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的发展对社会中的各个领域都带来了巨大变革,配合信息化技术对我国的传统社会领域发展带来了全新的经济格局。目前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在管理工作面临一些问题,尤其是单位资产管理工作。有的构建内部管理体系可以保障单位资产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加强事业单位的资产工作,将单位的有限资源合理利用,不断深化改革创新,实现单位的稳定发展。本文从内部控制的角度全面的分析了单位资产管理的工作模式,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
一、从内部控制角度下分析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模式
内部控制是指各单位部门的管理策略,包括自我规划、自我调整、自我控制以及自我约束,它是一个单位,一个部门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内部控制发展的顺利与否关系到整个部门的兴衰,接下来,我们将从不同角度分析内部控制下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模式开发。
(一)执行内部控制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模式重要性分析
内部控制就是对事业单位的内部执行全方面、多角度的分析与改变,严格把控事业单位行政的每一个流程、每一项步骤的执行,对流程步骤中的每一步都要按照规范加大监督管理制度,通过这种严格执行制度的行政模式保障流程步骤中的每一步都按照原计划执行,不存在纰漏和疏忽,符合新时代国家和相关部门所制定的企业标准。因此,行政事业单位要想完整、严谨的执行计划,将内部控制加入到模式研究中是不可缺少的一步[1]。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包含广泛的范围,需要利用内部控制进一步研究和分析,才能保证资产管理模式不出现纰漏,不出现事故。此外,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模式下加入内部控制系统可以帮助事业单位更好地进行管理,将该模式下的操作流程规范化以符合当前国家和有关部分的企业标准规定[2]。这样的管理模式对于事业单位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能够高效率的执行管理任务,提高管理水平和能力,为以后的资产管理模式发展和更新提供良好的基础。
(二)执行内部控制可科学管理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
在事业单位的日常工作中,实现合理的内部控制,就是单位资源进行合理再分配,配以科学的控制模式,让单位会计重新核算单位的资产,从而确保单位资产不出现错误,对资产进行全面的控制和保证。在计算单位资产时,往往需要加以科学的控制管理方式,以内部控制为核心,严格把控调查和管理工作,科学验收单位资产,将内部控制的管理模式充分发展[3]。为保障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制度,就需要保障单位内部的资产安全,将内部控制的管理模式贯彻到底,确保资产的合理使用和规范使用[4]。科学的管理事业单位资产前提是对物质基础进行管理控制,对行政事业单位保证内部控制的强化管理,可一定程度上提高事业单位的管理效率,加强单位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单位资源的作用。通过内部控制降低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风险和目标的经济风险,并且对资产的防控能力和防控工作进一步指导,积极响应我国所提倡的反腐反贪工作,确保将权力滥用的萌芽扼杀在摇篮中。因此,执行内部控制的管理模式对于事业单位的进一步发展和资产防控管理都有着积极且重要的意义。
(三)执行内部控制与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模式的关联分析
行政事业的管理过程中,为保障国有资产的管理控制工作质量,事业单位往往需要整体协调单位的预算和开支,以科学的方法规范管理工作,确保资产的合理使用。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层内部可以形成相互制约、相互关联的紧密型工作管理体系,体系内部分工明确,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从而科学的保障国有资产合理使用,提高整个行政事业单位的运行效率和质量。目前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在资产管理模式中仍有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将导致单位的工作效率降低,甚至影响了单位工作的正常开展。例如一些单位工作的工作人员权责不清晰,没有科学的规范,管理体系、管理制度不完整,导致资产的管理不到位,影响了资产的合理使用。这些问题的存在会导致一些资产分配的问题,比如轻管理、重采购的资产管理问题等等。由于没有合理的分配采购权,给事业单位造成了很大的资金压力,这将造成一部分资产的过度浪费,一部分资产的过度闲置,极大地影响了资产的利用率[5]。为解决这样的问题,就需要对事业单位的内部资产管理工作进行合理的控制和加强,明确规章管理制度,确保单位相关部分顺利开展工作。
(四)执行内部控制下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模式现状分析
现阶段,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中仍存在一些漏洞。第一是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涉及到单位的方方面面,要从整体的角度分析,包括单位环境建设、资产项目风险评估等等单位内部的控制放方面。但从当前事业单位的控制状况来看,许多地方仍存在改进空间,主要是环境建设不到位,风险评估方案不全面,单位内部沟通不到位导致管理模式混乱,最终导致单位的整体管理效率低,对单位的内部发展造成影响[6]。第二是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监督工作。资产管理工作主要包括资产的分配、使用、保管、处理等多方面的问题。目前的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效率并不高,许多事业单位缺管理工作的监督执行,资产使用情况目前仍存在过度消耗和浪费的状况,而事业单位也没有对资产复查盘查工作进一步地执行,再加上事业单位的制度体系不明确,管理层工作分配混乱,资产管理目标模糊,导致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工作难以顺利开展,影响单位发展。
二、从内部控制角度下探究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相关措施
(一)强化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策略
