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动画产业的迅速发展,动画电影的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升,诞生了《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大鱼海棠》《大护法》《哪吒之魔童降世》《白蛇•缘起》等一系列国产动画电影。它们不仅有着水墨山水画的质感以及中国传统的古老建筑背景,台词也常有中国诗词韵味。可是,我们也不得不停下来进行反思,像《西游记之大圣归来》这类民族经典IP题材电影,一经播出就受到热烈追捧,但我们是否考虑到了在今后的创作中,除了IP本身,我们还可以拿什么素材去创作呢?这不得不让我们停住脚步,回到过去,观察中国早期动画电影创作者的匠心所在。中国早期优秀的动画影片《哪吒闹海》《骄傲的将军》《猪八戒吃西瓜》《鱼童》《掌中戏》《天书奇谭》《金色的海螺》中,就借鉴了许多戏曲元素,这不仅表现在创作者灵活运用了戏曲剧作的内容,还借鉴了戏曲人物的造型、程式化的唱念做打等,使得动画中充满飘逸、洒脱的灵气与民族风情。就目前而言,如何把传统的内容以现代的审美观念和画面语言加以诠释,并达到一个艺术欣赏与文化教育相结合的目的,是我们日益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国产动画电影与戏曲的渊源
鲁迅曾在《拟播布美术意见书》中指出:“美术可以表见文化。凡有美术,皆足以征表一时及一族之思惟,故亦即国魂之现象;若精神递变,美术辄从之以转移。此诸品物,长留人世,故虽武功文教,与时间同其灰灭,而赖有美术为之保存,俾在方来,有所考见。他若盛典侅事,胜地名人,亦往往以美术之力,得以永住。”基于美术对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及审美意识的传播,鲁迅认为美术的影响极为深刻,特别是在物质发达的现代社会中,美术教育有时可以弥补现代文明的缺失,通过作品的形式让文化长存于世。动画的形成与美术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在静态美术作品的基础之上,结合科技手段而形成的。19世纪50年代,国内动画电影的创作主要通过宣扬传统化、民族化的思想内容,彰显传统文化的独特艺术魅力,尤其是其中对戏曲元素的运用,开创了中国动画电影民族化的光辉历史,诞生了我国早期最具有代表性的动画作品《骄傲的将军》《神笔马良》《三十六个字》《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小猫钓鱼》等。但20世纪90年代之后,受到经济利益驱使以及潮流的影响,中国动画电影逐渐偏离之前的民族之路,开始走向了盲目模仿美、日动画的道路,制作出了一些没有民族灵魂的动画作品。国产动画电影所走的模仿与学习之路,虽然并没有超越《大闹天宫》这一国产原创动画电影的高峰,但也通过一定数量的积累,逐渐走向质变,并发掘出新型戏曲动画电影的魅力所在。同时,这也是动画创作最为鼎盛的时期,大批动画制作者开始在动画制作中融入经典的传统戏曲元素,在某种程度上改变着国际同行的审美标准,真正做到了艺术无国界,对现在的动画电影创作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万氏兄弟曾在《谈谈卡通片》中说到,动画片应该是“寓教于乐”的,并强调必须发展具有民族风格的中国动画。这是对我国动画在实践中的系统总结,也是于历史与现实的依照下,对戏曲故事和戏曲人物作出重新的思考、理解,是创作者的情感与认知的表现,折射出“当时当地”的浮光掠影。对戏曲故事的回忆与反省,对戏曲唱、念、做、打元素的运用,无一不为动画电影创作者提供了灵感。再经过创作者以审美角度对戏曲故事进行有序化的选择、整理和重塑,就能表现出各个时代人的“现代”思想、情感与信仰。
二、戏曲元素在动画电影中的审美应用
我以动画电影《大闹天宫》与《骄傲的将军》为例,以中国传统的美学观,对其中戏曲元素的应用进行分析。一方面,传统故事与人物造型讲求对言外之意、象外之意的寄托;另一方面,从视听角度来看,戏曲的唱、念、做、打也能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记忆。
(一)戏曲剧作的丰厚艺术观戏曲的创作可以追溯到古老的祭祀与秦汉时期的乐舞、俳优、百戏,直至唐宋,“戏”与“曲”开始空前地繁荣起来,那时涌现出了大批的剧作家和作品。戏曲在历史的沉淀中能脱颖而出,源于创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戏曲拥有饱含风韵的文化内涵与深远的群众基础。动画的发展晚于戏曲,在中国动画史上,万氏兄弟作为国产动画电影发展的奠基人,也是国产动画的鼻祖。他们通过借鉴好莱坞动画创作的模式,对中国传统故事进行摸索,创作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动画,并将国产动画与各类传统技艺进行广泛融合。这些富有特色的民族动画,其题材主要来自中国神话传说、宗教故事、民间演义、文学文本,其中,不少以拥有悠久历史的戏曲为表现载体。20世纪20年代,国产自制的人画合演的动画电影《大闹画室》问世,标志着国产动画电影历史的开始。转至1961-1964年,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的《大闹天宫》标志着国产动画电影进入一个崭新的高度。《大闹天宫》中融入了大量的京剧人物造型、动作、音乐等戏曲元素,在创作内容上,根据古典小说《西游记》前面7回改编而成,略有删改,但对结尾的处理与原著相反,没有让孙悟空被压在五指山下,而是让他获得了胜利,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是创作者对新希望的一种寄托。
