末就已经正式进入老年型人口国家行列,预计到 2020 年,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将超过 17.17%,2050 年左右全国老年人口将占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银发潮”对我国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发展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1]。随着中国老龄化进程步伐不断加深加快,一方面社会和家庭被寄予了更多的期望来提供更优的养老资源和养老途径; 另一方面,社会养老和家庭养老均面临着新的问题、压力和挑战,因此,探寻新的多元养老模式迫在眉睫。
养老模式选择是人生中的重要决策之一,需要考虑健康状况、家庭结构、经济状况、生活环境等诸多因素,且根据时间的推移不断变化,属于典型的模糊决策。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决策问题一般分为确定性情境和不确定性情境两种,其中后者占大多数。而不确定性决策又分为风险决策和模糊决策两种,决策者能对不确定性作出精确估计的决策属于风险决策,不能作出精确估计的决策则属于模糊决策[2]。与医疗决策类似,养老模式选择的决策也是一种模糊情境下的决策,面临养老选择的个体在决策的时点往往面临的是一系列不熟悉、复杂或者不一致的信息,且无法准确判断不同选择的优劣。因此,有必要引入心理学研究中“认知闭合需要”( Need for cognitive closure) 这一描述个体应对模糊性时的动机和愿望的概念[3],来研究认知闭合需要对个体养老决策的影响,即个体在面临不确定和模糊情境中的求知动机对其养老决策的影响。
以往关于养老模式选择问题的研究多将其定义为一个公共问题或者社会问题,大多从社会、制度、经济金融等视角进行研究,却鲜有关注微观主体的养老决策研究,更鲜有从心理学、行为学的角度探究个体的养老决策[4] 研究。然而,针对养老模式选择的研究不光需要从宏观层面着手,也需要关注到整体背后的鲜活的个体[5]。本文从消费者心理的角度分析不同个体在养老决策的不同特征。对微观个体决策的研究能够帮助老人在养老模式选择过程中更好的决策,有利于政策制定者制定相关政策法规,也有利于养老机构优化营销策略,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2 文献回顾
2.1 养老决策
本研究参考穆光宗[6]的观点,将养老定义为在社会中满足老年人( 在中国指的是 60 岁以上人口) 各方面需求的一种典型的生活方式[7],主要包括老年人经济供养、日常生活照顾及精神慰藉三方面。由于目前我国的养老模式在经济供养、生活照顾、精神慰藉来源方面表现各异,故而本文将养老决策定义为个体关于自己养老生活方式的相关决策,即个体对不同养老模式的选择。在对养老模式的分类上,本文采用穆光宗[8]的提法,从“养老资源的提供者”和“养老职能的承担者”的角色划分的角度,将我国现阶段的主要养老模式归纳为家庭养老、社会养老、自我养老、居家养老( 老人居住在自己家里,社区养老网络提供家政等养老服务) 和机构养老五种。
3 研究假设
尽管目前在养老决策研究领域以个体认知为视角的文献依据尚不充分,我们可以在其他领域发现一些相关证据。在医疗健康领域已有研究证明,在治疗过程中,患者为了弥补自身在医疗认知领域的缺陷,会倾向于模糊规避,参与医生作出关于治疗或手术的决定,并且渴望从医生那里获得更多的关于病情的信息[23]。城市居民在做养老决策时,同样会受到自身认知的局限,面临决策风险和不确定性,因此有可能依靠外界信息,例如他人的养老意见或建议。而由前文的文献回顾我们发现,如果城市居民的认知闭合需要水平越高,模糊容忍度越低,模糊规避程度越高,在养老决策中,相比依靠自己进行信息收集和分析,依靠他人可以更加迅速和容易地作出决策,符合高认知闭合需要者的启发式信息搜索模式特征。相反,如果城市居民的认知闭合需要水平低,对模糊情境的容忍性更高,缺乏强烈的动机去消除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就会深入地搜集和分析信息,符合加工速度较慢、过程较为完整的理性分析搜索模式,这意味着他们会更少地依赖现成的外界信息,例如他人的养老意见进行决策。因此,可以推导,在养老决策的情境中,决策者对他人养老意见的依赖程度受到自身认知闭合需要的影响。
4 研究设计
4.1 研究对象
