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网
当前位置:首页>>经济学>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困境与解决对策>正文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困境与解决对策

来源:杂志发表网时间:2020-09-05 所属栏目:经济学

  

  经济效益审计是指由独立审计机构参照有关法律法规与审计程序对被审计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获得的经济效果与效率进行审计。同时,审计其经济活动的有效性、合理性以及可行性,以此实现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监督管理。加强经济审计通过对企业经济指标的全面分析,发现企业经营活动中存在的不足及时加以整改,同时实现对企业经济资源的合理利用,最终达到增加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然而,由于经济审计这项工作在国内应用时间不长,发挥的作用有限,尚有诸多地方有待完善。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困境与解决对策

  一、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推动企业经营管理的规范性,增加经济效益。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经营活动更加复杂多元化,企业规模扩张明显。这要求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也应跟上形势的发展,方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可充分利用内部审计熟悉企业内部情况,地位相对独立的优势开展经济效益审计。针对企业的管理效能与经营决策开展评审,消除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让企业全体人员都建立起“人人讲效益、事事讲效益”的观念,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的增加。2.经济效益审计符合增产节约、增收节支的要求。从本质上分析可知,构建高度物质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需要做到增产与节约。所谓增产就是增加社会所需的各种产品。所谓节约就是要减少各项劳动资源的浪费。伴随科技的进步,新能源、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等领域均有广阔的开发前景与利用空间。为此,这需要我们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不同环节多想办法,努力挖掘增收节支、增产节约的潜力。而经济效益审计正符合这一要求,可引导企业合理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尽量减少损失浪费,促进自我竞争力提升,从而增加经济效益。

  二、企业开展经济效益审计面临的困境分析

  1.缺乏完善的法律制度支撑。近年来国内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已日趋完善,与过去相比有了显著进步,但仍存在不少问题有待解决。《审计法》是当前国内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开展的主要法律依据,但仍存在很多细节问题没有完善,有时难以给予有力的法律支撑。此外,国家出台的相关审计准则与审计规范中均未对经济效益审计给出详细、全面的规范与评价标准,导致审计工作在开展过程中面临不少困难。由于缺乏法律与制度的有力约束使得部分审计人员习惯凭经验开展审计工作,从而导致审计风险明显增大。2.缺乏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的开展直接影响到企业能否健康稳定发展。因此,开展这项工作的单位必须具备较高的资质,专业性很强。过去拥有审计权利的单位大多为大型企业集团或部分事业单位。伴随社会的进步部分专业的审计企业随之出现,可专门为企业提供所需的审计服务,包括经济效益审计服务。开展此项审计工作的关键依据就是相关评价指标,但现行的评价指标体系尚存在不小的局限性,导致经济审计工作未充分融入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中,使得二者并未形成密切的联系。比如,关注财务指标,轻视非财务指标;强调综合性指标,而轻视单项指标;重视历史数据评价,轻视未来预测数据评价等,因而很难达到预期的经济效益审计目的。3.经济效益审计方法缺乏系统性。目前,审计人员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工作时所使用的方法主要有盘存法、分析法、审阅法、调查法等。上述方法在系统性方面比较欠缺,审计人员往往只能选择自己熟悉并认为实用的方法开展审计工作,获得的结果往往是差强人意。对于同一个审计项目来说,不同审计者若采用的方法不同则获得的结果也可能有所差异,进而增大了经济效益审计风险。因此,制定一套系统全面的审计理论方法是极有必要的。4.审计人员的业务素养不高。经济效益审计工作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复杂性、综合性特点,因此,对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要求极高。从事这项工作的审计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审计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应具备丰富的审计工作经验。目前,国内审计人员队伍主要由财会与审计两种专业人才组成,尽管他们具有丰富的财务审计经验,也能比较熟练地应用传统审计方法,但是对现代审计技术的了解比较少,也缺少经济效益审计的专业知识与工作经验。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效率的提升。