为加强资产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在执行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时,应更加注重单位内部质量控制工作,提高单位内部人员的政治觉悟素养。通过结合相关部分制定相关的制度政策,根据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制度评估其管理工作的工作能力,从而进一步地激发资产管理工作的工作积极性,使得国有资产的管理工作成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重点,吸引工作人员的更多注意力。执行行政事业单位考核制度是评估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的重要参考指标,由此展开完善单位的考核制度,以资产管理工作为核心,制定适合管理人员的考核制度,使得管理人员逐渐标准化和规范化,从底层源头抓起,保障单位管理工作顺利进行,从而进一步加强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此外,管理工作应建立责任制度,如造成财产损失的,应该分清主要责任和次要责任,对于违规人员加大处罚力度,矫正管理工作人员的态度,加强工作人员的工作责任心,以严格的管理制度达到整个单位管理部分的高效运行[7]。制度化的管理模式可以增强资产管理的可靠性,避免资产的不必要浪费和资产损失浪费,从源头上保障资产的安全稳定。
(二)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体系需进一步优化
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与内部控制息息相关,但许多单位的资产管理工作并没有健全完善的系统内部管理制度,在资产管理工作中不能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单位工作效率低,工作积极性不能提高,从而导致资产管理工作存在一定的下滑。这就需要当地财政部门与单位的管理工作者协商共同推进单位的改革优化,制定单位资产管理完善的工作计划、高标准的工作要求以及严格的考核制度,以实际部门的管理情况为参考,对工作人员加以约束和管理,从而改善管理部门的执行能力。
(三)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监督体系
在内部控下执行资产管理工作,需要配以完善的国有资产监督体制。单位相关部门应形成完整的资产管理监督体系,加强事业单位在资产管理工作过程的多角度监督,主要是资产的分配、使用、保管、处理等方面的监督工作。在监督规划制定过程中,要根据事业单位部门的内部特点,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单位未来规划的监督体系制度。将资产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评估以及相应的薪酬与所提出的绩效考核制度相结合,配合规范化的监督工作,从而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避免不必要的工作体系混乱和工作态度不认真的状况。
(四)推进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的信息化发展
信息化的技术发展已经渗透到我国各个领域的发展中。信息化的时代就要求我们紧跟时代要求,运用现代化的手段提高各个行业的运行效率。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也应该结合新时代发展要求,将信息化、智能化的新时代技术有效地结合到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中,提高资产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8]。信息化的资产管理工作可以将各工作部分之间的信息快速共享,解决传统的信息流通不及时的缺点。信息化的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可以将资产管理工作一体化,比如在采购工作时通过信息技术及时地根据实际资产数目和规章制度进行采购工作,从而避免重采购的浪费。
结束语:
为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稳定发展,提高单位的管理能力,需要进一步的对管理模式进行改进,尤其是资产管理工作。可从内部控制的角度出发,结合现在存在的问题,执行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管理规章制度。内部控制下的资产管理工作要求相关部门加大监督和管控力度,从而对行政资产进行良好的管理。目前多数管理部门的管理工作散漫,员工积极性不高,可通过绩效考核等方式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强化单位管理模式,提高单位部门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任江.基于内部控制的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模式构建[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9(19):16-17.
[2]杜晓纳.基于内部控制的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模式构建分析[J].纳税,2020,14(07):190+192.
[3]许怡.基于内部控制角度分析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模式[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0(02):6-7.
[4]刘迎春.基于内部控制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模式探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0(06):199-200.
[5]刘玉霞.基于内部控制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模式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20(12):36-37.
[6]赵志国.基于内部控制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模式探讨[J].财富时代,2020(04):91.
[7]龙梅.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风险与内部控制分析[J].财会学习,2020(14):222-223.
[8]张丽风.内部控制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的应用思考[J].现代营销(下旬刊),2020(03):180-181.
《谈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模式》来源:《现代营销(经营版)》,作者:杨仁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