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福建省杂交水稻制种工作经过40多年的发展,在全国已具有一定影响力。通过介绍福建杂交水稻制种的4个历程,以及取得成就(包括组织模式专业化、制种技术智能化、制种实现半程机械化、制种保险政策化、制种农户小康化等),分析了福建省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发展趋势,并提出推进福建省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发展措施。
关键词:福建省; 杂交水稻; 制种产业; 发展历程
福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山地丘陵多,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福建西北山区光照充足,雨热同季,具有杂交水稻制种所需的良好自然隔离条件,制种模式多样,包括早制、中制和烟后制,且劳动力丰富,成为我国杂交水稻制种的黄金地带。本文通过介绍福建杂交水稻制种发展历程,以及40多年杂交水稻制种取得的成就,分析福建省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发展趋势和产业发展措施,以期拓展福建杂交水稻制种产业的发展潜力和空间。
1 福建杂交水稻制种发展历程
福建杂交水稻制种发展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供给不足省外调入到供应全国,由全流域制种走向区域集中制种,由三系主导发展到两系占先,历经起伏,走过艰辛且辉煌40年,简单划分成以下4个阶段。
1.1 三系杂交水稻试制、南繁到县县制种阶段
20世纪70年代,三系杂交水稻开始推广应用,福建省绝大多数的县级种子公司开展三系杂交水稻制种,部分种子公司如建宁县派农民技术员许金塔到海南三亚藤桥试制。福建省农科院水稻所和各地市农科所为了加快推出新组合亦派科研人员赴海南制种[1]。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杂交水稻制种面积逐步扩大,据福建省种子公司统计,1987年福建省不育系繁殖面积313.2 hm2,总产量35万kg,全省制种面积7478.6 hm2,总产量1185万kg,其中三明市2260.3 hm2,建陽地区2169.3 hm2,宁德地区804.0 hm2,龙岩地区780.6 hm2,福州市547.7 hm2,泉州市642.1 hm2,漳州市195.0 hm2,厦门市2.8 hm2,莆田市76.7 hm2,制种县50个,约占全省县(区)总数70%,但制种产量差异大, 全省制种平均每667 m2产量105.7 kg,其中最高为三明市(136.3 kg),最低为宁德地区(67.1 kg)。
1.2 实行“省提、省繁、县制”制度与杂交稻种子省外调运阶段
20世纪90年代杂交水稻推广进入黄金时期,福建省杂交水稻种植面积80万hm2以上,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和杂交水稻种子统供率成为考核当地农业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全省杂交水稻推广率达到80%以上,个别县甚至接近100%,杂交水稻种子的需求量急剧增加。1993年福建省种子公司为了提高杂交水稻制种质量,不育系繁育由省种子公司集中控制,实行“省提、省繁、县制”的制度,统一安排制种条件较好的种子公司、良种场承担生产任务,省内种子供应量约占64%,不足部分由市县种子公司人员到省外盐城、绵阳等地调种,约占种子需求量36%。
1.3 制种产业的跨越式发展阶段
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出台后,福建省“三位一体”的种子公司开始改制,对种子经营进行剥离,种子市场竞争激烈,科研单位背景的种子企业逐渐占有优势,共有组合制种日益萎缩,专有品种数量增加,以建宁为中心的三明市制种基地经历市场冼礼之后,制种潜能得到充分释放,成为全省杂交水稻制种中心,而且独特制种经纪人制度发挥能人效益,不断延揽全国杂交水稻种植区省份的科研育种单位和大型种子企业来建宁制种,建宁县制种面积提高至0.9万hm2,2013年建宁县被农业部评定成为全国杂交水稻制种基地之一。
1.4 “两系”制种产业优势扩张阶段
2012年以来,两系稻米质优于三系杂交稻,两系制种面积迅速扩大,由于两系稻制种的光温型类型对低温敏感,易转育,低温安全过关成为制种成败的关键。江苏盐城因连续出现灾害性低温,给两系制种带来较大损失,通过建宁制种经纪人对接,江苏、安徽种子企业开始将两系制种南迁到建宁,取得很好的成效。至2018年,建宁县两系稻制种面积超过0.53万hm2,占杂交水稻制种面积的60%,全省两系稻制种面积达1.19万hm2,占全省杂交水稻制种面积66%,占全国两系杂交水稻种子生产量的40%以上,成为全国最重要的两系杂交水稻制种基地。
推荐阅读:三明农业科技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坚持实事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