  三、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水平的建议

  1.立足国情完善经济效益审计法律制度。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与经济活动存在密切联系,也需参照相关法律制度开展审计工作。为此,应围绕我国国情进一步完善经济效益审计法律制度,确保经济审计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从而保障审计工作的高效进行。具体来讲应从三方面切入:一是对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的法律地位予以明确,并就工作开展内容与具体程序作出统一规定。二是参考外国先进经验,并从我国国情出发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规范性文件,以指导此项审计工作的有序展开。比如,在操作指南中明确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相关审计流程、方法、标准等,从而减少审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增强经济效益审计的合规性与合理性。三是完善经济责任追究制度,并加大监督执法力度,针对导致重大经济损失的相关责任人必须进行严厉的惩处。2.健全与优化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一套健全的经济效益审计指标体系中包括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等不同指标。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并借鉴同行先进经验对相关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完善与优化,确保评价指标符合代表性、指导性与动态性的要求,从而强化经济效益审计效果。就财务指标来说,一般可从四个维度予以评价,包括企业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资产质量、持续发展能力。其中,成本费用利用率、净资产收益等指标主要用于反映企业盈利能力;资产负债率、利息倍数速动比率等指标主要用于反映偿债能力;流动资产周转率与应收账款周转率主要用于反映资产质量水平;总资产增长率、销售利润增长率等主要用于反映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就非财务指标来说,大多是评价企业的管理效益,因此,非财务指标与企业发展战略应有机融合。非财务指标有很多,除了风险控制指标、人力资源指标、经营决策指标外,还包括战略管理指标、基础管理指标、发展创新指标等。运用上述指标来客观评估企业长远发展能力。工作人员在获得各项指标数据后围绕企业所处行业特征,与标准值进行比对分析,查找差异原因并给出应对措施。3.进一步优化经济效益审计方法。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因素来自各方面,具有复杂性与多样性的特征。因此,在开展此项审计工作时应重视对审计方法的选取,确保审计方法符合科学性与普适性的要求。这项审计工作的最终目标是对企业当前的经济效益情况作出客观全面的评估与评价,因此,选取恰当的审计方法有助于审计工作的顺利推进。为提高审计结论的精准性与可靠性,应当对现有的审计办法予以调整与优化,从而促使企业核心竞争力及经济效益的提升。具体来讲应从三方面抓起:一是突破传统方法的束缚,由于传统审计办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已直接影响到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最终审计质量。对此,应尽快解决审计方法中存在的局限性,比如,可通过提高从业者的专业水平,完善管理制度与惩罚措施,加大会计处理过程的监督等方面加以解决。二是可围绕审计信息化建设,引入先进的审计管理系统减轻审计人员的工作压力,提高审计质量。三是积极借鉴国内外同行先进的审计方法,包括因素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等,从我国国情出发遵循经济学与普适性原则,将这些审计方法应用到国内经济效益审计工作中。4.重视经济效益审计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经济效益审计水平。一支专业、敬业的审计人才队伍是保证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顺利推进的关键要素。为此,必须重视对这类人才的培养。一是不断优化现有审计队伍的知识结构。在招聘审计人员时不应局限于财会、审计两个专业的人才,还应多从物资设备、工程管理等有关专业招纳人才,以培养复合型人才。同时,聘请有关专家,成立经济效益审计咨询委员会,提供专业指导。围绕经济效益审计工作需要,对审计人员进行合理安排,打造一支专业的审计队伍,从而提高审计质量。二是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在职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要多组织审计人员参加教育培训,重点学习审计专业知识,丰富审计经验,拓宽他们的审计思路,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审计水平。同时,应出台一些鼓励措施,鼓励审计人员主动学习,促使个人专业素质的提升,从而为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打牢基础。综上所述,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对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健康持续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此,应尽快完善审计工作理论体系,健全与规范审计流程、明确审计方法,为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的贯彻执行提供有力的制度支撑。同时,还应加强对审计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使其适应新时期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开展的需要,充分发挥出此项审计工作的作用,促进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潘健.浅谈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性[J].中国集体经济,2010,(5):153-154.

  [2]胡金平.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5,(24):316-317.

  [3]张德军.关于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研究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8,27(4):362-364.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困境与解决对策》来源:《审计与理财》,作者:郭素敏

点此咨询学术顾问 快人一步得到答案

SCI期刊问答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