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三峡库区洛陵沿岸农业比较发达,人地矛盾突出,耕地复种指数高,农田农事活动频繁,坡耕地面积大,森林植被较少,水土流失重,泥砂直接流入长江、鸟江,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艰巨,必须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建设高标准设施农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进耕作模式,全面控制农业面源污染,达到库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丰收的目的,确保三峡库区水质安全,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关键词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模式;三峡库区;重庆溶陵
1库区生态环境现状
1.1 基本情况
库区农业总人口48.77万人,占全区农业总人口54.7%;耕地总面积240万hm,其中水田128万hm,旱地1.12万hm2,山地和丘陵占库区总面积的90%。三峡库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水量1072 mm,降水季节分配不均,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季。
1.2畜禽养殖
2016年畜禽存出栏31.8万头(只),畜禽产生的粪便总量约46.2万1,无害化处理不足40%,废水基本上未作无害化处理。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调整,一大批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蓬勃兴起,由于选址不当,或缺少必要的污染治理设施,常发生环境污染纠纷。以沼气工程为主的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在库区率先推广应用,为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提供了条现实可行的途径。
2存在的问题
2.1化肥、农药、农膜的大量使用
2.1.1 化肥的大量使用。据调查,2016年库区施用化肥折纯量342 kghm2,超过发达国家公认的安全水平(225 kg/hm2)75%,其中蔬菜、水稻化肥施用量较大。氨、磷、钾三要素的比例为1.00:0.29:0.08,一般水田氮、磷、钾三要素的最佳比例为1.0:0.4:0.8,旱地为1.00:0320.59,可见施肥结构也不合理,氨、磷施用量偏大,加之施用方法不当,75%以上采取撒施、表施,造成土壤板结、当季化肥利用率低,仅30%左右。大部分氮、磷随着地表径流进入长江水体,这是长江水体污染的一个重要来源。
2.1.2农药使用量大、次数多。据统计2015年全区农药使用总量折纯量平均3.45 kg/hm,其中杀虫剂占70%以上,又以有机磷农药为主,占65%,表明施用高毒农药较为普遍。施用药械基本为手动药械,70%-80%的农药流失在土壤、水、空气中,造成农业面源污染。不少农户缺乏病虫害综合防治意识,滥施、滥用农药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蔬菜农药残留量超标。
2.1.3衣膜大量使用。衣膜使用量约500 1。由于蔬菜保温育苗、保温栽培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农膜使用量大幅增加,而又不注重土壤中残留衣膜的清理,造成白色污染。
2.2水土流失严重
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区土壤侵蚀面积1 563.78 km',占幅员面积的53.16%;年流失泥土770.10万1。其中石灰岩(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面积508.57 km2,占全区土壤侵蚀面积的32.52%。在石灰岩地区侵蚀面积中,轻度侵蚀(1 500/km"-a)面积78.83 km2,占15.5%,中度侵蚀(3 500/km2-a)面积210.04 km",占41.3%;强度侵蚀(7000 tkm2-a)面积181.56km',占35.7%;极强度侵蚀(12 500/km"-a)面积38.14 km',占7.5%。石灰岩地区年流失泥土280.45万1,占全区泥土流失量的36.42%,相当于平均剥去耕地表土层4mm;向长江、乌江排人有机质约5.16万t,氮、磷、钾流失量约6.96万。
3对策
3.1 加大对耕地投入,提高土地综合利用化肥、农药的能力3.1.1 加强生态建设。利用库周绿化带基本农田建设工程项目,实现坡改梯、中低产田改造,建拦山堰、排灌沟、蓄水池、整修山坪塘、沉沙d、积粪坑、耕作便道、聚土垄作等,目的是涵养水源、减少地表径流,真正实现"排水有沟、沉沙有凼、蓄水有池、积粪有坑、行走有路"泥不下山,水不乱流",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项目区土壤侵蚀模数已降至轻度侵蚀(侵蚀模数1 500/km-a)以下。每年项目区可减少18.5万1以上的泥沙直接人库,有助于三峡工程的正常运行。
