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网
当前位置:首页>>建筑科学>建筑消防工程课程支架式教学模式分析>正文

建筑消防工程课程支架式教学模式分析

来源:杂志发表网时间:2020-04-11 所属栏目:建筑科学

  

  建筑消防课程是安全工程专业必修的专业课程,是一门探索火灾规律、研究火灾预防与控制理论和技术的综合性课程。旨在通过各种教学环节,使学生能够熟悉建筑消防系统的系统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进行建筑消防系统设计分析、安装和调试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形成一定的消防设计与管理等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能够适应现场技术性工作的消防、安全专业技术人才。

建筑消防工程课程支架式教学模式分析

  一、建构主义与支架式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也可称为结构主义,在其理论视角下认为知识不是由认知主体被动接受,而是主动构建的过程,学习者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及伙伴的帮助,结合自身已有学习基础,经过吸收、建构和内化过程,逐步建立对新知识认知的体系。

  二、建筑消防工程课程支架式教学模式构建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建筑消防工程课程教学设计应遵循一定原则,如图所示。在此原则下,对建筑消防工程课程进行设计,具体设计流程如下。

  (一)搭建消防课程教学支架按照“最邻近发展区”理论的要求,围绕当前学习主题,建立学习支架,这是支架式教学模式建立中最基础的环节。根据国内外消防工程与火灾科学的最新发展,紧密结合社会对培养人才的需求,以注册消防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大纲为导向,对建筑消防工程课程体系进行结构调整,形成火灾基础知识部分、通用建筑防火部分和建筑消防设施相关知识模块,作为教师要创设与知识模块相关的情境框架,且情境的设置要具有代入感,能引起学生兴趣。

  (二)引导进入消防课程情境结合当前时事新闻、案例报道等引导学生进入情境问题中某一概念框架节点,以一名“安全人”角色去思考应该掌握的必备知识,并且从由易到难的问题设置逐步建立起学习架构,将那些描述性的、记忆的基础内容转为学生自学为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将那些原理性的、工程应用设计的理论内容转为教师引导学习,学生在教师建立的支架体系中不断思考并渐入佳境,从感性的认识水平上升到理性的认知高度。

  (三)独立探索研究消防问题通过创设情境的代入→启发问题的设置→寻求知识的提升,学生开始了课堂探索之旅。在探索的过程中,以学生独立探索为主,沿着支架逐步探索,突破一个一个任务,从而形成自身知识体系,教师在学生探索解锁任务时要给予适当指导,但这种引导作用要不断弱化,直到逐步解除概念框架的支撑作用,学生可以独立探索知识,陈述自身对知识模块的理解,这一过程教师要给予学生鼓励和赞扬,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四)消防课程的相互协作学习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分成5~8人的研讨小组,采用头脑风暴、教学约会、问题导向学习、鱼缸教学等多种教学互动形式,基于任务驱动,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采用现代化教学工具雨课堂、云班课等适时发布课程信息及作业,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交流,共同协作完成任务。

  (五)消防课程学习效果评价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学习效果评价将采用基于评价量规Rubric[5-6]的过程考核评价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形式,其中过程考核包括出勤、课堂表现、作业、测试、小组讨论。每一知识章节任务解除后进行一次过程性评价来反馈阶段性的教学成果,并完善后续课程的教学设计。例如对教学环节中小组讨论汇报展示的研究性学习成果,采用自我评价与组内互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量规评价等级分为A、B、C、D,评价指标包括参与活动的态度、探究能力、合作交流、综合运用知识能力、成果展示形成Rubric评分表,使评价更加全面客观。从建筑消防工程课程支架式教学设计中可以看出,其核心环节是情境的创设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于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由此确定了单元模块的学习范围,将学生带入到一个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去引导深入分析、探讨并解决一系列问题。以“火灾基础知识”单元为例加以说明,如表1所示。

  三、结论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建筑消防工程课程中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形式,不再是一味地“教师讲、学生听”,使得学生的主体性缺失而处于学习的被动地位,而是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通过搭建支架引导学生不断向上攀岩,给学生带来了课堂新鲜感,增添了学习代入感,激发了求知欲望感。

  参考文献:

  [1]陈鹏.研究型大学消防工程学支架式教学设计研究[J].高教论坛,2008,2(1):90-91.

  《建筑消防工程课程支架式教学模式分析》来源:《教育教学论坛》,作者:宋莹 董羽 史俊伟 陈章良 刘刚 李立峰

点此咨询学术顾问 快人一步得到答案

SCI期刊问答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