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网
当前位置:首页>>艺术理论>跨界设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正文

跨界设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来源:杂志发表网时间:2020-03-28 所属栏目:艺术理论

  

  设计是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与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设计的意义对于今天的中国比任何时候都重要。在我国出台的“十二五”、“十三五”发展规划中,均强调了创新设计产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要注重设计业的发展,推动设计创新能力成为我国各领域的核心能力。我国在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进程中,必须把设计教育置于更加基础、更加重要的先行地位。设计教育应密切关注和研究行业的新领域、新方向,对如何培养新时代、新形势下的创新型设计人才的培养进行充分思考、论证和实践,从而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持。

跨界设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后工业社会设计教育面临的新形势与挑战

  随着人类由工业社会走向信息化时代,互联网技术改变了社会结构、人们的生活方式,甚至思维方式。新产业、新技术和新型商业模式正在打破社会的旧有格局,行业、学科之间的界限也随之淡化、交融,企业对团队和个人的知识能力结构要求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具有宽广的学科知识背景和人文科学基础,眼界宽广的多面人才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培养跨学科的人才成为近年来不少世界名校积极推进的教育项目,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清华大学等学校近年来均在打破各种学科、文化、年龄界限上进行了各种尝试和努力。如清华大学率先打通了设计基础教育课程,设计基础课程内容是主题性的,不带有具体的专业背景,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在这样的潮流下,近年来设计产业同样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对设计人才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培养跨界设计创新人才成为设计教育关注的重点问题。1.设计的范畴扩大化。在设计内容上表现为,由具象的视觉、结构、工艺、功能的实体设计(包括建筑设计、景观设计、视觉长达、产品设计、服装服饰设计等)扩展到形象、系统、服务、体验等虚体设计,从而形成了大设计的格局;在覆盖的行业上表现为,由服务于各种工业企业扩展到社会服务、工业服务、社区管理、金融、商业等社会各个层面;同时,设计学不同专业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学科边缘淡化,出现了跨界融合的新局面。现在,设计更多地被认为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不应存在行业、学科、专业和方向的人为限定[2]。2.设计的科技化。随着近年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以外观审美和新型功能结构为主要目的的设计观将无法达到社会对设计行业提出的新要求,各种功能型、智能型材料和新兴的特种工艺、特种设备成为现代设计的一大推动力。信息领域大数据技术的蓬勃发展对设计行业来说也具有重大的意义,极大地提高了市场的明朗度和方向性[3]。设计人员既要了解科技行业的新动向,包括大数据技术、3D打印、数码打印、数码展示和宣传等领域等的新技术,又要有将这些新技术、新资源和信息技术工具应用到设计创新上的能力[4]。同时,设计行业应体现出领先于现有科技的想像力,引领科技的发展方向。因此,基于技术逻辑的跨专业基本知识对设计人员是必备的。3.设计专业的社会责任扩大化。设计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社会,使人民的生活更加美好。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在新的时期,设计专业应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包括社会服务系统、环境保护、健康安全、法律制度、民俗文化等,都亟待设计行业的全面介入[5]。行业新领域和新方向催生着教学模式的变化,设计教育理应站在学科前端,培养具有跨界意识和跨界创新能力的设计人才,打通不同设计门类、以及设计与其他学科门类之间的界限,打破学生固有的对某一专业的认识,并试图通过不同专业学生的跨界组合,激发学生多面看待设计,为适应行业发展和新局势打下基础。然而组织跨界设计的教学实践在传统教学思维和模式下是有一定困难的,如果没有正确的理念和创新的组织形式,跨界设计教学实践只能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上,而无法真正改变受教育者的思维,实现跨界设计的真正价值。

