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56年病理教研室成立至今,一代代病理人一直秉承“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实践与创新能力、深度学习与自主学习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全面培养适应“新医科”需求的卓越医学人才。教师们积极参与教学改革,采用翻转课堂、案例讨论等多维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打造高阶研讨的智慧课堂,从“以教定学”变为“以学定教”,学生成了课堂的主角。但一个班级中学生们在语言基础、理解能力、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发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使他们成为具有扎实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优秀医学人才,是摆在专业课授课教师面前的一个新课题。病理学是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这一“桥梁”搭建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医学生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因此,面对起点不同的学生,教师只有提出与起点相适应的教学目标,开展与学情相适应的教学活动,采用差异性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从而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1-2]。动态分层教学法是指根据学生现有知识、能力水平等将学生分成水平相近的群体,对每个群体采取合适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并建立流动机制进行动态调整[3-5]。因此,本研究在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中开展动态分层教学法,目的在于因材施教、发挥每位学生的优势,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使每个人既都是学习者,又都是贡献者,最终达到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目的。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试验组:187人,其中临床医学2017级1班(59人)、临床医学定向2017级1班(64人)、临床医学定向2017级3班(64人),采用动态分层教学法。对照组:122人,其中临床医学2017级2班(62人)、临床医学定向2017级4班(60人),采用传统教学法。两组在年龄、性别构成、上一学年各科平均成绩方面无明显差异。两组班级同时开设《病理学》,教学进度一致,师资配置均为高年资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教学计划内容包括总论和各论,理论54学时,实验45学时。
1.2研究方法
1.2.1对照组—传统教学法课前预习:自学预习下次授课内容。课堂授课:采用传统的讲授法、案例教学法。课后复习:学生结合教材、笔记、案例、《病理学学习指南》、在线听课等复习。1.2.2试验组—动态分层教学法1.2.2.1学生动态分层根据学生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等综合情况进行动态分层。首先开学第一周进行摸底考试(内容包括组织胚胎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课程相关掌握内容),然后第二周末进行学生座谈。最后,根据以上结果综合分为两组,即能力一组和能力二组,每组可以人数不等。期中考试后,根据前九周的学习情况,再次进行动态分层微调整。1.2.2.2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分层针对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接受能力等不同,为能力一组、能力二组的学生分别设计制定与其相适应的、通过努力能够完成的教学目标,并采取具体的教学方法实施。有些教学方法在课上进行(如案例教学法、翻转课堂等)、有些在线上进行(如小讲课、情景模拟教学法等)、有些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如总结式教学法、口试教学法等)(表1)。1.2.2.3教学评价分层期末对学生的整体表现和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评价体系由形成性评价(40%)和期末考试成绩(60%)组成。评价分层主要体现在形成性评价考核环节,各层次根据教学目标不同,因此教学评价内容、侧重点不一(表2)。试验组和对照组综合成绩进行对比分析,并对学生进行动态分层教学法问卷调查。
2结果
2.1试验组基础知识摸底成绩比较
试验组基础知识摸底考试共计100分,能力一组、能力二组参加人数分别为180人和120人,能力一组平均分为(71.44±7.90)分,能力二组为(70.72±8.73)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521,P=0.001)。
2.2试验组和对照组《病理学》综合成绩比较
综合成绩共计100分,包括期末考试成绩(60%)、阶段性测试(15%)、实验成绩(15%)和平时成绩(10%),试验组和对照组参加人数分别为187人和122人。试验组综合成绩平均值为(71.44±7.90)分,对照组为(70.72±8.73)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65,P=0.573)。
2.3问卷调查结果
问卷调查表共设计20个问题,其中涉及学生对动态分层教学法的了解及其效果的问题有7个,参与问卷调查人数180人,参与度为96.3%。问卷调查结果中,对“是否对动态分层教学法满意”、“是否有利于提高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是否提高病理学学习效果”的满意度较高,见表3。并且统计问卷得出,试验组开展动态分层教学法后对病理学没有兴趣的学生从开始的15人减至10人,很感兴趣的人从原来的65人增加至90人;对照组对病理学不感兴趣的人数增加了2人,兴趣一般的人减少了4人,很有兴趣的学生变化不大,只增加了2人。
3讨论
3.1动态分层教学法在病理学教学中的优势
