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速食文化”深入人心,以山东果模艺术为代表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其影响,对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产生了新的时代需求。在果模艺术中应用木版画造型元素,可以简化果模造型元素,满足“短时间,高趣味”的优势条件,有利于在社会中推广、普及果模艺术,对果模艺术的保护与传承有着重要的时代价值。
1山东果模艺术现状
1.1传统果模艺术的研究现状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文化表现形式或相关实物、场所作为各民族文化遗产的文化遗产组成部分。果模是用来制作特定形状面粉食品的模具,列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民间对果模的称呼很多,如果模、果盏儿、搕子(卡子、磕子)等。山东果模的原生艺术创作,种类多样,象征意义、实际用途都极其丰富,是当之无愧的民间艺术文化遗产。国内研究发表的关于果模的文献较少,其出现历史很难考证,鲍家虎(1994)推测果模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1],刘闳宇(1961)简单介绍了果模发展的历史变迁[2]。戈梅娜(2014)在对山东莱西民间艺术的研究中,发现了果模独特的审美价值与社会认可度[3]。国外研究主要以日本“和果子”类似的研究较多,姜凤(2016)研究日本和果子模具在发展中引入了日本国花“樱花”后,在日本国内迅速走红,其在艺术的传承上非常成功[4]。在其他西方国家,与果模相似的研究报道比较少,甚至只在唐人街等华人圈子中少有涉猎,未见系统性的文章研究,只在网络报道中偶然见刊。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像其他传统艺术一样,果模的文化价值与传统意义逐渐被人们忽视与淡忘,仅以风俗需求而以简单的形式存在于民间节日、祭祀中。刘佳(2010)和宿子顺等(2013)都对果模的发展进行了时代制约性和落后性进行了探讨[5,6]。梳理现有研究动态、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对于果模艺术的研究相对较少,不利于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文明的发展与进步绝不意味着民族文化的退化与迭代,传承优秀民族文化不仅是对文化本身的保护,也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树立民族自信的有效途径。当然,民族文化的发展应当适应时代需求而做出一定的适应性改变,以符合时代与群众的审美观念与主观需求。由此,保护山东果模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创新文化形式以符合时代需求,弘扬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任重而道远。
1.2果模艺术的造型元素现状
对青岛地区调查统计,现存对于果模的记录在青岛市、市北区档案馆中仍有记录,相关非物质遗产传承人也基本保存了青岛果模的艺术传承史和创作作品,并建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保证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存续。但对于果模的发展,却依然受着时代的局限。文献资料的稀少,局限了理论研究的发展;制作条件的困难,制约了实践过程的施行;宣传手段的缺乏,导致了推广普及的艰难。由此,果模艺术的创作与发展,需求一种或多种更符合时代特性的发展方式。在时代趋势下,许多艺术领域形成了新的艺术推广形式,以新型艺术推广形式迅速吸引人群的兴趣并形成爱好,最终促进人们对艺术历史与艺术整体产生兴趣。本文以新的艺术推广形式代表——版画工坊为借鉴对象,以木版画造型元素融入传统果模造型的可行性为切入点,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文化自信为理论依托并相互联系,更好的实现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的结合。将木版画造型元素融入现代果模艺术的创作中,探究果模与木版画造型元素的异同之处,求同存异,借鉴优点作出相应的适应性改变,更有利于传统果模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2应用木版画造型元素到果模艺术中的研究分析
2.1时代需求下现代木版画的艺术形势
