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网
当前位置:首页>>艺术理论>民俗文化负载词英译研究>正文

民俗文化负载词英译研究

来源:杂志发表网时间:2020-11-09 所属栏目:艺术理论

  

  中国民俗文化“走出去”近年来,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联系日益紧密,不仅经济、政治合作加强,更多国家希望了解中国文化,相互学习。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文化的内在体现,也是能真正深入了解一个国家的有效途径。文化负载词是是文化内涵的直接体现,通过研究中国民俗文化负载词的英译,探究其最优翻译策略,将中国文化精华以最为适宜的方式传播至世界,帮助世界了解中国民俗文化,感受到中国文化之深厚。目前,对于中国民俗文化英译研究学者数量逐步上升,但相关研究文献仍较少。本文借助模因翻译论,探究中国民俗文化负载词英译策略,为相关译者及研究者提供一些思路,进而助力研究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民俗文化负载词英译研究

  一、模因翻译论与民俗文化负载词

  (一)模因翻译论

  “模因”一词最早出现在牛津大学生态学家RichardDawkins发表的专著《自私的基因》中。RichardDawkins认为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认为模因是信息的表征,带有信息特定内容,依靠复制传播。模因是文化进化的基本单位,囊括文化负载词、流行语、音乐、热词等。(DistinK2005)随着模因引起越来越多学者关注并进行探究,形成了模因翻译论。何自然(2014)指出,模因论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探究模因作为文化信息表征单位及其系统的复制、传播和演变机理的系统。此理论可用于语言运用、公示语研究、文化研究、流行语研究等。芬兰学者AndrewChesterman(1997)将翻译模因定义为囊括翻译方法、翻译策略、翻译理论的集合。他认为,翻译模因通过复制及传播,形成模因库。模因翻译论认为翻译的过程是通过模因复制传播实现的,是将源语模因转换为目的语模因的过程。

  (二)民俗文化负载词

  词汇,作为语言最基本要素,最直接反映了语言承载的文化信息。在翻译中,存在词汇空缺现象,即源语词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无法在译入语找到对应词汇。这种词被称为文化负载词。依据不同民族历史文化、国体政体、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存在差异,从而形成民族独特文化内涵的语言系统,其在词汇上称为民俗文化负载词,标志着某些特定事物的词语。民俗涉及内容众多,既包括春节、元宵节等节日民俗;婚丧嫁娶等生活民俗文化;传说、神话故事等民间文学形成的语言民俗文化;还有宗教、礼仪等精神文明民俗文化。

  (三)模因翻译论与民俗文化负载词

  模因翻译论指出模因需要通过翻译进行跨文化传播。作为特殊的语言模因,民俗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可以看作是模因在源语及目的语间的传播。在进行翻译时,译者应首先需解读源语模因,之后成为该模因宿主,利用目的语模因对源语模因进行重新编码,通过另外的表现形式传播源语模因。民俗文化负载词翻译难点,不仅在于语言层次上的对等,语用意义是否准确传达,更在于文化内涵的把握,是否将中国文化精髓加以展示。

  二、模因翻译论视域下的中国民俗文化负载词英译策略

  模因由语言承载,而语言本身是一个囊括词汇、句法、语篇等基本单位的模因系统。(陈新仁2017)翻译民俗文化负载词,就是模因在源语及目的语之间的复制及传播。所以,中国民俗文化负载词该如何翻译,从而被目的语国家所理解?需要译者解读民俗文化负载词模因,而后对其进行解码和重新编码,传播源语模因,从而实现文化模因等值。在此过程中,译者应考虑历史、文化背景,谨慎处理,将其文化内涵加以呈现。本文分别从模因音译法、模因直译法、模因意译法以及模因加注法,对民俗文化负载词进行模因分析并对此如何准确传达其中文含义进行解读。