  二、基于OBE理念进行跨界人才培养模式分析的必要性

  OBE(Outcomes-basedEducation,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是一种以学习产出为核心的新教育范式,它以能力输出为导向和整个教学体系、课程组织和评价体系的出发点。在OBE方式中,教育者应对学生毕业时应达到的能力及其水平有清楚的构想,一切教育计划活动都围绕着这个产出目标进行。OBE在1981年被提出后,从上世纪末开始引起了各国教育组织和结构的认可和采用。《华盛顿协议》各成员国(或地区)大多数采取“成果导向”的认证标准。[6]因此,构建以学习产出、成果导向为标准的教学模式是现代教育的大势所趋,必须引起重视并及早开展教学尝试。特别对于我国目前蒸蒸日上的设计产业与设计教育来说,研究目前设计产业的新形势,构建学生的能力结构,明确学生的学习产出,组织新型的教学构架,具有重要意义。

  三、基于OBE理念的跨界设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与实施方法

  “跨界设计、创新思维、人文基础、跨文化视野”是新的产业形式对设计教育提出的挑战,然而如何改革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具有扎实根基、广阔视野、跨界创新能力的高端综合应用型人才,必须经过系统分析,大胆探索和尝试,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才能获得理想的解决方案。跨界设计不是单一命题,而是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必须对跨界设计进行内涵分析,剖析每一个组成部分,从不同角度进行训练和培养。具体地说,应解决的问题及解决策略如下:

  1.跨界设计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目标解析

  (1)“跨界设计能力”的核心产出目标可细化解析出异领域跨界设计能力和不同专业领域融合协同创新的能力。异领域跨界设计指学生跨越到另一学科或专业,采用不同的视角、思维和专业知识进行设计,或学生针对不同文化背景开展设计,注重个人能力的培养;不同专业领域融合协同是指不同专业的学生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共同完成某一项目,在此过程中取长补短,视角互补,技能协同,观念融合,促进共同进步,偏重不同专业背景团队的协作、包容与吸收能力。(2)“跨界设计”人才应以宽广的人文学科基础为支撑,具有跨文化视野和创新思维习惯。人文修养是人的文化底蕴,决定了人的思维习惯和视野范围。设计人才必须重视人文学科等基础素质的培养,将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养分。(3)“跨界设计”从培养训练角度可分为跨专业训练、跨层次训练和跨文化训练。跨专业训练是指专业之间的跨界实践训练;跨层次训练是指不同教学层次之间的跨界,如不同年级之间、本科生和研究生之间、师生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的组合跨界实践训练;跨文化训练是指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学校之间的组合跨界实践训练,如图1。

  2.构建跨界设计教学的课程体系

  (1)在培养方案中应明确“跨界创新设计”的学生学习产出目标,形成了培养跨界设计创新人才的共识。应将“跨界设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目标之一,将跨界创新设计的能力构架深入解析为:跨界设计能力、创新思维、跨文化视野,从“跨专业、跨层次、跨文化”等不同层面展开教学训练、探索和实践。(2)搭建跨界设计基础课程平台,设置大平台跨界设计实践课程,解决跨界设计的专业课程体系问题。在明确学生学习产出目标的前提下,构建以学生跨专业设计为导向的公共专业基础平台课,特别是科学技术类、社会学类、系统管理类的基础课程,从头改变传统的专业思维定势,使学生在接触专业的基础阶段就具备广泛的设计视野,淡化专业界限。(3)打破原有专业课壁垒,在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不同文化的学生中开展协同训练,培养系统化的思维方式和跨界设计能力;可采用项目课程、创新课程、比赛课程等灵活的形式,为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成才途径。学校应做好教育管理工作,在学分互换、课程教学组织方式、成绩评定等方面精心设计。教学管理部门应首先树立新的学科和专业观念,建立更灵活的教学组织方式和管理办法,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如图2。