专业创作与大众审美体验相结合,是时代需求下版画艺术形势的转变。版画工坊的建立是在现代版画艺术创作的基础上诞生的。版画本身存在创作周期长、部分制版印刷困难等艺术创作特征,这些都对创作环境有着一定的要求,进而难以被普通人群所接受。近年来版画工坊的诞生改善了这一现象并迅速走红。版画工坊本身分层次的面向不同创作人群,对专业创作者提供专业的版画创作和培训基地,精而细之。而面向普通人群,则以木版画的简单创作模式吸引兴趣,又以版画的可复制性为创意进行推广。商场中设立的小型版画工坊,简化了木版画的造型元素,可以在几十分钟内创作完一幅版画并进行印刷,以丰富美术教育体验,感受艺术熏陶为推广宗旨,由此吸引了以青年和儿童为主的大量人民的喜爱。从创作形式上看,版画工坊的木版画制作形式是在传统木版画制作过程之上的对时代进行的适应性改变,缩短制作时间、减少制作难度,与此同时保证制作过程的趣味性是版画工坊的运营精髓,作品的可复制性是其亮点。从艺术传承上看,固然缩短制作时间、减少制作难度等创作形式降低了版画制作的艺术性,但却加快了木版画艺术的普及化,更为大众所接受。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过程,对于艺术来说,大众审美即大众感受艺术美的过程是不可或缺的,版画工坊创作形式的改变符合这一发展趋势。当然版画工坊的普及推广并不会降低版画创作的专业性,或者说当下时代版画的创作模式就是专业与普及协同发展,专业发展集中在高校、专业画室、画家个人创作,普及发展即是版画工坊、艺术兴趣班等。如此齐头并进的发展模式,既保证了版画创作的与时俱进、专业精度,又推动了版画被大众接受的普及程度,对版画的发展与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2.2木版画造型元素在果模艺术中的应用
由木版画艺术形势的时代转变可以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需要艺术创作形式的创新和与时俱进,要符合时代需求和时代趋势。传统的果模雕刻工艺复杂多样,类似阴刻和阴阳刻的手法很多,木版画的造型元素与果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现代木版画的造型元素中,加入了大量融入生活的简单应用,将造型元素进行简单提炼后加入到木版画创作中,制作简单,丰富有趣。简而言之,现代木版画的造型元素特点可以总结为:以线为骨、以形造势、以色扶形。制作时,先在模板上绘画创作(多为打印),隔木板以线勾勒出形状,雕刻后绘色印刷。简单丰满,生动有趣。将现代木版画的造型元素应用在果模的艺术创作中,可以良好的解决图案表达问题,形成符合时代趋势的新的果模创作,在传承民间传统艺术的同时,实现果模艺术创作的与时俱进。研究、借鉴“版画工坊”的快速发展经验,引入木版画造型元素到果模艺术的创作中,探索木版画造型元素在山东传统果模艺术创作中的应用,以实现山东果模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保护与创新,具有重要价值。实际上,引入木版画造型元素到果模艺术中,造型元素本是相通的,但要将木版画中的造型实现在果模中应用,需要在雕刻过程中进行适当的改变。其一是简化造型,由于木版画印刷在纸上,很多线条都可以做到纤维毕现,但运用到果模的雕刻中,由于果模在制作果子后还有蒸发的过程,会导致面团表面膨胀、开裂,许多细节无法在果子表面呈现,所以需要简化造型,方便制作。其二是粗雕深刻,原因同第一点中讨论的果子的制作过程产生的影响,所以在果模的雕刻过程中,所有的线、形都需要加粗、加深,由此卡出的果子才会更加丰满、立体。其三就是造型抽象化,中国传统雕刻细节纤维毕现,但蕴意却都是幽深高远、唯艺象形。在果模制作中,我们吸取传统创作的特点,将造型元素抽象化,既创作简单,又蕴意深刻,立意高远,一定程度上讲,也会增加创作者创作的趣味性。总的来说,木版画造型元素融入果模创作的过程,并不是简单的艺术商业化,普及艺术并不是简化艺术,专业化与大众化齐头并进才是果模适应当下时代趋势的发展模式。专业创作精益求精,深入创作,以历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做传承与保护;大众创作简单有趣,快速创作,以时代特色的造型元素推广与普及。两相结合,协同发展。
3在果模艺术中应用木版画造型元素的时代价值
3.1传统艺术创作造型元素的创新
从艺术创作造型元素上来说,与现在造型元素相比,传统果模艺术也有着元素简单、贴近生活的特点。但随着历史的推进、时代的发展,果模需要贴近的生活不再是历史某个时期的特定生活元素,而是与时俱进、日新月异的现代生活。木版画造型元素的融入,实际上就是对时代元素的融入。简单时代下的造型元素,贴近现代人的日常生活,常见的就是景物、图案、人物照。木版画“以线为骨、以形造势、以色扶形”的元素特点,应用到果模的创作中,是对传统艺术创作造型元素的创新。传统艺术创作在创作过程中是由手艺人进行创作,而现代推广果模制作由于大部分非艺术从业者不掌握绘画技能,或者所画的样板并不能使创作者满意,可以采用打印技术将创作者想要的图案打印在模板上,便捷易行。这也就将造型元素的绘制过程移至了PC端进行,线、骨的绘制和形、势的塑造都有了创新性的改善,并且作品可以储存在PC端再次使用,极大的满足了创作、修改的时代需求。木版画造型元素应用到果模创作中,除了造型元素的简化、雕刻过程的粗刻深雕、元素的抽象化,色彩元素的创新也是木版画造型元素应用到果模中的重要创新与改变。木版画的色彩创作多是刷色然后印刷,但对于果模来讲,由于创作过程的特殊性,分为刷色和上色两类方法,刷色法类似于木版画创作,且伴随着果子的蒸发过程,刷色圆润光泽,自然附于果子表面,缺点是蒸发过程可能导致色晕。上色法是在果子蒸发后对果子进行上色,色彩分布可控性强,缺点是色泽不自然。还有一种方法是在创作中应用彩色面团进行果子制作,优点是操作简单,缺点是色泽分布难以控制。