(二)戏曲人物造型的独特美动画创作的核心思想是通过人物形象体现出来的,没有鲜明而生动的人物形象,就很难体现作品的核心价值。在任何时代,人物的创作表达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虽然人物形象的匆匆一瞥如浮光掠影,但其背后展现的是那个时代的特质。在早期动画电影创作过程中,民族风格定位体现在:以传统神话、戏曲元素为主要题材,汲取戏曲中的人物角色造型特点,以浪漫、夸张的形象使之引人入胜。戏曲形象独特的形式美表现在技巧与风格程式化、人物性格刻画显而易见等方面,给动画电影主题、叙事和创意留下了独具一格的色彩。动画电影《骄傲的将军》中的人物造型就借鉴了戏曲中的人物造型,比如得胜将军花脸的造型,食客丑角的造型。可以看出,京剧脸谱中的“净角”(如图1),是白脸为底,脸上的额头、眼睛、脸颊的图案是以蝙蝠、蝴蝶或燕子翅膀的形状为主,以鼻子为中心呈对称纹样。而影片《骄傲的将军》中的将军,则在京剧中象征“大人物”的花脸基础上进行了借鉴与提炼:保留了花脸将军脸部的白色底色,在原来花脸的脸谱形状上进行夸张,设计成为倒梯形脸颊,经过鼻子贯穿额头到下巴形成类似蝙蝠的形状,脸颊两旁涂以绯红,眼睛周围以中性色——灰色衬托,使将军的造型简洁又传神,从而塑造出一个威猛而鲁莽的将军形象。与此同时,食客的造型就与将军的造型形成了明显的对比,食客的造型取自京剧中的“丑角”(如图二),将脸部、眼睛、嘴巴的造型设计为三角形,突出食客的滑稽个性,让观众在视觉上能分辨出人物的性格。这样对不同角色进行造型刻画,能在动画电影中构成一种富有内涵的人物形象。
(三)戏曲中唱、念、做、打的程式美戏曲动画电影借鉴戏曲中的唱、念、做、打等程式化的元素,目的是塑造角色形象、突出戏剧冲突、营造画面意境与推动情节发展。中国戏曲经历了长久的发展,它的唱、念、做、打是对来自生活经验的凝练而形成的艺术语言,是象征性、表现性、模拟性的高度统一。它通过节奏化的动作与字正腔圆的语言,把剧情、角色情感的发展与变化传达给观众。观众通过观看和联想,能看到其背后蕴含的历史文化。《骄傲的将军》与《大闹天宫》两部动画电影中,人物角色的语言、动作上就借鉴了京剧中的唱腔、念白与程式化动作,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形态进行提炼、浓缩以及夸张变形等,使影片的人物造型与剧情发展更具有观赏性。在《骄傲的将军》中,将军的言行根据戏曲中花脸将军的表演方式而来,片中一幕是将军得胜回来,这时将军的动作是挺胸昂首、踱着方步,伴随着锣鼓声打击出的节拍一步一顿地迈步进来,将军出场的气势就仿佛京剧中霸王的出场之态,在强调步子走位的同时,还注重动作的流畅性和舞蹈化。还有,当将军听到食客的奉承“凭将军这身武艺,敌人还敢来送死吗”之后,将军放声大笑起来:“啊哈哈哈……啊……哈哈哈……”当将军发现敌人攻进城来、自己走投无路时,大声喊道:“来人哪……来人哪……”这里,“哈”字和“哪”字的发音均采用京剧的唱腔。再看《大闹天空》,孙大圣拿着两个大锤,“呀呀呀”的从天上飞下去的画面,“呀呀呀”这一声效,亦是采用了京剧的唱腔。动画角色的性格在京剧特有的表现手法下显得更加鲜明而有韵味。戏曲中讲究虚拟性、程式化的美感,在演员与观众之间形成一种观演默契后,戏曲元素被安排到动画电影的角色设计中,亦能显得十分灵动。
三、结语
动画电影作为多种艺术融合的表现形式,为民族特质和人文精神的历史储存和美学欣赏创造了重要条件。动画电影中戏曲元素的应用,不仅为动画电影增添了有声有色的情景,而且给观众带来了古典雅趣的中国传统文化,增强了民众与艺术的亲近感,开拓了一条戏曲文化传播的新途径。在当今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需要在前进的路途中不忘回顾,挖掘各个时代所特有的文化追求,使得戏曲动画电影可以绽放出独特的思想光芒,这对动画电影与戏曲教育来说都是一种推陈出新。
参考文献:
[1]葛玉清.对话虚拟世界:动画电影与跨文化传播[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2]李骏.中国动画电影中的戏曲元素研究——以〈大闹天宫〉、〈哪吒传奇〉等为例[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2(04):59-63.
[3]孙立军,马华.影视动画影片分析[M].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2003.
[4]吴炜华.文本重构中的新时代镜像——试论“新动画电影”的文本创新与话语变迁[J].艺术评论,2019(11):62-69.
《国产动画电影戏曲元素应用与审美》来源:《戏剧之家》,作者:邓良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