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者参与了校史馆的改建工作,尤其在档案资料利用上体会到了档案文化在校史馆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重点论述了档案与校史馆之间的关系,并以大同中学校史馆——大同博物馆为例加以证实,得出档案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史馆展出内容的重要依据。
关键词:校史馆;档案;档案文化
为迎接学校百年华诞,我校联合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专门成立了“百年大同研究”课题组,拟对百年大同的成长史进行全面系统研究,对学校原有的校史馆进行了全新的改建,冠以“大同博物馆”之名。在此期间,我有幸参与了为期两年的收集、整理和编研的工作,尤其是在大同博物馆的建设、布展方面,充分利用了学校档案室保存的历史档案,并向社会、校友广泛征集了大量珍贵的历史实物,将档案文化以生动多样的形式在校史馆内展现出来,以档案文化真实可信的特质重现学校百年办学历程的缩影。
一、档案与校史馆之间的关系
档案本身的概念决定了档案具有凭证和情报这两个最基本的功能。从这两个基本功能可以引申出档案所具备的其它具体功能,例如:教育功能,在社会教育的诸多素材中,以其独特的历史性、真实性、直观性,成为宣传教育的重要载体,校史馆正是学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学情教育的重要场所,档案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学校在注重档案安全与资源体系的同时,应当着重加强档案的利用体系,实现档案工作與学校工作的良性互动,档案文化与校园文化的相互提升。校史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是一所学校展现自身发展历史、办学传统、教学特色的窗口,是让学生在接受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学校文化的熏陶,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以前辈艰苦办学奋发学习的人生经历来激励新一代学生的成长,培养他们爱校荣校的精神品质。校史馆内所讲述的故事,所呈现在参观者面前的各类实物、数据,都要来自档案,档案文化是校史馆内展现的校园文化的主体。
二、档案文化在大同博物馆内的表现形式
档案文化是与档案有关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一种具有档案特质的文化。其具有原始记录性、法律认可性、社会共识性这三大显著特点,这也是档案文化区别于其它文化的显著特点。
大同博物馆在继承学校原有校史馆的基础上,对100年办学历史线索进行了较为完整的梳理,分设五个展馆,分别是百年历程馆、大同人物馆、饮水思源馆、大同故事馆、今日大同馆。筹建之初,对原先的校史馆内展出的物品及资料进行了甄选,原有的内容无论在数量质量以及表现形式上都不能满足新馆的要求,因此筹建小组重点对学校档案室内的档案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挑选,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另外还对上海市档案馆内相关的档案也进行了查阅,同时还向社会发出了征集公告,希望得到校内外各届人士的帮助与支持。通过两年多的努力,于百年校庆前夕得以落成新馆,在整个校庆纪念活动中,大同博物馆成为学校展示百年文化的一大亮点,也为传播档案文化提供了一个大舞台。
(一)历经风雨见证百年的界碑
大同博物馆的“百年历程馆”里有一块“镇馆之宝”——界碑,这也是学校在上世纪90年代旧校舍拆迁改造时从旧楼基座挖出得以保存的实物档案。此碑上书红色字体——“大同学院院址,立达学社购置”,这是大同学院购地兴建南车站路校舍的凭证。
1912年,大同学院正式成立,第一任校长为胡敦复先生。同年,创办人之一郁少华等人在南车站路购得校址,即今大同中学校址。此后,无论遭遇多少动荡变迁,这片校址一直都是大同的重要部分,这块界碑正是百年沧桑的见证,是百年历史文化的铁证。
(二)民国时期的自编教材
1923年,大同学院经北洋政府教育部立案,改为大同大学。大同大学的科系建设逐步完善,形成文理兼重、尤以理科见长的专业特色,其中一大亮点就是自编教材。
当时国内许多学校片面强调外语,多半的理、工、财经课程都使用英文原版的教材,致使许多在幼时没有学过英文的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不少困难。针对这一弊端,学校强调教科书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不能照搬国外的原版书籍。学校为此编写了许多贴近中国实际的教科书,包括算数、几何、物理、化学、英文和历史,成立了“大同学院丛书编辑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大同教科书是教育界一大知名品牌,内有相当一部分被教育部定为部颁教材,被社会广泛采用,胡敦复等人所译《积分方程式之导引》等书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最早的一批“大学丛书”。这些珍贵的老教材作为学校历史档案资源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体现了“研究学术,明体达用”的办学宗旨,成为厚重的大同文化的组成部分,令参观者无不对此惊叹。
(三)群英荟萃的人物馆
百年老校名师云集人才辈出。大同人物馆内重点收录了39位两院院士、75位各届精英人士,包括政届、商届、艺术体育届等各领域,另外还有10位中华英烈。他们是大同百年办学历史的成就,更是学校永久的财富。
学校早在2002年起就建立名人档案归档制度,对享誉教坛的名师以及知名校友的档案进行了专门的分类管理,逐步完善了对这些名人生平事迹、在校生活、社会贡献等方面材料的收集。近年又逐步扩大了知名校友材料的收集范围,收集了110位各届知名校友的材料,组成名人简档。大同博物馆内的人物馆在建设工作中大量借鉴了这方面的档案资料,在人物介绍方面就省去了多方查找的麻烦,此外档案中还提供了一些原始珍贵的记录,比如华君武先生写给母校的信,校友们的著作等。
(四)两段影像带来的变化
现代展馆除了传统的纸制媒介外,都会加入多媒体影音系统,校史馆的发展趋势也是必然,旨在更为生动、形象的展现一些信息给参观者,加深了解和认识。
学校声像档案的建立并不久远,较为系统的整理编目也只能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然而时隔20多年的光景对于在改革开放环境下突飞猛进的一所现代化学校已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此,我们选择了两段具有代表性的视频,一段出自1987年声像档案收录的名为《今日大同》的录像档案,一段出自2010年声像档案收录的名为《大同欢迎您》的录像档案。前者是录像带,后者是DVD光盘,两种不同介质记录了不同时期大同的影像,通过现代化的整合,成为大同博物馆内重点播放的一段影片。
推荐阅读:《博物馆研究》吉林省博物馆学会主办,以创新性、前瞻性、学术性为办刊特色,以刊登城市规划学科最新研究动态为主,致力于推进中国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