3.2果模艺术推广、普及的时代进步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山东“卡花”类面食风靡全国,但艺术产物的逐渐推广并没有带来艺术形式的普及。随着时代节奏逐渐加快,城市文化尤其是大、中型城市正在向“快餐”文化发展,“速食”主义在从饮食、新闻到艺术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占据了主导地位。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虽然人们已逐渐失去对果模艺术的认知,但却对果模艺术的产物:“招财进宝”(元宝“卡花”),“年年有鱼”(鲤鱼“卡花”)等“山东馒头”喜爱有加。广为人知却失去了自己的名字,可以说山东果模艺术完全是“速食主义”的受害者,存其型而失其名。保护山东果模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创新文化形式以符合时代需求,弘扬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任重而道远。应用木版画“以线为骨、以形造势、以色扶形”的元素特点到果模的创作中,移至PC端进行,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以线为骨、以形造势”的创作过程,这之后由创作者进行雕刻上色,极大的节约了创作时间,这对果模艺术的推广、普及有着巨大的进步作用。时代需求的“速食文化”,实际上就是对短时间、高趣味的需求。对木版画造型元素在果模创作中的时代应用,既因PC端创作达成了“短时间”的条件,也同时以自身特色满足了“高趣味”的条件。将自己的形象或喜爱的图案制作成“卡花”,无论是品尝或者作为礼物送与他人都是“高趣味”的表现。
3.3传统果模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应用木版画造型元素到传统果模艺术中,是对传统果模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对传统果模艺术的保护与传承,不应是传统的置于庙阁之高、记于书简之中。推广、普及到普通民众的审美视野中,甚至让大众参与创作,众口相传,居于百姓之家才是最好的保护与传承方式。因此,应用木版画造型元素到传统果模艺术中,可以创新果模艺术的创作形式,推广、普及果模艺术的创作,从而更好的实现对传统果模艺术的保护与传承。现存的很多民间民族文化创作形式,都存在着与果模相同的文化处境。民族文化固然有着传统文化的魅力与意义,但相对日新月异、科技发展的现代社会而言,大众对民族文化的欣赏能力没有减弱,但耐心却大大降低了,这也是受到现代社会快餐文化冲击的影响。因此,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需要对传统民族文化进行适应性的现代改变,需要被大众接受,认知,热爱,才是对传统文化的良好保护方式与有效手段。艺术创作、民族文化需要人民的认可,需要大众的欣赏,需要在新时代下发展的空间。果模艺术的保护与传承,是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探索,是为了推动传统文化转化、传递民族文化、符合时代需求的时代进步,对构筑中国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精神、一种信念、一种力量,是民族的血脉,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树立民族自信心强而有效的手段。本文对现代及传统果模艺术的造型元素有一个成体系的整理和总结过程,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艺术形式创新的基础保障。对木版画造型元素的融入和对新兴艺术推广模式的借鉴,从创作思路上分专业模式及大众模式进行设计与推广,以新带“旧”,符合时代趋势,是建立在以人们对新兴艺术模式的喜爱的基础上,进而对整体艺术产生兴趣的新兴艺术推广模式。且与其他传统民间艺术不同的是,果模的艺术成果,即“卡花”具备食用价值与商业价值。符合社会审美、贴近现代生活的“卡花”,随着其商业食用渠道的售卖,将会具备更广阔、更迅速的推广效果,反哺果模文化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参考文献
[1]鲍家虎.胶东果模艺术的调查[J].民俗研究,1994(3):103-96.
[2]刘闳宇.质朴无华的山东果模[J].美术,1961(05):38-39.
[3]戈梅娜.山东莱西民间的活态记忆—果模[J].语文学刊,2014(13):74,116.
[4]姜凤.胶东民间面磕子艺术的研究与创新[D].陕西师范大学,2016.
[5]刘佳.莱西陶磕子[J].大众文艺,2010(3):194-195.
[6]宿子顺,殷俊.鲁东面食制作的嬗变与传承[J].大众文艺,2013(11):55.
作者:王怡 薛巍 逄铭梅
果模艺术木版画造型元素时代价值探讨相关推荐浅谈版画的现状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