  3.跨界设计教学的具体组织与实施形式

  仅凭课堂理论教学与假命题练习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设计人才的需要。企业需要的是具有产品与市场观念、拥有创新思路、掌握系统解决方法和具备团队合作精神的设计管理人才、熟悉产品开发流程及产品外延知识的高端应用型人才、在一个或几个相关领域具有比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和复合知识结构的研究型人才。只有通过完成企业真实项目、模拟企业运作机制、开展团队工作等形式,才能使学生逐渐具备这些专业素养。(1)建立以项目驱动的多专业协同教育模式传统的以教师、课堂和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继承型人才,而对培养创新型人才不利。基于项目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实践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因此近年来被设计教学广泛采用。但一直以来,一个项目被局限在一门课程和一个专业中,学生往往只能在纸面或电脑上实践创意环节;各门课程各自为政、互相独立,基本上都是在同样的层面上训练学生,虽然设计课题一个接一个,但学生的实践能力训练并不完整,缺乏设计实施的能力训练,设计始终停留于纸上谈兵,没有发挥项目教学法应有的作用。在跨界创新实践教学中,用一个项目贯穿一个设计课程,探讨多学科协同教学机制,以便让不同学科、专业、文化和学习层次背景的学生能够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源去分析、研究和实施一个设计项目,体验完整的项目流程,提高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基于项目小组或工作室的教学方式改革以项目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的单一授课型教学模式,项目教学的组织以项目小组为单位运作,老师给出任务,控制关键节点,全场给予必要辅导和讲评,把握方向;学生模拟企业运作方式,进行角色分工,采用小组负责制,讨论成为最经常的学习方式,在工作台上进行不断尝试取代在课桌被动接受知识,这种模式可真正实现翻转课堂,项目的开展更具有实战性,同时也有利于将社会、企业的资源引入教学环节,形成企业与学校彼此促进、互利互赢的共建局面。培养跨界设计创新人才,不仅是对产业急迫需求的积极回应,也是设计教育对自身适应新形势能力的锻炼和考验。现代社会的发展是极其迅猛的,大数据、数字化技术、人工智能等新科技的发展必将给设计教育提出更多、更大的挑战。设计教育只有不断调整、不断提升,以科学的理念去分析,开拓的精神去创造和实践,才能形成良好的行业求新思维氛围和习惯,培养出合格的创新型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蒋红斌,孙小凡.设计的基础——2016清华高等教育综合设计基础教学高研班综述[J].装饰,2016(09):44-45.

  [2]陆定邦.正向创造力及其设计管理模式[J].创意与设计,2014(05):42-47.

  [3]陈灵哲.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设计创新的差异化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4.

  设计是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与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设计的意义对于今天的中国比任何时候都重要。在我国出台的“十二五”、“十三五”发展规划中,均强调了创新设计产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要注重设计业的发展,推动设计创新能力成为我国各领域的核心能力。我国在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进程中,必须把设计教育置于更加基础、更加重要的先行地位。设计教育应密切关注和研究行业的新领域、新方向,对如何培养新时代、新形势下的创新型设计人才的培养进行充分思考、论证和实践,从而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持。

  一、后工业社会设计教育面临的新形势与挑战

  随着人类由工业社会走向信息化时代,互联网技术改变了社会结构、人们的生活方式,甚至思维方式。新产业、新技术和新型商业模式正在打破社会的旧有格局,行业、学科之间的界限也随之淡化、交融,企业对团队和个人的知识能力结构要求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具有宽广的学科知识背景和人文科学基础,眼界宽广的多面人才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培养跨学科的人才成为近年来不少世界名校积极推进的教育项目,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清华大学等学校近年来均在打破各种学科、文化、年龄界限上进行了各种尝试和努力。如清华大学率先打通了设计基础教育课程,设计基础课程内容是主题性的,不带有具体的专业背景,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在这样的潮流下,近年来设计产业同样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对设计人才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培养跨界设计创新人才成为设计教育关注的重点问题。1.设计的范畴扩大化。在设计内容上表现为,由具象的视觉、结构、工艺、功能的实体设计(包括建筑设计、景观设计、视觉长达、产品设计、服装服饰设计等)扩展到形象、系统、服务、体验等虚体设计,从而形成了大设计的格局;在覆盖的行业上表现为,由服务于各种工业企业扩展到社会服务、工业服务、社区管理、金融、商业等社会各个层面;同时,设计学不同专业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学科边缘淡化,出现了跨界融合的新局面。现在,设计更多地被认为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不应存在行业、学科、专业和方向的人为限定[2]。2.设计的科技化。随着近年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以外观审美和新型功能结构为主要目的的设计观将无法达到社会对设计行业提出的新要求,各种功能型、智能型材料和新兴的特种工艺、特种设备成为现代设计的一大推动力。信息领域大数据技术的蓬勃发展对设计行业来说也具有重大的意义,极大地提高了市场的明朗度和方向性[3]。设计人员既要了解科技行业的新动向,包括大数据技术、3D打印、数码打印、数码展示和宣传等领域等的新技术,又要有将这些新技术、新资源和信息技术工具应用到设计创新上的能力[4]。同时,设计行业应体现出领先于现有科技的想像力,引领科技的发展方向。因此,基于技术逻辑的跨专业基本知识对设计人员是必备的。3.设计专业的社会责任扩大化。设计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社会,使人民的生活更加美好。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在新的时期,设计专业应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包括社会服务系统、环境保护、健康安全、法律制度、民俗文化等,都亟待设计行业的全面介入[5]。行业新领域和新方向催生着教学模式的变化,设计教育理应站在学科前端,培养具有跨界意识和跨界创新能力的设计人才,打通不同设计门类、以及设计与其他学科门类之间的界限,打破学生固有的对某一专业的认识,并试图通过不同专业学生的跨界组合,激发学生多面看待设计,为适应行业发展和新局势打下基础。然而组织跨界设计的教学实践在传统教学思维和模式下是有一定困难的,如果没有正确的理念和创新的组织形式,跨界设计教学实践只能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上,而无法真正改变受教育者的思维,实现跨界设计的真正价值。

