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街区传统风貌打造一直是当前城市空间改造中的热点话题,重庆中山四路是具有抗战时期大量建筑遗存的传统历史文化街区,独特的街区色彩组成是该区域一大特色。从色彩地理学角度出发开展研究,分析街区色彩风貌成因,以《中国建筑色卡》(GB/T18922-2008)为基本研究工具,采用色彩定量和定性分析,归纳中山四路民国行政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的主色—点缀色独特风貌组成,对历史色彩风貌的现实价值进行分析和对比研究,进而提出相关策略。为历史文化名城在传承历史文脉,开展历史街区规划设计时的色彩技术语言提供借鉴和参考。
1引言
近二三十年来,随着大规模旧城更新导致城市色彩缺乏文化底蕴,追求时尚,缺乏人文自然背景和地域特色,“千城一面”现象日趋严重。历史街区色彩风貌打造有助于从视觉色彩方面外化街区历史文化内涵,延续城市文脉。为此,以重庆市中山四路历史街区风貌打造为例,就其色彩风貌的文化和价值体现进行深入分析,供历史街区风貌打造和保护利用参考。
2中山四路历史街区概况
中山四路位于重庆市渝中区上清寺,是抗战历史和重庆地方文化的代表。抗战时期,政府铁血西迁,中山四路是国民政府战时首都的行政办公区,也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远东地区的指挥中心和中国主要民主党派的活动集中地,民国时期大量政治历史文物古迹集中于街道两侧,目前,除了保存完好的开埠时期历史建筑求精中学外,主要保存有桂园等13处不可移动文物和中国民主党派陈列馆等26处传统风貌建筑。
3中山四路历史街区色彩风貌研究
3.1中山四路历史街区色彩风貌成因研究
3.1.1礼制思想影响色彩在中国古代不仅是一种美学现象,更深层次意义在于包涵伦理道德和礼制要求。如北京城在等级制度严格约束下,大面积灰色的民居与红黄为主色调的宫殿,形成鲜明的对比。[1]重庆作为传统时代行政级别不高的边陲小城,除官式建筑施以一定的色彩外,民间建筑主要为灰色调。这是重庆传统建筑多为灰色的主要原因。民国时期,陪都建筑在中国第一代执业建筑师(以杨廷宝、张镈等大师为代表)手中第一次飞跃发展,在中国传统建筑体系基础上融入西方近现代建筑理念,但传统色彩等级仍有所体现,灰色成为此时建筑特殊的主题色彩。3.1.2建筑色彩精神中山四路是国民政府核心首脑机关所在地,承担政府办公、军事指挥、行政外交等重要职能,同时还是众多军阀、政要居住集中区域。相较中高彩度色彩,稳重内敛的灰色更能体现特殊时期社会上层人物活动空间的场所精神。此外,灰色建筑也是行政区域为规避轰炸的危险保护色。3.1.3自然环境因素重庆降水丰富,建筑外立面易受雨侵蚀,导致外观改变,同时炎热的气候环境中建筑也不宜采用暖色调。[2]客观上讲,除礼制原因外,不宜变色的中性灰色比较适合作为主色调。重庆日照较少,因此建筑色彩既要与阴天和谐又不能死气,青砖多用白浆勾缝,以调和颜色,强化功能性与艺术性。直辖后海派建筑师对建筑外观表皮肌理与色彩进行微改造,主要历史建筑仍坚持原真性,办公区坚持灰色主体色,居住与商业区融入海派“民国风”,在维持历史主体色彩稳定下进行适度调整与丰富,主体深灰色与点缀性低彩度红色结合。3.1.4建筑技术要求陪都时期,重庆建筑多以砖木结构为主,清水砖的运用尤其广泛。在材料特性上,青砖透气性强,在抗氧化,水化,大气侵蚀等方面性能明显优于红砖。[3]青砖还拥有素雅、沉稳、古朴、宁静的美感。[4]此外,人们常常就地取材,通过洗砂技艺将河砂与石灰混合制成抹灰外墙,用以制造肌理和添加颜色。[5]因此,青砖和抹灰外墙塑造了灰色调风貌。
3.2中山四路街区色彩调查
以街道视觉直观为原则,将特园等五座沿街历史建筑外立面色彩为主要统计研究对象,统计色彩特征(表1)并分析色彩面积占比及明度彩度数据(图1)。根据归纳整理结果,街区色彩有两大特点,第一,外立面色彩集中于零彩度中低明度和中彩度中低明度区域。第二,色相集中于灰色和7.5R红。五处建筑中四处大部分运用灰色,三处为N4.75灰色青砖,一处为N7.75涂料,7.5R3.5/5.6红色点缀于门、窗和护栏等构件上。因此,综合分析调查结果得出,中山四路历史街区的色彩风貌以N7.75灰色为主色辅以7.5R3.5/5.6红色。
3.3中山四路历史街区色彩风貌价值
