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网
当前位置:首页>>教育理论>探究高中化学元素化合物的教学策略>正文

探究高中化学元素化合物的教学策略

来源:杂志发表网时间:2019-11-25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在学习一些较为常见的化学物质时,应当了解其在生活中与化学科学中的作用,由此恰当地运用化学知识来解释生活中包含了哪些化学现象。高中生学习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可学时与教材的篇幅不能持续增加,元素化合物的内容就需要压缩。这并不意味着削弱元素化合物的内容。相反,在新课改中增强了化学与生活的联系,有利于帮助学生从较高的层次上把握元素化合物的知识。

高中化学元素化合物

  一、以问题为导向,创设问题情境

  新课标提倡结合生活现象来开展教学,只有在学生非常熟悉的情境下,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化学兴趣,由此主动构建知识结构,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在学习“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与还原性”时,很多教师为了完成铁三角的转化关系直接给学生讲解相关知识,课堂氛围非常枯燥。为了改善这一情况,教师可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经常能够看到的含铁物质,如红色的铁矿石Fe,0,黑色的Fe0、铁锅以及红褐色的氢氧化铁沉淀等,由此对学生产生视觉冲击,促使学生从复杂的物质中更加快速地探究其化学性质。教师还可以用分类的思想对含铁物质进行分类,随后让学生预测一下Fe与Fe的氧化还原性,同时说明预测的依据。此时教学情境的设计,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还可以引导学生总结规律。除了从物质分类的角度探究物质的通性外,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从化合价差异的角度入手,由此探究物质的氧化还原性。甚至还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构建探究氧化还原性的一般形式,如此便可使课堂的内容问题化,还可使问题情境化,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完成学习任务,有效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优化教学效果。

  二、采用小组合作的探究形式,引导学生探究元素化合物的相关知识

  元素化合物是高中化学的基础,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鼓励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理解水平,保证化学课堂的质量。例如在讲解"铝的重要化合物"时,教师可以先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同时明确课程目标,即掌握A1,0,Al(OH),的两性,学习Al(OH),的制法等。随后,教师可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自主学习,同时引导学生注意讨论如下问题:(1)在溶液中,无法与AP"大量共存的离子为(C、OH、H'、Na);(2)为何经常使用氨水与硫酸铜反应来制取氢氧化铝,却不使用氢氧化钠溶液?组织学生在组内讨论问题,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同时在相互讨论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氯化物知识,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做好。

  另外,实验也是提升学生观察力与实践能力的关键。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背实验"模式,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鼓励学生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加深对化学知识的印象,提高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氨的实验室制法”时,为了提升学习效率,教师可以采用科学的方法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借助“氯化铵、氢氧化钙、棉花团以及酒精灯”等实验材料来进行实验,同时在小组内观察讨论实验现象,总结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等,由此便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注意强化化学用语,提高学生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化学用语一般用来描述元素化合物的组成以及相关变化等,只有正确运用化学用语,才能够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提升教学效果。化学用语的书写不仅是技巧问题,还需要让学生对物质的组成以及结构的变化产生清晰的认识。在元素化合物教学中,教师首先需要灵活运用化学用语,准确描述化学用语的结构与变化等。在传统的化学课堂上,多数教师都会单纯地进行氧化还原方程式的训练以及物质电子式的书写训练等。学生不能正确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不能理解反应物是怎样变为生成物的,这就很难对如下问题进行解释:某反应体系中,包含的物质有NaOH,Au20,,Na,S,0,Na,S,0,Au,0,H,0,写出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Au,0为反应物)。反应过程中,被还原的元素是什么?还原剂是什么?在纺织工业中,通常都会使用氯气作为漂白剂,Na,S,0,可以作为漂白后布匹的脱氯剂,而Na,S,0,和Cl,反应的产物是H,S0,NaCI和HCI,那么还原剂与氧化剂的量之比为多少?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元素化合物是高中化学的基础知识,在课堂上,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关注化学知识间的相关性,指导学生总结与归纳知识点,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由此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探究高中化学元素化合物的教学策略》来源:《中学化学教学参考》,作者:曹 莉。

点此咨询学术顾问 快人一步得到答案

SCI期刊问答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