3.1.1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本研究针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摸底成绩、学习能力等不同实施分层教学。通过问卷调查,学生们认为动态分层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的占91.7%,反映“提高了病理学学习效率,增加了学习兴趣”、“在竞争中学会了主动学习、感觉自己学到很多知识”。而且,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能力一组学生认为学习目标明确,更有效地制定、落实学习计划,使潜在能力得到更大的舒展。能力二组学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学生自学,使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得到更大发挥。试验组采用动态分层教学法后学生对病理学学习兴趣得到明显改善,而对照组学期始末变化不大,说明动态分层教学法较传统教学法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兴趣。通过实施动态分层教学法,激励各层次学生朝着自己的学习目标努力,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成就感和获得感。3.1.2坚持以人为本,实施个性化的病理学教学模式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在线教学微视频等知识传递的基础上,在课堂上组织不同难度的讨论、实施不同层次的病理知识训练项目,在课下对不同层次分别采取不同教学组织方法达到不同层次教学目标。例如:针对能力一组学生要求对重点、核心内容要求熟记于心,采用口试、课后作业辅导等教学方法,有利于查漏补缺、师生交流互动。“线上小讲课”促使学生进入角色,激发学习热情;并指导学生们通过制作思维导图提炼概念及病理变化,强化重点内容的理解吸收。对能力二组学生除了线上难点讲解、答疑外,以“尸解案例”、“大学生创新项目”为引导,然后组织讨论、汇报展示及项目评价,从而运用病理知识灵活解决临床问题,为临床科研思维培养打下坚实基础。3.1.3动态教学评价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动态分层评价体系要注重过程的发展性,既能全面反映各个层次学生的总体学习情况,又能反映不同学生的学习素质,有利于促进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中最终实现学习能力的全面提高[6-8]。本研究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其中动态评价体系主要体现在形成性评价中。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不同,考核方式、内容也不同,让学生们感受到无论层次的高低只要认真学习,都可以取得较好的成绩。同时,期中考试后根据前九周表现情况进行动态调整,进行竞争和末尾淘汰制度,有上有下,有进有出,始终把学生放在最有利于他们发展的环境中,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还有继续努力的决心和动力。
3.2问题与思考
本研究表明,针对本校临床专业学生实施病理学动态分层教学法是可行的,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凸显出一些问题。第一,部分教师分层教学组织的有效性有待提高。例如:学生们对教学内容掌握一般或不利的占23.3%,认为与教师交流一般的占26.7%。分析原因:(1)学生的层次不同,学习态度和能力不同。(2)参与实施的教师能力不同,经验不足,投入不够。因此,一是应对不同层次的教学组织采取以人为本的原则,从分组、任务单、要求等方面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二是加强教师培训,包括理论提升、实践经验传授、相关院校学习等。另外,有12.8%的学生对病理学动态分层教学法还存在一定看法,认为将学生区别对待、心里有压力,反映“担心成绩不好被别人看不起,感觉有压力”等。所以,在动态分层教学中要做好学生心理疏导工作,尽量减少学生过多的心理压力,引导学生正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客观评价自己。第二,由于动态分层教学法是一种动态、流动的教学模式,不稳定因素较多,人数的要求、组织的难度、课余时间的安排等都有一定难度。因此,更多专业课教师的热情投入和充分的后勤保障,对于动态分层教学法的实施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孙彩霞,刘佩勇.高考改革背景下的大学生物学类课程隐性分层教学探索[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9,9(4):43-46.
[2]刘平,胡学文.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提升的新视野—兼谈大学英语动态交叉式分级教学模式[J].鸡西大学学报,2015,15(10):36-38.
[3]楼璐铮.试论医学生模块化动态分层的英语教学模式[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7(4):60-61.
[4]张博扬,王丽艳,高月.动态分层教学在高职公共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研究,2019,21(1):55-56.
[5]王湛卿.浅议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动态分层教学模式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8(4):128-129.
[6]果笑非.基于信息技术的大学英语动态分层教学模式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3(6):71-75.
[7]杨杰.动态分层教学模式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8(26):10-11.
[8]陈治云.地方本科院校大学英语动态分层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研究[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15(2):68-69.
《动态分层教学法在病理学教学的应用》来源:《新疆医科大学学报》,作者:马红 史永华 哈提拉·吐尔逊 林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