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网
当前位置:首页>>艺术理论>中西文化差异与文学作品探讨>正文

中西文化差异与文学作品探讨

来源:杂志发表网时间:2020-12-11 所属栏目:艺术理论

  

  【提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与国家之间交流愈加频繁,英汉翻译对国家与国家之间人们的沟通起着连接作用,英汉翻译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引起人们重视。但是在英语翻译中,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较大,如果没有很好地了解和掌握中西方文化与价值观的差异,就会影响英汉翻译质量,特别是翻译一些优质的英美文学作品。为此,本文就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作品英汉翻译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在中西方文化背景下,对英美文学作品英汉翻译的对策与方法。

中西文化差异与文学作品探讨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差异;英美文学作品;英汉;翻译

  一、引言

  英汉翻译就是将一种语言转换为目标语言的过程,同时也是国家文化之间转换的过程,受到中西方文化差异较大的影响。翻译人员在对一些重要的英美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往往受到文化与价值观的影响,导致翻译人员不能很精确地表达英汉文学作品的真正价值内涵。为此,翻译人员在进行英美文学作品英汉翻译时,不仅需要掌握正确的翻译技巧,同时也需要对两个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与价值观差异进行认真的研究与比较。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作品英汉翻译的影响

  (一)中西方文化当中的文化风俗,对英美文学作品英汉翻译的影响

  中西方文化差异自古以来一直存在,虽然自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开始,中国与西方国家已经开始进行经济与文化的交流,但是由于受到地理位置等的影响,中西方文化风俗的差异依然不可动摇,例如,在中国“龙”代表强大与吉祥的象征,中国人民将自己比喻为炎黄的子孙;而在西方国家,“龙”作为邪恶的代表,同时也代表至高无上的权力与能力。为此在西方国家的一些电视剧或者电影当中,龙都是代表着反叛,并且具有强大力量的角色。因为这种中西方文化风俗的差异,翻译者在进行英美文学作品翻译时容易出现正反派角色混淆的现象,因此需要翻译者注重中西方风俗文化的不同。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中的价值观差异,对英美文学作品英汉翻译的影响

  中西方文化差异表现在很多方面,其中价值观的差异是很重要的差异因素,需要中国的英汉翻译者对中西方的价值观差异进行仔细的研究和分析。在中国,中国人推崇儒家文化,在做事情时遵循“家和万事兴”和“以和为贵”的思想,同时中国人民讲究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的文化思想,强调团结的力量,儒家文化在我国人民的心里留下了根深蒂固的印象。而在西方国家,西方人强调个人英雄主义,喜欢强者,对于能力越强的人,他们就会越推崇。例如,在英美的文学作品《贝奥武甫》中有这样一段话,“theheroandthemonsters:valuesinBeowulfreconsidered”,中文则翻译为“对人类理性的呼唤”;“atheoldmanandtheseatheoldergenerationandrespectfuloftradition”,翻译为中文是“《老人与海》中生命的重要性以及老一辈的优秀文化传统”。因此,这种中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差异导致中西方人们的精神崇拜的不同,在翻译时给中国翻译者造成了很大的阻碍。为此,中国翻译者想提高英美文学作品的英汉翻译质量,就需要在了解西方价值观的同时,认真揣摩文学作品中作者的内心精神崇拜,这样才能够高度还原英美文学作品中作者的原意,达到英汉翻译的目的。

  (三)对语句表达的语法不同,给英美文学作品英汉翻译造成影响

  中西方文化差异中的语法差异是中国英汉翻译者需要研究的重点内容。中西方国家在语句的表达上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这使中国的英汉翻译者的工作变得更加艰难,如果不注重对中西方语法差异的分析,就会降低英汉翻译效果,造成英美文学作品英汉翻译内容的错误。同时中西方对于口语的表述方式也存在很大的不同,例如,在中国对“早睡早起对我来说很重要”的表达,如果依据中国对于语句的表达语法进行英文翻译,则会成为“onlytobedandonlytoriseisveryimportanttome”。用中国的语法表达方式来翻译成英文,在语言的逻辑表达上正确的:“onlytobedandonlytorise”,这是放在句首的句子的主语,“is”作为承上启下的链接作用是系动词,“veryimportanttome”放在句尾作为句子的表语,对于语句起到修饰性的作用。直接翻译成英文的中式英语句子虽然意思完整,但是从西方的语法表达角度来看,这种表达方式让人会产生厚重之感。西方国家讲究的是不能出现头重脚轻的情况,他们更多会将词汇的主语放在后边。依然将上面的一句话作为例子,如果用英文的语法表达方式则是“itisveryimportantformetogotobedandtoriseearly”。这种英文的语法表达用it作为形式主语,来对句子起引领的作用。