我国现阶段主要以 60 岁作为划分老年人口的标准,本研究也采用 60 岁作为老龄人口的起始线,并选取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中年群体,即 40—59 岁区间的人群作为调查对象,这一群体未来 20 年内会面临养老问题的决策。为减少地域观念等因素对研究的影响,本文选择的研究对象来自云南省昆明市主城区,具体选取了同一所中学的家长进行调查。由于在现代社会中,学生的教育获得与家庭的社会阶层地位存在对应关系[24],因此选择同一学校的学生家长可以基本控制研究对象的经济水平、家庭背景、生育观念等因素。调查对象共有 172 人,其中有 3 人认知闭合量表的填写规律作答,所以作为无效数据剔除。最终有效调查对象为 169 人,其中女性 57 人,男性 112 人。最小年龄 40 岁,最大年龄 58 岁,中位值为 47 岁,平均年龄为 46.05 岁。
4.2 研究工具
以往关于认知闭合的研究往往通过两种途径展开[25],一种是在实验中通过操纵特定的环境变量( 如时间限制、加入噪音、要求任务精确性等) 来改变个体的认知闭合需要水平; 另一种是将认知闭合当作稳定的个体特质,利用量表对个体的认知闭合需要水平进行测量和分类。Webster 和 Kruglanski [15]开发的 42 项的 NFCS( Need for Closure Scale) 量表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量表,各国学者利用翻译后的量表进行了关于认知闭合需要在各领域中的研究,所得到的结论都趋向一致,说明了该量 表 的 合 理 性。同 时,Kruglanski 和 Webster [26]在同一个研究中利用了操纵和量表测量两种手段对不同认知闭合水平的被试进行分类,通过交叉实验验证之后,发现上述两种方式得到的结论能够相互印证,说明了无论是通过测量还是操纵的方法对认知闭合需要进行分类都具有可行性。因此,本文采用认知闭合需要量表中文版[27]来进行研究,该量表为 6 度量表,1 表示非常不同意,6 表示非常同意。该量表在翻译时采用了回译的方式保证了中文量表与原量表内容的一致,且中文量表内部一致性为 0.840,重测信度为 0.8611,此量表经广泛验证证明了其合理性。量表共 42 题,部分题目反向计分,本文将反向计分的题目重新编码转换成正向计分后,把 42 题得分加总取均值作为个体认知闭合需要得分。
4.3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由于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可能存在共同方法偏差,因此,首先通过程序控制方法,尽量消除方法偏差的来源[28],比如采用具有高效信度的认知闭合需要水平量表,同时量表中部分项目反向计分,对共同方法偏差进行了有效控制; 其次,在数据收集完成后,又采用 Harman 单因子检验对研究中仍可能存在的共同方法偏差进行了检验[29],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共提取出 3 个特征值大于 1 的因子,且首个因子对应的解释百分比为 25. 80%,判定本研究共同方法偏差问题不明显。
5 实证分析
5.1 样本特征
样本特征( 见表 1) 显示,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以男性为主,年龄均值显示样本中的个体适合作养老决策,且在信息搜索过程中,具备参考其父母养老模式的可能性。除去两个缺失值外,本研究调查对象的子女数量为 1—3 个不等,只有 1 个子女的情况占半数以上; 就家庭收入而言,低、中、高等收入的调查对象占比较为平均。另外,认知闭合需要总得分为 42 道题目得分的总和,满分为 252 分。
5.2 认知闭合需要对养老决策依赖外界信息程度的影响
本研究中,对外界信息依赖程度是指是否依靠他人作出养老决策。问卷通过询问受调查者在作养老决策时主要依靠谁作出决策,判断个体对他人的依赖程度。将依靠他人记为 1,依靠自己记为 0。采用 Logistic 回归模型,将个体的认知闭合需要水平以及前文探讨过可能的控制变量包括性别、年龄、子女数量、家庭收入纳入模型,来分析上述诸多变量对于养老决策依赖外界信息程度( 被解释变量) 的影响。结果如表 2 所示,认知闭合需要的影响显著,即认知闭合需要水平越高,个体越依赖外界信息作出自己的养老决策。
5.3 认知闭合需要对个体参考父母养老现状的影响
