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网
当前位置:首页>>教育理论>阅读教学“写-读”实践的三重意识>正文

阅读教学“写-读”实践的三重意识

来源:杂志发表网时间:2019-10-30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摘要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主动建构的。立足“读”指向“写”的小学语文“写一读”实践,应树立三重意识:文体意识、单元意识和对话意识。

  关键词 阅读教学“写一读”实践意识

阅 读教 学

  一、树立文体意识,课中要有“标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将教材选文主要分成叙事性文本、说明性文章、古诗(词)和非连续性文本等四类,并对不同文体的教学活动和目标提出了不同要求。这实际上告诉我们,要牢固树立文体意识,心中要有课标观念。言语实践要“因体施教""因文施教",一课一得,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课程标准是语文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有效语文教学活动展开和前进的方向。教师心中只有装着标准,心中有方向,文本内容、教学流程、师生、编者之间的四方对话才更加清晰明了。《少年王冕》属于第三学段的叙事性文本。学生在第一学段、第二学段大量此类文本学习的基础上,已经对叙事性文本有了一定的认识,也积累了一定的学习叙事性文本的方法和经验。课程标准在这一学段对此类文本教学目标更加明确:"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细细研读课程标准中的这段话,不难发现第三学段叙事性文本教学务必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整体("了解事件梗概”),通过梗概整体把握文本,不至于支离破碎,因此要有整体观;也要关注细节(“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因为整体通过细节呈现,离开了细节整体将被架空,因此要有细节观;还要注重情感体验,当然这样的感受一定是建立在语言文字和文本情境的基础上,切不可游离文本、自由发挥,因此要有情感观。

  二、树立单元意识,课中要有“组文"

  数理学科教学一般注重发挥例题“举一反三"的功能,“一"的作用被发挥到极致。叶圣陶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学同样也要发挥例子的功能。但语文学习更注重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注重厚实积累之后的触类旁通、举三反一。因此语文教师要有“三"的意识,也就是要有单元意识,要有组文意识。

  有了单元意识,还要对单元内的选文进行深入研读、比较。因为学生的语言建构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进行,言语实践具体且丰富。但语文教材中的一篇选文,不可能穷尽这一类文的表达特点和丰富内涵。编者选文组成单元时,也充分考虑了这样的特点。以少年王冤》所在的单元为例,虽然同是叙事性文本(姑且把《清平乐·村居》也当做"浓缩"的叙事性文本来看待),但在言语形式上还存在区别。单元内的首篇《林冲棒打洪教头)(写人)围绕“棒打”这一典型事件,通过洪教头和林冲比武前、比武中、比武后的语言、神态、动作等细节描写,表现了洪教头蛮横无理、狂妄自大的特点,突出了林冲谦恭知礼、武艺高强的英雄形象。而《少年王跳)(写人)重点围绕辍学放牛、立志学画两件事,通过语言、心理活动、动作描写和大量留白,表现了王冕勤奋好学、孝敬母亲的良好品质。第三篇文包诗(黄鹤楼送别(写事)在古诗内容的基础上,围绕一件事(送别钱行)通过人物语言、动作描写和环境衬托,表现依惜别之情。《清平乐·村居》虽是一首简短的宋词小令,但浓缩在其中的富有画面感的四件事(醉酒聊天、溪东锄豆、正织鸡笼、卧剥莲蓬)和大量的空白,再现了古代吴地浮朴的民风,表现了翁媪和三个儿子不同的特点。

  三、树立对话意识,课中要有“真学"

  建构主义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语文课堂是言语生长、语言建构的殿堂。它是情境的,又是灵动的。“写-读"实践就是在这种情境和灵动里穿行的互动。它离不开文本,更离不开学生真实的主动参与。实践表明,多种形式的言语对话,将有利于“写-读"互动的展开,“写-读”实践将更加具体、更加厚实。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指向表达的“写-读”互动,是阅读教学活动中言语实践的一种常态,当然也是一种对话过程。

  《沙少年王冕》阅读教学中的"写-读”互动,首先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第二课时伊始,笔者让学生谈谈王冕给他们留下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学生的感受主要集中在两点上:孝敬母亲和勤奋好学。接着笔者说:“其实任何人物形象都是丰满的,绝不是这几个干巴巴的词语所能概括的。那么,王冕是一个怎样的人?你从哪里读出来的?"提出这样的主问题后,安排学生默读两次:一次是从10岁的王冕辍学放牛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王冕?第二次是从十三四岁的王冕立志学画里,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王冕?因为这是一篇写人的叙事性文本,“写-读”实践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人物的特点,还要让学生知道这个特点作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写一读”互动是言语实践的一种形式。它是学生言语积累和语言建构过程中的一种对话。要想发挥它的有效价值,执教者的教学活动务必坚持三重意识,心中要有标准,课中要有“组文",引导学生"真学"。在大量的“写一读"互动实践中,把握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最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王荣生,等语文教学内容重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阅读教学“写-读”实践的三重意识相关推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七以”简述

点此咨询学术顾问 快人一步得到答案

SCI期刊问答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