  (一)模因音译法

  模因音译法是指依照源语模因的发音转化为目的语模因的方法。在英译中国文化负载词过程中,以汉语拼音法为主,遵循“忠实于原文”的翻译原则。涉及模因音译法的主要是具有民族特色的物质文化负载词和体现民族思想内涵的精神文化负载词。由于特有的饮食、地名、人名等在英文中缺少对应,较难阐释,模因音译法帮助译者保留传统文化特色,忠实于目的语。例如“狗不理”包子是我国拥有百年历史的风味小吃,其因顾客自取包子掌柜不理睬,日久天长人们笑他“狗子卖包子,一概不理”而因此得名“狗不理”。而美国旧金山一家中国餐馆将其译为“Dogdon’tleave”(狗不理)为直译,实为不妥。包子同饺子一样是我国特有的传统食物,具有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包子在西方饮食文化中是“空白”,故采取模因音译的方法为佳。应为:GoubuliBaozi。相似释义的还有如物质文化负载词衙门(Yamen)、翰林院(Hanlinyuan);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嫦娥(Chang’e)、夸父(Kuafu)等。再如通过调查发现,气功(Qigong)、阴阳(Yin-Yang)、荔枝(Litchi)等已被收录于收入了权威的OxfordDictionaryofEnglish,音译后的译文,得到了目的语国官方、读者的认可,进一步说明了模因音译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实践性。上述词语均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俗文化负载词,其仅出现在中国文化中,无法在英语中找到相应表达。利用模因音译法,利用汉语特有的拼音法,更为准确传达文化内涵,帮助目的语读者体会其寓意。音译模因具有较强复制传播能力,被称为强势模因。所以,通过模因音译,中国民俗文化负载词可以有效复制中国民俗文化特征,忠实于源语进而将文化精髓完整体现,有助于传播中国民俗文化。

  (二)模因直译法

  模因直译法,通常意义上的字面翻译,译文保持与源语相同的内容及形式。模因翻译论认为,如果源语与目的语所具有的文化模因内涵相似或大致相同,可产生同样的语用效果,此时,在目的语中可以找到与源语相同或相似的对应词时,运用模因直译的方法进行翻译。同时,将目的语结构和意义与源语相对应。例如“纸老虎”(papertiger),对于中国人而言,老虎是威武凶猛的。与“虎”相关的中国民俗文化负载词有“骑虎难下”“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等。“老虎”一词常用于形容困境或是危险的事物,而在英语世界中,老虎亦有凶猛之意。所以,在英译时应保留这一意象,将“骑虎难下”直译为“Hewhoridesonatigercanneverdismount”较为合适。又如“拜年”,是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活动,其基本含义是在过年期间,串门拜访亲属朋友,译为“newyearvisits”。在英语中,“visit”的含义为拜访,所以,读者可以通过译文理解这项中国传统文化活动的基本内涵,达到模因一致的效果。又如“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晏子使楚》),citrus是柑橘属的总称,枳的别称Chinesebitterorange,中国南方产的柑橘叫mandarin。直译为“CitrusgrowsinbothsidesofHuaiRiver,rootinginthesouthformandarins,butinthenorthfororangebitter.”在翻译过程中,找到了“橘”“枳”在英文中的对应词汇,模因一致,故而利用模因直译法,进行“忠实”翻译,帮助目的语读者通过译文理解该句所要表达的环境重要性的含义。通过以上例证可知,通过模因直译法,源语的文化特征、语言风格被完整保留,同时译文更为生动,实现了在语义及语用上,目的语与源语的等值传播,更易于目的语读者“感同身受”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三)模因意译法