3.1.2全面开展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测土配方施肥是以土壤测试结果和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在合理使用有机肥的基础上,提出氨、磷、钾及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数量、施肥时期和施用方法。即在农业科技人员的指导下科学施用配方肥。技术的核心是调节和解决作物需肥与土壤供肥之间的矛盾,有针对性地补充作物所需营养元素,实现各种养分平衡供应,满足作物的需要;达到提高肥料利用率、提高产量、改善品质、节约成本、增加收入的目的。
3.1.3 有机质提升项目。采用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料、桔秆还田、调节土壤水热状况等手段、方法和技术相结合,有利于微生物繁殖,促进土壤转化与分解,防止水土流失,抵制杂草生长,培肥地力,达到保水、保土、保肥、抗旱增产、节本增效的目的,还可避免焚烧秸秆,从而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量,达到种养结合提升土壤有机质的目的,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3.2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
3.2.1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在全区推广应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猪一沼一果”生态技术、农作物秸科综合利用技术、农作物秸秆返田返地覆盖载培技术、稻田生态养殖技术。
3.2.2抓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以农户为单元,以沼气建设为重点,与改圈、改厕、改厨、改院结合,改善农村生产生活设施,引导农民改变落后的生活方式,达到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园)经济高效化和农业生产无害化.建设生态富民家园。实施农村生态富民家园是利用秸杆、人畜粪便和生活污水变成肥源、能源和水源。把“三废”变成“三料”,靠的是循环生态农业。实施农村能源生态工程建设,使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和能源建设紧密结合,达到发展清洁能源、节省燃料消费、减少废弃物、延长农业生态产业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多赢"目的。这些年,通过推广“猪一沿-果(菜、粮)"循环模式,促进农业废弃物的多层次利用,实现畜禽粪便资源化、农业生产无害化,形成上联养殖业、下联种植业的循环生态农业新格局,达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3.3 建立和完善农业面源污染监控和保障体系
3.3.1建立水土流失的监测点。建立固定的地表径流监测!点,通过连续多年、多点监测,了解库区土壤环境质量变化,及时制作和发布相关的预警信息;加强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技术推广;鼓励和引导广大农民改变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社会化进程。
3.3.2加强农业环保监控。加大农村环境保护投入,提高农村环境监测监控能力。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自然保护区、基本农田、水土保护流失生态脆弱等区域的环境监测,严格防治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污染物对饮用水源的污染,坚决依法取缔保护区内的排污口,禁止有毒有害物质进入保护区;建立农村饮用水源水质监测制度,加强对水源水质及水源地环境的监测。加强农村集中式供水的水质卫生监督,建立定期水质监测、评估制度,掌握水质状况。
4结语
通过库周绿化项目实施,年减少土壤表土流失400万m,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猪一沼-果"高标准果园,推广种养结合等耕作措施,使土壤健康、肥沃、洁净,改善了农田生产生态环境条件。通过近3年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全区累计认证无公害食品189个、绿色食品68个、有机食品22个,“三品一标"生产面积累计达5 765.1 hm",创造效益达25463万元,在减少化肥农药施用的同时增加产品的附加值,环保效益也十分显著。通过建设生态富民家园,全面推动沼气池建设,把秸杆、人畜粪便和生活污水变成肥源、能源和水源,使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和能源建设紧密结合,发展清洁能源、节省燃料消费、减少废弃物,达到全面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目的。
5参考文献
[1]刘远芝,张平权,余学川,等三峡库区(涪陵)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治理途径J现代农业科技,2006(21):158.
[2]赵燕,张波,徐娣,等农业面源污染类型及治理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5(10):220.
《重庆涪陵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模式探析》来源:《现代农业科技》,作者:刘远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