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群体对于影视文化需求的提升,国内影视市场涌现出越来越多的高质量作品。但大多数影视剧对于女性角色的塑造都较为单一,且女性角色大多依赖于男性角色,无法独立存在。本文通过将国产影视作品中的女性角色与国外高品质影视作品中的女性人物设定进行对比,探究中国高质量影视作品中女性角色缺位现象的成因及其发展趋势。
关键词:影视作品;刻板印象;女性角色塑造;传统文化;作品对比
一、引言
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现代社会对影视文化的需求不断提高,中国国内影视市场涌现出的高质量作品越来越多。为迎合市场与大众对于理想化角色的追求,加之仍有男尊女卑的思想糟粕影响,无论是获得价值认可的电影作品,还是近年来受追捧的热门IP(知识产权)电视剧,对于女性角色的塑造都大多趋于一致,或作为陪衬反映塑造男主形象,或以固定标签和类型出现,限制了女性角色多元化塑造的发展,影视制作公司应当积极寻找方式方法谋求转变和提升,给市场受众提供正确的价值引导,推动影视作品创新发展。
二、原因
(一)大众对于“理想化形象”的追求影视剧中角色设定多与市场取向有关。导演和编剧想通过影视作品中女性角色的设计与塑造,来协调作品的整体氛围,达到大众对于理想化角色的要求,使观众从中获得满足感。“理想化”是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一个概念,他认为“理想化”是指把失去的东西想象为完美的,从而留下一种完美的印象,可以用于弥补一些心理上的缺失,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使用与满足理论是一个侧重于受众自主性的理论,认为受众不是毫无抵抗力地接受,受众接触传媒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首先,观众在欣赏一部影视作品时,对角色会有各种各样的期望,会在自己的思想中对该角色进行一个预演,“假如是我,我会怎样做”。这就是一种“理想化”的过程:观众作为社会中的不同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必定会出现自我与社会的矛盾,产生许多不如意,他们往往会将自己代入影视中的某个角色(尤其是与自己社会地位、性别等相似的角色),与该角色产生一种“共情”。人们都愿意在影视作品中看到另一个自己或幻想自己生活中也能出现剧中情节。随着同类型影视作品泛滥,大众理想化角色也呈现出固化一致的形象。在对女性角色的塑造上,剧中或描绘其成长心路历程,或讲述其爱情故事,在人物性格方面并不突出。这样的理想化角色虽然可以吸引到观众,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现实,并不符合现实女性的真实特质。同样的理想化角色的不断堆砌,导致了女性角色固化,不利于影视作品的创新性发展。
(二)传统文化对于影视作品角色塑造的束缚“女性被尊重的程度,以及女性获得解放的程度,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之一。同样,塑造出什么样的女性形象,以及什么样的女性形象能够被社会所接纳,也是一个社会的电影文化发展水平及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之一。”[1]纵观我国五千年历史,受长期封建社会男权主义的影响,男尊女卑的腐朽思想根深蒂固。虽然如今提倡男女平等,女性独立意识有所提高,但这种文化糟粕仍给影视剧带来难以扭转的影响。如反映社会现实类型的电影中,多以女性角色去协调配合男性,从而达到整体的平衡;又如大热的古装言情剧,总是围绕男主以获得其爱情为线索。目前的社会结构中,男性依然是职场、官场的主体,即使在家庭、爱情中也处于主动地位。表现在影视中,男性角色的塑造空间非常大。相比而言,女性普遍延续传统,可选择的职业较少且较难成为有决定性影响的人物,仅仅是扮演一些带有较深刻板印象且难以改变的角色,进而导致女性“理想化”的对象变得十分相似。一方面,她们希望看到一些平淡、安于现状,顺风顺水的角色,不愿意接受太多富有冒险精神的改变;另一方面,一部分女性愿意学习独立自强的女性形象,但在当前的社会风俗中,为数不多可以实现这一目标的角色便只有“女强人”“富家女”,遗憾的是,这一类角色的固化现象也特别严重。不难看出,影视作品在不断推进女性角色多元化的过程中,又不断对整体女性特点进行归类并贴上标签。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意识的缺乏,给女性角色的多元化塑造增加了难度。由此可见,中国影视作品中女性角色的缺位状况是由影视作品创作者和观众的一些主客观因素共同造成的。其中,由大众审美与心理需求决定的市场因素是主要因素,而创作者的主观因素、传统文化的因素是次要因素。
(三)研究意义通过研究解决影视作品中女性角色缺位问题,可以引起行业反思,避免同类型影视作品的不断泛滥,及时推陈出新,鼓舞影视作品创新者,努力在人物塑造及表现形式上推动女性角色形象的多元化,不断增强影视行业的创造力与积极性。影视从业者要以高质量的影视故事宣传构建现代社会群众的社会生活以及民族文化,将更真实丰富的人物角色传递给观众,提升使观众认可度,展现符合新时代女性形象的影视作品,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广泛吸引外国观众。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应广泛学习国内优秀转型典例以及国外优秀文化作品,最终以影视文化作品为载体,将中国优秀文化及价值观传播出去,使我国文化市场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三、国内外影视作品创作对比
