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网
当前位置:首页>>交通运输经济>新能源汽车在交通运输行业的应用>正文

新能源汽车在交通运输行业的应用

来源:杂志发表网时间:2020-12-16 所属栏目:交通运输经济

  

  与普通汽车相比,新能源汽车所使用的燃料属于非常规的新型燃料,虽然有一部分新能源汽车还是会使用到常规的燃料,但其动力装置则是新型的。这类汽车在动力控制、环保型等方面有着一定的优势。尽管在未来汽车制造业的发展中,新能源汽车将是必然趋势,但在目前的推广应用环节中,却并不是太乐观,受到了诸多技术性、客观性因素的阻碍,使得新能源汽车的普及程度较低,远远达不到预期的目标。

新能源汽车在交通运输行业的应用

  1新能源汽车应用概述

  与普通汽车相比,新能源汽车有着一定的技术优势,但由于起步较晚,会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如制备技术因素等,就会不利于新能源汽车的使用。首先,纯电动的新能源汽车,其运行是依靠蓄电池系统来维持的,通过消耗电能驱动电动机,以目前的实际情况可知,这种制备技术比较简单,已基本发展成熟。不过,存在的缺陷也比较明显,就是蓄电池方面的问题,除了电池价格过高以外,电池的质量与性能也是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如蓄电池储存的能源多少,决定了汽车行驶的里程[1]。其次,混合动力汽车的优点比较多,在使用中对环境污染也比较小,油耗少。假如在城市交通环境中使用混合动力汽车,就可以只使用电池,关闭内燃机,并且可以避免纯电动汽车存在的取暖、除霜等问题。不过,这种汽车的系统构造要复杂一点,生产制备难度较高,并且在长途运输活动中,它所具有的优势将会被弱化。最后,比较常见的一种新能源汽车,即燃料电池汽车,这种汽车是通过催化剂影响空气中的氢气与氧气,使燃料电池产生电化学反应,从而让汽车能够正常行驶。燃料电池汽车的优势在于能实现零排放的使用需求,并且可以有效控制机油泄漏问题,使用中产生的噪声较少。但燃料电池的价格比较贵,使用成本较高。

  2关于新能源汽车推广的相关问题

  2.1落实新能源汽车推广工作的必要性

  新能源汽车与普通汽车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有效控制汽车尾气的排放,改善人们生活的空气环境,并缓解能源使用压力。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汽车已成为一件大多数人都买得起的物品,汽车数量的增加,使得尾气排放的影响越来越大,对空气会产生比较严重的污染。加之,汽车的使用会消耗石油,而石油作为不可再生资源,这样会进一步加大石油供应的压力。新能源汽车的使用就可以改善环境污染问题与减轻石油供应的压力,对我国资源结构的调整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也是汽车行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2.2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首先,汽车技术水平偏低,新能源汽车在使用中出现的许多问题目前仍然没有得到有效地解决,如安全问题、经济成本问题、能源应用问题等。其次,新能源汽车的配套设施建设还不是很理想,包括城市内部的充电基础设施与高速服务区的快充设施等。

  3重点措施

  3.1完善充电基础设施

  ①编制充电设施规划。在此过程中,应根据新能源汽车的实际需求,科学编制充电设施规划,其中主要针对公交车、出租车以及其他城市配送车辆的充电需求。并且,应该将其纳入城乡规划之中。为了可以提高充电设施的利用率、减少建设充电设施的成本,同一城市的不同出租汽车企业、不同公交企业以及其他配送企业应在政府的组织协调下,一起统筹建设。②加快城际快充网络建设。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中,大多数汽车都是以城市内的代步为主,很少有人会在路程较远的行驶中选择新能源汽车,其中最关键的一个原因就是路途中缺少充电设施,车主就会担心在半路上没电,汽车无法继续行驶的情况发生。对此,就应加快高速公路服务区快充设施的建设,当然在建设之前要先对充电设施配建标准进行明确。③统一充电设施接口标准。如果不同品牌的新能源汽车在充电标准上无法统一,就会不利于城市内充电设施与城际快充网络的建设,进而影响到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所以,国家应加快修订出台相关的标准,并对现有的充电基础设施予以改造,以此实现各厂商充电设备的兼容互联[2]。

  3.2严格车辆技术选型

  第一,应明确新能源车辆标准。根据城市物流配送、公交以及出租等行业的特性,进行各个行业标准的制定,其中主要包括新能源汽车在行业的使用范围、服务保障要求、技术要求以及车辆配置要求等,这对于实现高效化、标准化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具有重要意义。第二,做好对新能源汽车使用效果的评估。由于新能源汽车属于一个新兴的产物,在为了保证其使用效果,必须做好其使用效果的动态评估工作。在此过程中,应先建立健全相应的动态评估指标体系,用于评估新能源汽车在不同运营条件下、不同环境以及不同领域的使用效果,这样才能为选择最佳解决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第三,鼓励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可以生产符合行业特性的新能源汽车。不同行业对于新能源汽车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就以公共交通行业来说,所需的新能源汽车不仅要有较强的安全性,还要有更大的承载量;对出租行业来说,主要是对小型新能源汽车的需求。对此,新能源汽车企业可以与运输企业进行合作,公共研究与开发适合各个行业特性的新能源汽车专用车型。