3.3.1营造城市意象中山四路街区内部建筑灰色调外立面的连续性组成了自身独特的形象。同时又以民国色彩风貌为基底的传统场所与周边追求现代市场商业文化的玻璃幕墙和艳丽广告招牌也形成鲜明对比,但又因为色彩的包容与良好的过渡性,历史街区和周边现代建筑具有一定和谐感。街区建筑色彩连续性和内外环境的对比与和谐为街区城市意象提供了鲜明的特色,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场所记忆。3.3.2场所文脉价值传统风貌街道是展示城市文化和感受城市文化的场所。[6]众多重要行政办公机关、名人旧居、重要历史事件发生地坐落于此,如民国时期中共南方局——“周公馆”、双十协定谈判地——桂园等等。建筑色彩在历史中产生,并见证历史的产生,已然成为历史的表征。街区通过历史建筑和街区连续色彩历史风貌背后丰富的隐喻与象征手法体现中华民族抗战时期的“民族记忆”。3.3.3街区色彩应用价值在现代城市色彩规划中,需要进行历史色彩的转译与区域应用,延续民国文脉。城市设计和历史街区保护利用要注意历史色彩保护利用,因为历史色彩是历史表征和直观文脉体现。
4历史街区灰色调时代美学研究
灰色不仅蕴含历史文脉,还有较强艺术生命力与持久时尚性。如黑川纪章推崇的利休灰,是日本传统美学和哲学的象征性符号。[7]利休灰是日本茶道鼻祖千利休反对奢华的色彩演化来的一种灰色,象征简朴的精神世界。黑川纪章据此提出“灰空间”的概念,除了介于室内外过渡空间的内涵外,另一内涵是运用灰色进行设计。名古屋美术馆设计中,黑川纪章将深灰与浅灰面砖带状相间分布,局部使用灰色调铝合金材质,将现代材料与传统理念结合设计。日本当代建筑师也非常青睐灰色清水混凝土的内在沉静且富有禅意的气质。[8]在上海保利大剧院设计中,安藤忠雄通过灰色清水混凝土表达一种最本质的美感。同样,中国建筑师也在西岸龙美术馆中运用灰色混凝土彰显工业时代的情怀和原始魅力。而中山四路的灰色调历史色彩风貌在新旧建筑的转圜运用中体现民国情怀与现代时尚,不过其灰色调既相似又有别于利休灰。街区主要运用清水砖并结合红色构件和现代深灰金属等材质。在灰色立面背景下,门窗构件结合深灰金属与无色玻璃,城市家具包含黑色铁艺桌椅、黄灰与棕灰搭配的指示系统以及灰色不锈钢垃圾桶等,呈现低彩度或无彩度特点。招牌相对多样,大部分以深灰为底配白色字体,同时也存在少数彩度较高的店招。总体来说,中山四路色彩风貌既延续民国文脉,又在现代时尚语境下进行表现语言的转译。
5历史街区色彩设计策略
基于中山四路灰色历史建筑群落主体色彩构成的若干复杂因素,立足其风貌色调的历史文化性与时代性,其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利用方面较好维护了中山四路特殊人文色彩与街区特质,是重庆历史街区保护中比较成功的典型。回顾其建设过程,其在色彩把控方面着重入手,针对性地就历史建成建筑与街区进行维护重建,对历史街区色彩风貌打造有一定启示意义:
5.1分级协调色彩风貌原真性
[9]对于中山四路这类历史建筑集中连片、历史价值较高、保存状况较好、景观风貌能完整体现地方历史的街区,在当代保护利用中务必坚持整体色彩原真性。历史建筑物及观赏界面的色彩严格遵循原真性原则,[10]新建建筑可在整体协调基础上适当发展色彩。[11]中山四路在色彩风貌上控制得当,整体继承了陪都时期重要建筑的青灰色调,而新建建筑整体沿用历史色调进行适当改变。
5.2分区维护色彩风貌完整性
同一历史文化街区中,不同区域所包含的历史价值层次不同,历史建筑密度也不同。针对不同历史资源条件,可分区进行色彩风貌管控。《中山四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草案》中划定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两个地块,并要求核心保护范围非保护性建筑色彩应与保护性建筑色彩相协调,建设控制地带建筑色彩与核心保护范围历史风貌和建筑色彩相协调。[12]
5.3分类打造色彩风貌持续性
街区不同区域,服务人群和功能类型有所不同,可划分为商业、历史文化、居住和行政四大功能区。历史建筑严格保护旧貌。商业建筑在延续历史色彩上,变化店招、标识系统、立面材料,彰显传统基调上的时尚文化。行政区域则延续严肃端庄的灰色调历史风貌。居住区应在创造性构建过程中保持界面色彩的完整性和延续性。
6结语
传承色彩秩序是构建城市特色风貌、传承城市文脉和城市精神更为科学的方法。[13]在历史文化名城规划设计和历史街区保护利用中,一定要重视运用视觉色彩营造历史环境,增加城市空间设计的文化性,并赋予其持续发展的可行性。
《历史文化街区色彩风貌探讨》来源:《中外建筑》,作者:裴国栋 舒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