  三、在中西方文化差异视角下,中国翻译者对英美文学作品翻译需要讲究的策略

  (一)英汉翻译者应该全面掌握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

  在英汉翻译者进行英美文学作品英汉翻译时,作品内容的翻译更多是国家与国家之间文化的交流与传递。英汉翻译者想要交出更高质量的英美文学英汉翻译作品,就需要全面地了解和掌握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了解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不同。这样,英汉翻译者在进行文学作品翻译的时候,才能将该作品与该国家的文化背景相联系,使原著中的内容与该民族的文化因素相融合。这样翻译出来的英美文学作品内容才能够更高度地还原作者所要表达的文学思想。

  (二)英汉翻译者在进行英美文学作品翻译时,需要运用的一些翻译策略

  1.归化策略这种策略就是在英汉翻译者进行英美文学作品翻译时,翻译内容的表达方式需要向目标语国家的文化表达方式靠拢,要运用目标语国家的语言表达习惯来表达英美文学作品的原文内容。这样让目标语国家的读者不仅能够理解其翻译内容,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不同文化之间的魅力所在。归化策略讲究的是与读者的阅读习惯与阅读品位相融合。例如,英文的语句“springuplikemushrooms”,如果用英文的表达习惯翻译成中文则为“雨后蘑菇”,如果根据中国人民的语言表达习惯则可以翻译成“雨后春笋”。通过以上案例就可以明白,归化策略的英汉翻译方式讲究的是翻译方式与读者的国家文化相符合。2.异化策略异化策略翻译要求英汉翻译者在尊重英美文学作品原文内容的基础上对其原文内容进行延伸和补充,以达到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英美文学作品内容的目的。翻译者采用异化策略,可以使读者在阅读英汉翻译文学作品时忽略文化地域的差异,同时又能够还原原著中作者所需要表达的文学内容。英汉翻译者可以对英美文学作品中具有强烈语法的语句使用异化策略进行翻译,这不仅能够很好地传达原作者文学作品的意思,也能够做好中西方差异文化的渗透与融合。

  (三)在中西方文化差异视角下,进行英美文学作品英汉翻译所使用的翻译方法

  1.直译法进行英美文学作品翻译的过程中,英汉翻译者使用直译法的前提是在原文作品中没有出现原文语法误解的时候,翻译者需要遵循规定的语言规范以及其他相关要求进行文学作品的翻译。使用直译法进行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首先需要保障文学作品内容的准确性与完整性,同时翻译者还需要保留原文的特征以及文化价值等。例如,英文“tobeonthinice”,根据英文语句的表达顺序,翻译成中文为“如履薄冰”,为此翻译者可以直接使用直译法翻译此句话。但是,在实际的英文作品翻译过程中,翻译者会在原文中遇到一些典故,例如pandoraisbox,翻译成中文为“潘多拉之盒”。面对英美文学作品中的著名典故,这就需要翻译者在尊重原文内容特点与表达方式的背景下,使用直译法来保证原文内容的准确性。2.音译法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在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内容的翻译时,翻译的内容无法保留原文中内容的特点与形象,这就需要翻译者将原文内容的寓意翻译出来。例如,英文为“pulledtheirsocksup”,如果使用直译法,就会扭曲原文中这句话的意思,使用音译法翻译为“鼓足劲,鼓足勇气”。3.直译加注法直译加注法是英汉翻译作者在翻译英美文学作品时经常会使用到的方法,此种方法是翻译者在保证文学作品翻译内容不变的基础上增加注释的方法,这种方法有利于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4.音译加注法英汉翻译者为了更好地传达国家之间的文化内涵,使用音译加注法。例如英文“johncanbereliedonheeatsnofishandplaythegame”,这句英文的中文翻译为“约翰为人踏实可靠,他忠诚并且有规矩”,在后面加注“eatnofishandplaysthegame”。后面加注的内容为伊丽莎白时期的优秀传统文化。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英美文学作品英汉翻译工作时,翻译者需要注重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研究和了解,在尊重原文内容和原文背景的前提下,使用正确的翻译方法将原文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更好地传达给目标读者,让目标读者能够更加准确地掌握英美文学作品内容的同时,也能够学习与感受到中西方文化各自的魅力。为此,英美文学作品的英汉翻译工作不仅是翻译者翻译技巧的使用,同时也是国家与国家之间文化的交流与信息的传递。

  参考文献

  高吕斌2018《关于英美文学作品英汉翻译与中西文化差异关联的研究》,《智库时代》第44期。

  薛绯绯2019《中西文化差异影响下的多元化英美文学作品英汉翻译分析》,《海外英语》第8期。

  刘荣2019《中西文化语言差异下的英美文学作品翻译与赏析》,《戏剧之家》第10期。

  王江安2020《中西文化差异下大学英语教学中英美文学作品翻译》,《福建茶叶》第3期。

  《中西文化差异与文学作品探讨》来源:《汉字文化》,作者:李芳未

点此咨询学术顾问 快人一步得到答案

SCI期刊问答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