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提问,学生要“答问”,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可以说,每一节课都包含学生“答问”的环节。但在回答中往往是成绩好的同学抢着回答,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却不敢主动回答。多数教师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守了“丛林法则”,使我们的课堂“答问”环节无意间成为扼杀学生成长的“误区”。
一、语文课堂提问教学中“丛林法则”现象的成因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中“丛林法则”现象出现的原因很多,有客观上的学生学习差异,也有教师主观上的偏爱学优生的心理因素。
1.教师差序心理下的标签效应许多教师对学生有差序心理,喜欢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不喜欢成绩差又不听话的学生。在语文课堂提问中,教师的心理偏见和教学顺利感是形成“丛林法则”的主要因素。教师评价学生总喜欢对学生进行层次化定位,久而久之,教师的层次观念就会根深蒂固,看不到学生个性发展的差异,害怕那些不能表达主题的学生回答影响课堂教学。
2.教学进度驱使下顺利通畅的教学要求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总是希望课堂教学顺利,每一个环节都很完美,害怕课堂教学出现多余环节耽误教学进度。所以,在课堂提问中教师希望能根据教学环节的预设,或是依据教学进度的安排,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希望课堂教学顺利,每一个环节都很完美,害怕课堂教学出现多余环节耽误教学时间。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希望能根据教学环节的预设,或是依据教学进度的安排,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于是,环节“预设”、教学进度等教学程序无形中使教师不愿意提问学习成绩差的学生。
3.学生言语表达差异的影响学生在课堂上的倾听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等等千差万别。有的是不会而不愿意回答,有的是会了也不愿意主动回答。有的学生腼腆,总是想方设法回避老师提问;有的同学张扬,但频频举手却又屡屡犯错,于是被老师剥夺了其课堂答问的机会而成为课堂上的看客,参与的主动性就会慢慢地消失。所以,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也会助推教师遵守 “丛林法则”。
二、语文课堂提问教学中避免“丛林法则”现象的有效对策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中,教师要远离“丛林法则”,克服差序观念,关爱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大胆发言,在问答中得到锻炼,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1.克服差序观念,相信每一位学生都能答问学生学习中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并不是不能改变的,学生是发展中的学生,特别是小学生的可塑性很大。有的学生在 1~2 年级语文学习不好,可到了 3~4 年级却会有很大的进步。如果教师用静止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就会不自觉地遵守了“丛林法则”。
2.关注学生差异,指导每一位学生顺利答问由于学生生活经历的差异,学生视野和阅历不同,在认知水平、学习方式、生理特征等方面,必然存在差异性。这种差异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需要教师去洞察、去挖掘。
3.鼓励学生大胆主动发言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不能积极发言的原因很多,有的是教师的冷落,也有学生的胆怯心理。所谓“开窗推出门前月,投石击破水中天”。教师要善于“投石”激浪,使学生克服胆怯、羞涩的心理。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善于从自身和学生两个维度出发,去寻找原因,帮助学生克服回答问题的心理障碍。属于教学理念方面的问题,要努力树立均衡发展的意识;属于方法论范畴的问题,要关注学生差异,进行具体指导;属于学生学习态度和技能训练不足的,要仔细分析,实施跟踪教学。多管齐下,因人因时而异,让语文教学走向均衡发展。
《语文课堂提问中 “丛林法则”现象的成因及对策》来源:《教学与管理》,作者:杜友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