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来,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步入正轨且取得积极进展,但是长期累积的矛盾和问题也不容忽视。 进入新时代,有绿色、可持续等新发展理念作指导,有 40 年改革开放形成的强大国力做后盾,有国家政策的支持,传统村落迎来有利契机,应当抓住机遇乘势而上。要健全法律保障体系、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激发内在发展动力、创新产业发展思路、引入市场运行机制、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从而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为乡村振兴、为国家文化产业和软实力的提升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关键词: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绿色发展;法律保障;内生动力
传统村落,原习惯称谓“古村落”。 根据 2012 年《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关于开展传统村落调查的通知》“传统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传统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①。 ”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家园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根脉。 传统村落作为一个小社会,她不仅拥有自然资源,即青山绿水、田园风光,而且拥有物质文化遗产,即古建筑、古树木、古街区等遗存(含红色遗址、遗物等),还有村规家训、立德做人等优秀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以及体现中国智慧的艺术、技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沃土、根基。
一、传统村落现状
(一)传统村落占比与分布
在过去几十年的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据专家估计,有较高保护价值的传统村落现存不到 5000 个②。 其中 4153 个国家级传统村落涵盖全国所有省 272 个地级市、43 个民族, 大部分有重要保护价值的传统村落已列入名录,其分布见表 1。
(二)传统村落进展与成果
全国分四批公布的传统村落已有 3750 个村落得到了国家财政资金支持 (截止到 2018 年 11 月 8日之前,此数据已向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咨询确认),所占比例大约为 90%,启动了实质性的保护和开发工作。 部分村落依托山水、田园资源兴办观光旅游业,依托历史文化资源兴办生态文化旅游和其他非遗文化产业,尤其可喜的是涌现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国际视野的特色村镇,如互联网会展、金融名镇和绘画、手工艺特色名村。央视四套节目 “记住乡愁” 栏目已经多次播出东、西、南、北、中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特色村、镇,已成为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名片。
(三)传统村落发展中存在的矛盾与问题
一是工业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 改革开放初,推进工业化存在顾此失彼现象,尤其在农村私挖乱采造成青山光秃、河水断流,一些古建遭拆、遗产损坏,土地和水资源被污染,凡此种种,为修复保护带来较大难度。二是城镇化与人文资源保护的矛盾。 城镇化浪潮中,不少村民外出打工,大量中青年涌向城市,人口流失严重,村落空心化,家庭空巢化,在村人口老龄化日益突出, 只剩下村干部和老年人在看村守护,人文资源的保护传承显得力不从心。三是法制不健全与职责履行的矛盾。 目前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尚未建立相应的法律规范,对于谁来承担主体责任、领导责任、监督管理责任、指导服务责任及相应的激励、约束、惩罚措施没有明确界定,干与不干、干快干慢、干好干差、干多干少缺乏考核评价体系,使相当一部分传统村落停留在看门守护、修修补补、裹足不前阶段,收效甚微。 内生动力难以释放、系统工程难以实施。四是“双保”意识不强与激发内生动力的矛盾。对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在全局中的地位、 意义以及对其蕴藏的悠久历史文化价值的认知, 对传统村落优质文化资源的稀缺性、代表性、商机、潜力和发展前景等缺乏了解和足够认识,身在宝山不识宝。处于一线的乡村,不少则是有财政拨款,就不紧不慢地搞一些古建修缮, 对于整体上如何保护、 发展没有思路、没有激情、没有举措,一句话没有内生动力。
五是静态保护与动态发展的矛盾。 就传统村落整体而言,在国家财政资金支持下,普遍启动了对古建筑的修缮维护工作,而对动态发展却处于不平衡状态。 为数不少的村落基本上停留在静态保护上,对于历史文化传承基地建设和立德育人活动的开展处于起步阶段,对依托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资源兴办生态文化旅游产业者少之甚少。 传统村落的造血功能还不强,自我发展能力薄弱。六是繁重任务与人才缺乏的矛盾。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专业性、知识性强,是智力密集型劳动,任重道远。 但是人才严重缺乏是制约传统村落发展的关键问题。 不仅缺乏通晓历史文化知识和文化产业经营的专业人才, 而且村、支两委干部的选择余地小,也相当短缺。
二、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契机与对策