  二、基于OBE理念进行跨界人才培养模式分析的必要性

  OBE(Outcomes-basedEducation,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是一种以学习产出为核心的新教育范式,它以能力输出为导向和整个教学体系、课程组织和评价体系的出发点。在OBE方式中,教育者应对学生毕业时应达到的能力及其水平有清楚的构想,一切教育计划活动都围绕着这个产出目标进行。OBE在1981年被提出后,从上世纪末开始引起了各国教育组织和结构的认可和采用。《华盛顿协议》各成员国(或地区)大多数采取“成果导向”的认证标准。[6]因此,构建以学习产出、成果导向为标准的教学模式是现代教育的大势所趋,必须引起重视并及早开展教学尝试。特别对于我国目前蒸蒸日上的设计产业与设计教育来说,研究目前设计产业的新形势,构建学生的能力结构,明确学生的学习产出,组织新型的教学构架,具有重要意义。

  三、基于OBE理念的跨界设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与实施方法

  “跨界设计、创新思维、人文基础、跨文化视野”是新的产业形式对设计教育提出的挑战,然而如何改革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具有扎实根基、广阔视野、跨界创新能力的高端综合应用型人才,必须经过系统分析,大胆探索和尝试,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才能获得理想的解决方案。跨界设计不是单一命题,而是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必须对跨界设计进行内涵分析,剖析每一个组成部分,从不同角度进行训练和培养。具体地说,应解决的问题及解决策略如下:

  1.跨界设计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目标解析

  (1)“跨界设计能力”的核心产出目标可细化解析出异领域跨界设计能力和不同专业领域融合协同创新的能力。异领域跨界设计指学生跨越到另一学科或专业,采用不同的视角、思维和专业知识进行设计,或学生针对不同文化背景开展设计,注重个人能力的培养;不同专业领域融合协同是指不同专业的学生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共同完成某一项目,在此过程中取长补短,视角互补,技能协同,观念融合,促进共同进步,偏重不同专业背景团队的协作、包容与吸收能力。(2)“跨界设计”人才应以宽广的人文学科基础为支撑,具有跨文化视野和创新思维习惯。人文修养是人的文化底蕴,决定了人的思维习惯和视野范围。设计人才必须重视人文学科等基础素质的培养,将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养分。(3)“跨界设计”从培养训练角度可分为跨专业训练、跨层次训练和跨文化训练。跨专业训练是指专业之间的跨界实践训练;跨层次训练是指不同教学层次之间的跨界,如不同年级之间、本科生和研究生之间、师生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的组合跨界实践训练;跨文化训练是指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学校之间的组合跨界实践训练,如图1。

