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网
当前位置:首页>>临床医学>三位一体护理学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正文

三位一体护理学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

来源:杂志发表网时间:2020-04-03 所属栏目:临床医学

  

  《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1]指出:护理事业发展要以需求为导向,丰富护理专业内涵。近年来,我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构建了“三位一体”护理学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方面做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包括改革课程体系、加大护理实践教学改革力度、建立综合素质培养标准和考核评价体系等内容。现就我校的护理办学经验和模式进行总结,以期为提高本科护生培养质量提供参考和启示。

三位一体护理学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

  1“三位一体”护理学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1.1“三位一体”护理学人才培养模式

  作为一所地方应用型医学本科院校,我校坚持将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护理人才始终作为不懈的追求,并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形成了独特的“三位一体”护理学人才培养模式。“三位一体”护理学人才培养模式由3个部分构成:一是以护理专业人才职业素养构建为导向的人文素质教育和“通专结合型”的人才培养特色;二是以岗位胜任力培养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三是以训练学生创新思维为导向的科研试验平台建设。

  1.2“三位一体”护理学人才培养目标与专业特色

  依据国家《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护理学专业》《护理学本科专业规范》的相关要求,“三位一体”护理学人才培养模式确定培养目标,即培养适应卫生保健事业发展需要的,德才兼备,身心健康,具有较强社会责任感的高级护理人才;比较系统地掌握医学、护理学、人文社会科学、预防保健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基本的临床护理工作能力,初步的教学能力、管理能力及科研能力,具有独立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自我发展的潜能。培养能在各类医疗卫生、保健机构从事临床护理、预防保健和社区护理工作的专业人才。专业特色:遵循《国家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护理学专业》,实施以“学生职业发展”为目标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在注重学生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的前提下,使学生成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执业能力、良好社会适应能力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护理专业人才,同时为适应社会需求,开展特色培养血液净化护理、手术护理、重症护理、麻醉护理和助产护理方向的“通专结合型”护理人才。

  2“三位一体”护理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1围绕职业素养,构建“通专结合型”的人才培养特色

  2.1.1围绕“仁爱”理念,积极营造护理文化氛围“仁爱”一直是我校护理教育的根本理念“仁爱”是护士对病人发自内心的关爱与尊重,体现在将“爱心、诚心、耐心、细心、责任心”融入日常护理工作的一言一行中。在“仁爱”理念的指引下,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融合,开展系列护理文化活动,如“人生新起点”系列教育活动、庆祝“5·12”国际护士节系列活动、“一米阳光”社区志愿服务[2]、主题演讲和辩论等,营造优良专业文化氛围,以期能帮助本科护生从内心深处自觉产生不断发展、积极向上的职业精神,实现专业照护与人文关怀的有机融合,提高护生综合职业能力。2.1.2围绕“职业发展”,形成“通专结合型”的人才培养特色围绕学生职业发展,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医学科技进步和临床对专科护理人才的需求,在通科培养的基础上,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开设助产护理、手术室护理、麻醉护理、重症监护和血液净化护理5个专业方向的知识辅修模块。其中部分专科国家尚无统一规划教材,我院从开设临床专业特色护理课程的实际出发,组织经验丰富的临床护理专业师资,立足临床实际编写了《血液净化护理学》《麻醉护理学》和《重症监护护理学》等教学讲义,从而满足了培养临床专业特色护理人才的需要。各辅修专业方向增设的专业课程见表1。强化实践教学是护理学辅修专业方向的一大特色。首先,学院加大各特色专科实验室建设力度,不断完善更新相关设备设施,满足辅修专业学生的专科实验教学需求。其次,采用边教学边临床的形式,学生在完成辅修专业理论课程学习后立即安排临床见习,实施床边教学,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紧密结合,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最后,针对性制定各专业辅修方向的实习大纲,学生需在综合医院辅修专科及其他护理岗位顶岗实习52周,其中12~16周需定岗在相关辅修专科实习,从而达到为学生职业发展提前谋划的目的,助力学生尽快走上临床专科护士队伍。目前我校已有6届1200余名“通专结合型”人才走上临床护理岗位,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2.2围绕岗位胜任力培养,不断推进护理教学改革