  3.3创新商业运作模式

  ①鼓励以租代售、融资租赁模式,这样可以降低一次性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成本。目前,对于大多数运输企业来说,如果非要置换新能源汽车,一次性所要花费的成本就比较高,当下并没有充足的资金支持。对此,可以鼓励企业与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进行合作,创新以租代售、融资租赁的模式,这对于推广新能源汽车的应用有着积极的作用。不过,要想保证这一模式的顺利运行,还需要对相关法规政策进行完善[3]。②利用PPP模式加快充电设施建设。众所周知,充电设施建设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但在这一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所要的一次性投资成本较大,且投资回报周期较长,短期内并没有多大的收益。面对这种情况,地方政府可以探索利用PPP模式加快充电设施的建设,这可以实现投资企业、运输企业以及地方政府的多方共赢。③鼓励车电分离模式。在新能源汽车的制造中,电池是比较重要的一个零部件,也是这类汽车成本最高的部件之一,加上当前电池技术还不是太成熟,使得运输企业与部分想要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会因为电池的寿命、安全性与续航里程而产生顾虑。对此,可以鼓励运输企业与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进行合作,创新车电分离模式,即车辆制造企业负责电池的全生命管理,运输企业则通过租用电池的模式,降低使用新能源汽车所带来的运营风险。

  3.4落实扶持政策

  ①实施差异化管理。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应对新能源汽车制定差异化的管理办法,为其制定与普通汽车有一定区别的交通管理政策,这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具有较大促进作用。②运营优惠政策。对于城市公共交通企业,如出租汽车运营企业、公交公司等优先授予新能源汽车,并要予以这些交通运输企业一定的运营优惠政策,提高新能源推广应用程度。③实行收费优惠政策。对新能源汽车,应该予以通行费方面的优惠,如减收或免收通行费。并且,可以与物价部门进行联合,制定关于新能源汽车停车费优惠的政策。④电价优惠政策。新能源汽车的使用中,主要是通过消耗电能来获取动力,如果电价过高的话,运输企业使用新能源汽车的运营成本就会比较高,不利于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与应用。因此,应针对相关的运输企业可以实行电价优化政策,建议对这些运输企业的车辆实行平电价执行的优惠政策[4]。

  3.5加快技术研发

  第一,加强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研发。在交通运输行业中的推广应用,其关键因素在于关键技术的研发,如充电时间是否可以缩短、电池续航里程能否进一步增加以及车辆的性能还有没有优化的空间,这些都会影响到新能源汽车的大规模推广及应用。对此,科技部门与工信部门需要不断加大整车关键技术的研究,为其推广应用打下坚实基础。第二,开展新能源营运车辆使用培训。组织城市公交企业、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以及出租汽车企业等,开展新能源汽车使用培训工作,提高从业人员对新能源汽车的使用能力。

  3.6加强安全和应急管理

  ①提高新能源汽车应急处理能力。相较于普通汽车来说,新能源汽车才刚刚起步,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故障,对使用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弱。在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车的数量将会不断增加,而这就会增加新能源汽车发生故障与安全事故的可能性,如果缺少相应的应急处理能力,很有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对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及应用产生不利影响。②构建新能源汽车监控平台。为了可以为新能源汽车的安全运行提供保障,应将对新能源汽车运营的安全监控进行不断加强,具体来说就是安装实时监控装置,这样可以更加全面、实时了解车辆的运行情况、电池情况。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不管是私家车还是公共交通汽车,在使用的过程中都会给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并会加重能源使用压力。因此,人们在创新理念与先进技术的支撑下,制造出了新能源型汽车,这对缓解能源危机与改善生态环境有着积极作用。不过,根据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现状可知,还存在比较多的阻碍,为了可以促进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策略研究,进而达到预期的推广应用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兴冬.新能源汽车在交通运输行业推广应用研究[J].汽车世界,2019(013):216-217.

  [2]李雪男,郭凯明,王聘玺,等.基于新能源汽车在交通运输行业推广应用策略研究[J].汽车实用技术,2020(009):14-16.

  [3]高润泽,李枭,庞知非.交通运输行业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现状研究[J].交通节能与环保,2020,016(001):1-4.

  [4]龚露阳.新能源汽车在交通运输行业推广应用策略研究[J].综合运输,2017,039(002):35-42.

  《新能源汽车在交通运输行业的应用》来源:《内燃机与配件》,作者:王明昇

点此咨询学术顾问 快人一步得到答案

SCI期刊问答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