(一)欧美从斩获8项奥斯卡奖项的影视化产物《乱世佳人》[2]到如今已成为卖座科幻巨制的商业电影《惊奇队长》,近百年来欧美电影对女性角色在不断探索、创新、丰满,在影视作品中与男性角色平分秋色。例如,斩获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剧本奖的《三块广告牌》中,米尔德里德•海耶斯不仅是独一无二的主角,还聚集了该部电影所有的矛盾推进点,使得电影精彩纷呈;在漫威系列电影《复仇者联盟》诸多男性角色强强联合的情况下,黑寡妇仍能跃入大众视线,并拥有独立电影。在电视剧领域,欧美国家更注重其创作的写实,尤以英国为代表,《唐顿庄园》及《名姝》等反映特定时代背景的剧集中,女性角色各有特点、各司其职;美国风靡一时的情景喜剧《破产姐妹》同样是依靠两个性格迥异的女性角色构建的。这些女性角色无一例外被赋予了特质及其所处环境的主流价值观,也可以概括成不同人、不同社会群体或阶层对待所谓的“女性主义”的态度,使得她们的形象在众多影视作品脱颖而出,更能引起他人的共鸣和思考。
(二)日韩日韩大多数高质量影视作品都呈现出男性角色挑大梁,女性角色辅助的趋势,但女性角色也有其存在价值,只是表达更为委婉,体现了日韩社会中女性生活的“隐痛”。诸如日本电影《小偷家族》中刀子嘴豆腐心的“母亲”柴田信代、靠骗取保险金养活“一家人”的奶奶柴田初枝,韩国电影《寄生虫》中的底层小人物忠淑和前任管家雯光。
(三)中国《流浪地球》《疯狂的外星人》《飞驰人生》在2019年春节档几乎同时上映,三强争霸,在同时段分走了70%的票房。非常巧合的是,三部影片都没有女主角。然而电视剧方面则呈现出完全相反的态势,《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霸屏,女性角色频上热搜,《皓镧传》等女性占据重要地位的剧集同样表现亮眼。其实,在国产电影和电视剧之间,这种女性角色的设计差异存在已久。国产电影一般以“男扛票房女增色”的形式存在,女性角色严重缺位。同时,随着武侠衰弱、IP老化,被成功塑造的女性角色越来越少。在电影票房排行总榜上,除美人鱼和女富豪的形象较为立体、戏份较重外,其余女性形象都不甚清晰,如《战狼2》中的援非医生、《流浪地球》中的女高中生、《红海行动》中的战地记者、《我不是药神》中的单身母亲、《西虹市首富》中的记账会计。根本原因就在于影片对女性角色的忽略和固化,设计立意单一。一方面在于增加爱情线,丰富人物的情感表达,如《战狼2》中铁血硬汉爱上了善良勇敢的医生,为男性角色增添了几分柔情;《西虹市首富》中一夜暴富的王多鱼爱上了善良单纯的会计,守住了内心的底线。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平衡男性氛围,将影片群像拓展得更为多元化。可以通过“性感台灯测试”来检验,如果把作品中的女性角色换成一个性感台灯,整个故事的情节却不受影响,那作品就是有问题的。显然,排行榜上的多数国产作品中,女性角色都是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然而,在电视剧创作中,女性角色虽然能够扛起半边天却呈现出角色趋同的泛滥趋势。客观上说,女性角色在电视剧中的确占据了明显的优势地位,在电视剧累计播放量排行榜上,位列前几的作品大多都是以女性主视角创作。而目前电视剧最受资本和市场欢迎的女性角色形象,分别是开挂型励志女主与偶像型蠢萌女主,呈现出两种极端。近一年以来,都市青春女性群像作品诸如《三十而已》《二十不惑》等也进入大众视线,带起了新一波的关注和热度,但仍旧呈现出新瓶装旧酒的态势,面临人设争议、情节一致等问题,数量的“瑜”无法掩盖质量的“瑕”。综上,无论是电影的忽略态度还是剧集的追捧成风,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女性角色形象的固化,一时热度难成经典。而我国的文化背景也使得影视剧无法在短时间内做到多元的突破。
四、结语
中国影视剧受众对于女性角色缺位这一现象已有感知,较之井喷式发展的中国电影,中国电视剧女性角色缺位这一现象更为严重,且更被受众看重。大众审美、观众需求推动了中国影视市场的发展,观众更欣赏贴合社会生活,能从现实中找到人物原型的影视作品,这是拟态环境模拟的体现,能将自我代入并对某些人物角色产生厌恶或喜爱,体现了“理想化形象”和使用与满足理论。创作者为受众服务、为市场工作,其创作无法做到完全主观。影视作品中女性角色的地位是现实社会中女性地位的体现,我们要正视女性的情感需求以及心智的成长历程,才能在影视作品中重视并强调女性意识的表达。综上所述,随着现实中女性社会地位的改变,女权思想的不断完善和成熟,影视作品中的女性角色形象正呈现出不断丰满的趋势,打破了此前女性角色缺位的恶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孙慰川,王欣.驱散菲勒斯中心主义的阴霾——论当代台湾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嬗变[J].江苏社会科学,2012(5):192-195
[2]薄莎.欧美影视作品对女性主义的诠释[J].电影文学,2018(23):41-43.
《对中国高质量影视作品中女性角色缺位的探究》来源:《新闻研究导刊》,作者:林予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