  2.2.1围绕“岗位胜任力”,创新护理实践教学模式围绕“岗位胜任力”,不断改革护理实验教学模式,进一步完善“1门课程、2个阶段、3个层次、4种形式”的护理实践教学模式和系列竞赛机制。2.2.1.1构建了“1234”护理实践教学模式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1门课程、2个阶段、3个层次、4种形式”的护理实验教学模式(见图1),即将十余门护理学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优化组合成一门《护理实验学》,贯穿5个学期,并分基础和临床专科两个教学阶段,每个阶段的项目按验证性、综合性、创新性3个层次进行安排,教学中采取课堂教学、临床见习、社会实践、实习强化4种形式。此模式在护理本科、专科护生中实施后取得了显著成效。2.2.1.2采用层次化、递进式技能竞赛与考核为加强护生的临床思维和操作能力的培养,学院设置三层次考核和两种形式技能竞赛(见图2),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贯穿于本科教学全过程。三层次的技能考核是为了检查不同学习阶段学生实践技能的掌握与运用情况。具体包括:初学阶段的“验证式”课程结束考核,检阅学生单项技能的掌握情况;专业课程学习后的“案例式”实习前考核,检阅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毕业阶段的“综合式”毕业前考核,检阅毕业生是否达到“准护士”的标准,全面考查毕业生的临床思维和综合技能。两种形式技能竞赛是指“天使杯”护理操作技能竞赛和情境式临床护理技能竞赛。①“天使杯”护理操作技能竞赛:针对一年级护生组织,以验证性试验为主,旨在检验护理实验课堂教学效果,考查学生对护理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参赛者采取层层选拔竞赛制度,参赛面广、参与人多,通过竞赛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训的目的。自2003年至今已成功举办16届。②情境式临床护理技能竞赛[3]:针对实习中后期的高年级学生,以各教学医院为单位组建参赛队,是为了解实习中后期学生临床思维、操作能力以及各教学医院的临床带教水平。大赛实行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模式(OSCE),采用案例引导,创设临床情境,引入标准化病人,设置安全陷阱,以此考查选手的护理学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团队合作意识、临床思维、护患沟通、人文关怀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学院自2013年在省内率先举办情境式临床护理技能竞赛,已连续成功举办5届,参赛学生占实习生的15%,历届参赛学生在就业中受到了用人单位青睐。2015年起比赛实行全程直播和专家点评解说,场外多教室同步转播比赛实况,近千名学生进行观摩学习,进一步扩大了比赛的辐射面和受益面。在总结历次竞赛经验的基础上,学院组织教师编写了《情境式50项护理技能竞赛与考评指导》,2015年7月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2.2围绕“病人安全”,培养护生安全护理意识病人安全是护理服务最基本出发点和终极目标。有研究显示,临床一线年轻护士是护理不良事件的高危人群[4⁃6]。为了病人和护理人员的安全,学院将安全护理教育关口前移,开展了护理本科生病人安全教育现状分析与干预对策研究,研究发现开设病人安全教育课程可明显提高本科护生的病人安全知识、态度和技能[7]。学院多措并举,围绕“安全”,开展护理教育教学改革:如组织开展病人安全专题教育;在专业课程教学中,采用模拟技术、以问题为基础教学(PBL)、“尝试错误”教学法[8]等多种方法提升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能力;2012年以来坚持为护理本科生、专科生开设“病人安全”选修课,同时将安全护理的教育理念通过理论和实验教学、技能考核和竞赛等多种形式渗透到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各环节中。

  3围绕“创新创业”,搭建科研试验平台

  3.1搭建本科生护理科研试验站

  具备初步的科研能力是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要求之一。为激发护理本科生科研兴趣,培养本科生的科学思维和科研能力,学院搭建本科生护理科技创新试验平台——科研试验站,并配备2名专门指导教师。自2015年开始运行,科研试验站营造了重实践探索、重科研创新的氛围,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如通过QQ群、微博、微信平台等多样化平台介绍最新医学研究成果;组织学生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进行文献检索、统计分析等相关科研基本功的培训和训练等。科研试验站的成立促使本科生能有意识、有组织地参加科研实践活动,熟悉科研过程,为今后的继续学习和不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9]。

  3.2建立本科生导师制

  本科生导师制是一种能将教书和育人有机结合的教育制度[10]。学院自2016年开始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制定了《护理学院关于实施本科新生导师制办法(试行)》,为每个小班配备1名导师,充分发挥导师在专业学习、科学研究、立德树人等方面的作用。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专业思想,指导学生参加科学研究训练,培养学术理念。

  4小结

  “三位一体”护理人才培养模式以当前护理学科发展的社会需求为导向,突出专业能力培养的目标,改革课程和实践教学体系,着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近年来,学院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三等奖1项,校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在校学生共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35项,其中国家级28项、省级107项;共发表学术论文55篇;获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4项;分别获得全国护理学本科专业临床护理技能大赛第一届三等奖、第二届二等奖。“三位一体”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尚在不断完善之中,如何加强护理辅修专业方向的教材建设,如何保证科研试验站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加强专业导师和辅导员的协同作用等都值得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进而不断完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

  《三位一体护理学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来源:《护理研究》,作者:李远珍 汪苗 唐丽玲 陶秀彬 洪蕊 袁莉萍 陶明芬 王玲


点此咨询学术顾问 快人一步得到答案

SCI期刊问答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