(一)契机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传统村落迎来三大有利契机:一是党的十九大从战略高度作出顶层设计与制度安排,为包括传统村落在内的广大乡村的发展振兴指明了方向,描绘了前景。 二是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提出实施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工 程,并制定了指导方针“坚 持 保 护 为 主、抢 救 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明确了保护内容:“加强美丽乡村文化建设, 发掘和保护一批处处有历史、步步有文化的小镇和村庄,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涵养企业精神③”。 这些针对性举措将更加有力地推动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三是国家“十三五” 规划中把文化产业发展为支柱产业作为奋斗目标,并提出一系列的产业政策,这为拥有丰富历史文化资源的传统村落注入动力,提供商机。
(二)对策
1.健全法律保障体系。 针对传统村落中物质遗产年久失修、面临消亡,非遗传承人年事已高,面临失传的严峻形势,应当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划定红线,确定保护范围、层级、内容、责任主体、激励约束以及惩罚措施,纳入法治轨道,把立法、普法、执法有机结合,防止、惩罚各种人为触碰红线的违法行为。 把依法保护、抢救式保护、发展式保护有机结合,促进中华优秀文化代代相传,永续发展。
2.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通过媒体,大力宣传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独特魅力、社会价值,大力宣传传统村落蕴藏的丰富文化资源,阐释乡土文化内涵,彰显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魅力,增强广大村民和全社会的文化自信和参与感, 形成生态环境、传统文化保护人人有责的浓厚氛围。
3.激发内在发展动力。 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的责任主体是全体村民。 由于计划经济时期受温饱问题困扰、 工业化初期受矿产资源及区位劣势制约,对自身拥有的传统文化资源的优势、价值、商机缺乏认知,自信不足。 首先要提高认识,树立文化自信,自觉参与传统文化挖掘、传承。 同时,要选好带头人。 要扩大视野,从在村或外出务工的村民中选配有家国情怀、责任担当、有文化素养、廉洁干事的优秀中青年担任村支两委领导。 还要发挥新乡贤情系家乡、 了解村情又有历史文化专业知识的特点,创造条件,让他们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中大显身手。
4.创新产业发展思路。 把“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贯穿于保护与发展的全过程。要立足村情、抓住特色、合理利用优质资源开发产品、形成产业。要依托美景(青山绿水:山水、田园、特色种植等风貌)、美食、美饰(服饰、装饰品)兴办休闲观光业;依托传统美德(家风家训、村规民约)、人文精神(尽忠报国、红色精神基因)兴办教育培训业;依托特色古建、生态环境、革命遗址遗物兴办文化旅游业;依托良好区位、优美环境和广阔地域,兴办会展业;依托当地自然资源和非遗优势,兴办特色编织、针织、刺绣、布艺、泥塑、面塑并配以文化标识形成特色文化产业;依托生态及文化资源和较广阔的地域条件兴办研学、实习、体验、写生创作基地及与之配套的服务业等。
5.引入市场运行机制。 产业兴旺是传统村落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和首要任务。 市场经济背景下要兴办产业,就必须引入市场机制。 首先引入引资为主的投资机制。 引导动员本村外出打工或经营者回村投资创业, 吸引社会上的文化企业来村投资兴业。 其二是引入产品研发为主的创新机制,研发生态文化产品,形成常态化。 其三是引入“营销为主” 的市场运行机制,搞好文旅产品的推介、展示等活动。 其四是建立文化资源、文化产品、文化产业、农村文化消费市场、村落经济和社会效益、常态化的产业链,从而实现农民增收、生活富裕的目标。
6.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对内涉及人、财、物等多要素组合,对外涉及住建、文化、农业农村、旅游等多部门管理,单靠一村之力,远远不够,必须发挥各级政府职能,组织协调,监管服务。 首先,加强村级组织建设。 创新用人机制,拓宽用人渠道、选配好带头人,建立起骨干队伍。 要选拔优秀大学生和县乡青年干部下村任职。 要为建立物质、精神激励机制提供便利条件,鼓励情系故乡,身体健康又有文化专业素养的退休干部、 教师、文化工作者回乡参与文化建设。 其二,解决好基础设施问题,主要是通村水、电、路设施建设与完善。 其三,建立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考核评价体系。 实施严格的监督管理,保证工程质量、设施安全、资金使用效益和发展措施的落实,产业项目的落地。
三、结论
文化产业不同于工矿产业, 是智力密集型产业, 是发展潜力巨大的朝阳产业, 应协调文化、历史、古建、园林相关团体学科部门加强研究,精准指导服务。 以下四个结合可结合村情灵活借鉴。 一是动静结合。 静态保护可以延续物质遗产的寿命和文化血脉,为产业发展奠定基础;而产业的动态发展可以增强造血功能, 有利于传统村落的整体保护。单纯、片面、孤立地抓静态保护,就不会有客流,不会有产业兴旺的生机活力,保护就难以为继。 二是硬软结合。 既要重视产业所需设施设备的建设,又要抓好产品研究、产业策划等方面的投入。 三是主配结合。 即主导产业和配套产业齐头并进,主导产品和产业起龙头带动作用,配套产业起补充服务作用。 四是基因与外延的作用。 传统村落所具有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要赋予时代的内涵和现代产业模式,才能既有中国风格、地方特色内涵,又有现代产业的外延特征,相得益彰,永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廖军华.乡村振兴视域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J].改革,2018, (4):15.
[2]李菁,叶云,翁雯霞.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传统村落资源开发与保护研究[J].农业经济,2018,(1):15.
[3]吴吉林,刘水良,周春山.乡村旅游发展背景下传统村落农户适应性研究——以张家界 4 个 村 为 例[J]. 经 济 地 理,2017, (12):7.
新时代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相关论文期刊你还可以了解:《创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