本研究中,分别调查了研究对象的养老意愿及其父母的养老情况,并对二者结果的关联性进行比较、整理并编码,如果个体第一养老意愿与父母养老现状吻合则记为 3 分,如果个体第二养老意愿与父母养老现状吻合则记为 2 分,如果个体第一、第二养老意愿与父母养老现状均不相同则记为 1 分,由此得出个体养老意愿与父母养老现状间的关联程度并将其作为因变量。自变量的选择上,模型 1 将个体的认知闭合需要水平作为单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模型 2 纳入影响养老决策的控制变量包括性别、年龄、子女数量、家庭收入进行回归分析,得到表 3 所示结果。模型 1 和模型 2 中认知闭合需要的标准回归系数都为正,且显著,即认知闭合需要水平越高,个体的养老意愿与父母养老现状的关联程度越高。
5.4 结论
个体的不同认知闭合需要的水平导致他们的模糊规避程度和信息搜索策略也存在不同,这种不同使个体的养老决策过程也存在差异。首先,通过 Logistic 回归分析,发现认知闭合需要水平高的个体居民更倾向于依靠他人而非自己作出养老决策,而低认知闭合个体更倾向自己独立作出决策,假设 H1 被证实。其次,通过 OLS 回归分析,发现认知闭合需要水平影响个体自身的养老意愿与个体父母养老现状的关联。由于认知资源有限,模糊规避程度更高的高认知闭合需要个体更容易简化自己的信息搜索过程,以启发式搜索策略指导自己的养老决策,更容易依赖自己所熟悉的对象,从自己父母的养老现状出发,选择与自己父母养老现状更类似的养老模式,因此,假设 H2 被证实。
6 讨论
关于认知闭合需要对养老决策影响的研究结果虽然证明了个体在养老决策过程中受到认知闭合需要水平的影响。但进一步的研究需要寻找更有预测能力的变量,并需要结合实际,包括宏观环境与个体的人口统计变量的具体情况来构建更完整、更有说服力的理论框架。
6.1 研究意义
本研究对于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理论上,是养老领域研究的一次创新,有利于推动养老问题、养老决策、个体差异、认知闭合需要等相关问题的进一步研究。首先,目前有关养老问题的研究已涉及政治制度、经济金融、社会保险、公共管理等领域,多数研究都聚焦于人口统计变量对养老决策的影响,而缺乏对个体认知差异的关注,鲜有研究从心理学、行为学的视角探究个体的养老决策。本文将养老决策视为一种个体的决策行为,从认知心理的角度分析不同个体特质的不同决策,这一研究视角,有利于今后的研究在此基础上继续挖掘和探索。其次,有关认知闭合需要的研究已经拓展到消费者决策、组织行为、政治等多个领域,然而有关养老和养老决策领域的实证研究仍是空白。本研究探讨了不同认知闭合需要个体在养老决策这一模糊情境下的决策特征及偏好,丰富了认知闭合需要在养老领域的实证经验。最后,本研究区别于以往关于养老的研究中只关注决策结果,即具体养老模式的选择,却忽视了决策过程的特点,研究不同个体在养老情境下不同的决策过程特征,能够更好地了解个体在养老决策中认知过程特征,扩展了未来有关养老决策的研究思路。
6.2 研究局限和展望
本研究探讨了不同水平的认知闭合需要对个体养老决策的影响,证实了假设,但仍存在一些局限有待改进。首先,本研究对认知闭合需要的研究方法尚不够完善。如使用了中文版的 Kruglanski 的认知闭合需要量表对个体认知闭合需要水平进行测量和分类,但该量表在内容上有一定重复,并且没有关注认知闭合需要的结构[30]。其次,本文仅仅通过量表测量的方式对不同个体的认知闭合需要水平进行了分类,应进一步将量表测量和环境操控两种途径相互结合,交互验证所得结果或效应,提高研究的说服力。再次,虽然研究了认知闭合需要对养老决策的影响,但是依然没有探究这种影响的内部心理学机制的成因。因此我们的结论还需未来通过神经心理学方面的手段和技术进一步验证。最后,我们希望通过这个研究能让更多的学者关注养老决策中的认知过程,探索一些更有预测能力的变量,探究老年人的养老决策特征,为解决老龄化问题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同时,未来关于养老问题的研究应注重多学科的交叉与协作来破解中国式养老难题。
参考文献
[1] 人民网.人口老龄化趋势难逆转[EB/OL].[2018-06-28].http: / /world.people.com.cn /n1 /2017 /0630 /c1002- 29372969.html.
[2] 王璐.浅析认知闭合需要研究现状[J].学理论,2014( 36) : 40-41.
[3] Kruglanski A W. The psychology of being " right" : The problem of accuracy in social perception and cognition [J]. Psychological Bulletin,1989,106( 3) : 395-409.
认知闭合需要对城市人口养老决策的影响相关论文期刊你还可以了解:《老人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