  2.构建跨界设计教学的课程体系

  (1)在培养方案中应明确“跨界创新设计”的学生学习产出目标,形成了培养跨界设计创新人才的共识。应将“跨界设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目标之一,将跨界创新设计的能力构架深入解析为:跨界设计能力、创新思维、跨文化视野,从“跨专业、跨层次、跨文化”等不同层面展开教学训练、探索和实践。(2)搭建跨界设计基础课程平台,设置大平台跨界设计实践课程,解决跨界设计的专业课程体系问题。在明确学生学习产出目标的前提下,构建以学生跨专业设计为导向的公共专业基础平台课,特别是科学技术类、社会学类、系统管理类的基础课程,从头改变传统的专业思维定势,使学生在接触专业的基础阶段就具备广泛的设计视野,淡化专业界限。(3)打破原有专业课壁垒,在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不同文化的学生中开展协同训练,培养系统化的思维方式和跨界设计能力;可采用项目课程、创新课程、比赛课程等灵活的形式,为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成才途径。学校应做好教育管理工作,在学分互换、课程教学组织方式、成绩评定等方面精心设计。教学管理部门应首先树立新的学科和专业观念,建立更灵活的教学组织方式和管理办法,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如图2。

  3.跨界设计教学的具体组织与实施形式

  仅凭课堂理论教学与假命题练习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设计人才的需要。企业需要的是具有产品与市场观念、拥有创新思路、掌握系统解决方法和具备团队合作精神的设计管理人才、熟悉产品开发流程及产品外延知识的高端应用型人才、在一个或几个相关领域具有比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和复合知识结构的研究型人才。只有通过完成企业真实项目、模拟企业运作机制、开展团队工作等形式,才能使学生逐渐具备这些专业素养。(1)建立以项目驱动的多专业协同教育模式传统的以教师、课堂和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继承型人才,而对培养创新型人才不利。基于项目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实践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因此近年来被设计教学广泛采用。但一直以来,一个项目被局限在一门课程和一个专业中,学生往往只能在纸面或电脑上实践创意环节;各门课程各自为政、互相独立,基本上都是在同样的层面上训练学生,虽然设计课题一个接一个,但学生的实践能力训练并不完整,缺乏设计实施的能力训练,设计始终停留于纸上谈兵,没有发挥项目教学法应有的作用。在跨界创新实践教学中,用一个项目贯穿一个设计课程,探讨多学科协同教学机制,以便让不同学科、专业、文化和学习层次背景的学生能够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源去分析、研究和实施一个设计项目,体验完整的项目流程,提高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基于项目小组或工作室的教学方式改革以项目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的单一授课型教学模式,项目教学的组织以项目小组为单位运作,老师给出任务,控制关键节点,全场给予必要辅导和讲评,把握方向;学生模拟企业运作方式,进行角色分工,采用小组负责制,讨论成为最经常的学习方式,在工作台上进行不断尝试取代在课桌被动接受知识,这种模式可真正实现翻转课堂,项目的开展更具有实战性,同时也有利于将社会、企业的资源引入教学环节,形成企业与学校彼此促进、互利互赢的共建局面。培养跨界设计创新人才,不仅是对产业急迫需求的积极回应,也是设计教育对自身适应新形势能力的锻炼和考验。现代社会的发展是极其迅猛的,大数据、数字化技术、人工智能等新科技的发展必将给设计教育提出更多、更大的挑战。设计教育只有不断调整、不断提升,以科学的理念去分析,开拓的精神去创造和实践,才能形成良好的行业求新思维氛围和习惯,培养出合格的创新型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蒋红斌,孙小凡.设计的基础——2016清华高等教育综合设计基础教学高研班综述[J].装饰,2016(09):44-45.

  [2]陆定邦.正向创造力及其设计管理模式[J].创意与设计,2014(05):42-47.

  [3]陈灵哲.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设计创新的差异化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4.

  跨界设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相关推荐现代学徒制如何助力双创人才培养

点此咨询学术顾问 快人一步得到答案

SCI期刊问答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