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是公共管理的一个重要分支,现代社会文明的标志,是现代社会人的基本需求及政府的基本政策之一。社会保障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社会保障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并能够将所学知识在学习以及工作中加以运用。然而,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却并不一定能得到实现。
1传统社会保障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
从目前的社会发展情况来看,拥有社会保障知识技能的人才是相当紧缺的,也是社会所急需的。当前我们的社会保障课程教学体系非常重视知识传授,但对于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却重视得不够。这导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是以知识的传输为主,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具备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
1.2教学过程与实际工作过程脱钩
社会保障课程教学的目的应当是为使学生能够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这就要求从事社会保障课程教学的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社会工作经验与实际工作技能。然而,传统高校里,很多教师都是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拥有较高的学历,但往往欠缺实际工作经验。他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往往只能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和灌输。这造成了教学过程与实际工作过程脱节,学生感觉所学的东西未来工作不一定能用得上,会产生“知识无用”的感觉。
1.3一刀切的教学模式与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之间存在矛盾
不同学生的学习目的及出发点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学习动机和学习能力也不同,对待他们应当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然而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受教学软硬件、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局限,对所有同学一视同仁,采取同样的教学模式,这种不顾及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做法,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最终影响到学习效果。
2社会保障课程教学改革举措
2.1改变教学目标,重视学生应用能力培养
对社会保障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必须从源头上对教学目标进行调整。将原来重视学生理论知识获得的目标改为重视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目标。学生应用能力应包括多个方面,如:专业技能、自主学习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创新能力等等,应用能力的提高必将带来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提高。
2.2改变教学方式,重视多种教学方式融合
科技的进步,网络的普及,给我们带来信息爆炸的同时,也使得教师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改善自己的教学方式。变传统、单一的教师讲授式为启发式、引导式,并可以采取多媒体课件教学、翻转课堂、慕课、网络课堂等多种形式,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融合,使原来单调、乏味的课程变得形式多样,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2.3改变教学模式,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新时期的大学生应具备的一项很重要的能力就是自主学习的能力。在传统的社会保障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体、是课堂的实际掌控者,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时间、考核形式等,都是由教师来决定的,而教师未必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实际兴趣和需求,给学生提供的教学内容也未必是他们所喜闻乐见的。在教学改革中,教师通过翻转课堂、布置课前预习、课后评估学习过程和效果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习,而把学习的主导权交给学生,教师在其中起到引导、启发、掌控方向的作用。
2.4改变培养模式,以学生实践操作为主
一方面,鼓励教师进入企业进行实岗锻炼,丰富社会保障专业实操经验,成为“双师型”教师,从而真正能对学生实操起到指导作用;另一方面,改变培养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实践操作中去。
3社会保障课程教学改革的总结与反思
3.1打破了传统的教师一元化教学模式
在社会保障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为主导、一元化教学模式被打破,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等多种方式混合,改变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现状,把求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交还给学生。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师生的双向交流和共同提高。
3.2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
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得到重视之后,学生的惰性将会有所减少,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则会相应得到提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学习效果将会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善。
3.3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
学生在掌握了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性教学过程,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了自己专业技能,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自身综合素质。学以致用,学生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也为未来的工作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谭晓辉.对社会保障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求实,2010(2).
[2]李俊.关于社会保障课程教学的思考[J].劳动保障世界,2011(4).
[3]林彬彬.社会保障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应用型导向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4(4).
《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下的社会保障教学改革》来源:《中外企业家》,作者:郑素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