  翻译不仅可以看作是文字转化,更是跨文化活动。在翻译时,译者应更多地考虑目的语与源语的文化差异。若无法通过直接音译、直译的方式实现两语等值传播时,可以转换角度,将源语中核心模因加以提取复制,利用模因意译方式,将源语的文化内涵表达出来。模因意译法常用于,由于文化差异,无法在目的语文化模因中找到与源语对等的模因的情况。采用“去壳留核”,抛开源语形式,更为注重将其内在信息加以表达和传达。例如:“芹儿呀,说老爷的谕:除了上坟烧纸,若有本家爷们到他那里去,不许接待……”(《红楼梦》第九回)译文:“AsforChin,youmustgivehimagoodtalkingto:they’renottoreceiveyounggentlemenfromourhouseexpectwhen:theygotosacrificeatoneofthegravethere……”(Tr.YangXianyiandGladysYang)“烧纸”是东方人祭祀亡灵的一种特殊文化习俗。英语单词sacrifice可以表达相似的含义。这里如果直译为“burnthepaper”(烧纸),就失去“祭祀”的文化含义。这样的例子还有“打落水狗”。在中国文化里,狗多少带有贬义,也用来比喻坏人,如“狗腿子”,但在西方文化中狗是忠实、美好品格的象征。如若把“打落水狗”直译为“hittingadogwhenhefallsinwater”,西方读者会认为人类残酷,毫无温情。对于“清明节”的翻译,如若直译为QingmingFestival,会使目的语读者摸不着头脑,而译为Tomb-SweepingFestival更为贴切。清明节是中国传统文化节日,保留有扫墓祭祖的习俗。通过将扫墓翻译出来,对于消除文化差异、帮助目的语读者了解中国文化习俗有积极作用。例如“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这一俗语如果直译为“Bigfisheatsmallfish,smallfisheatshrimp”,其译文过长,表意不准确,目的语读者很难看出其所蕴含的哲学道理。通过意译“Greattreeskeepdownthelittleones”,更加通俗易懂,同时准确传达出了弱肉强食的含义。通过以上例证可知,译者通过解码、编码源语模因的内容,将其所承载文化内涵的信息加以等值传播,起到了相同的语用作用,帮助目的语读者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真正内涵。

  (四)模因加注法

  模因加注法是指在翻译过程中,保留源语所带有的文化信息基础上,通过注释的方式,利用目的语对源语的文化背景进行补充,从而缩小源语与目的语之间文化差异,帮助目标语读者更容易理解源语的文化内涵。加注法包含音译加注法和直译加注法。音译加注法指将源语核心音译后,补充解释性的说明。例如玄奘(Xuanzang-agreattranslatorandtravelerinTangDynasty);黄帝(Huangdi-headofShennongClan)等。直译加注的方法也经常被使用,例如:“姜太公”。出自“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典故。为了帮助目的语读者了解这一典故的文化内涵,在红楼梦第八十一回译文中,译者杨宪益进行了加注:ChaingTaiKung(livedineleventhcenturyB.C.andfishedbytheWeishuiRiver(presentShensi),holdalinewithnohook,andsayingatthesametime,“Whoeverisordained,comeandtakethebait.”)通过加注方法,将人名、地点的信息加以阐释,看出姜太公的历史信息背景,有利于目的语读者“认识”姜太公这一历史传奇人物,进而了解中国历史文化。通过上述例证可知,通过加注的方式来翻译中国民俗文化负载词,帮助译者将源语中的文化内涵充分阐释,进而使得其在目的语中产生同等的语用价值,并使目的语读者在了解该事物同时,提高了对其相关背景的探究热情。

  三、结语

  由于不同国家及民族存在文化差异,对于民俗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需要译者在考虑其语言层面基础上,充分考虑其文化内涵。模因翻译论为其英译提供了新视角。如何将民俗文化负载词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准确传达,达到使目的语读者理解的目的?译者应依据中国民俗文化负载词所承载的文化信息,通过包括音译、直译、意译、加注等英译策略,从而实现等价翻译,帮助目标语读者“读懂”中国文化。所以,模因翻译论为中国文化负载词的英译提供了信息复制的模式。译者通过解码源语中的模因将其原本或是加工后的版本引入目的语,从而实现文化负载词间等值等效的翻译。将中国特有的“民俗味道”译至世界,让全世界乐于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

  《民俗文化负载词英译研究》来源:《汉字文化》,作者:邓凯月 鲍志坤

点此咨询学术顾问 快人一步得到答案

SCI期刊问答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