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养方式是指在家庭生活中所发生的,父母在抚养、教育子女的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目的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行为倾向,具有相对稳定性。家庭作为子女自我成长、性格塑造的第一场所,是他们性格形成、心理发展的开始。有多数研究表示,家庭教养方式与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有着密切联系,积极的教养方式对心理健康有保护作用,消极的教养方式则不利于子女的心理健康发展。
一、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
(一)早期相关研究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早在19世纪就意识到家庭教养方式对于子女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美国心理学家Symons(1939)将家庭教养方式用接受—拒绝和支配—服从两个维度进行区分,他指出一般表现出情绪稳定性格特征的孩子都是被父母接受的孩子,而那些情绪不稳定的孩子多是不被父母所接受的。Baldw(1955)按照:情感温暖-敌意,依恋-干涉的维度划分家庭教养方式。Schaefer(1959)把家庭教养方式划为:爱—敌意和自主—控制两个维度;著名心理学家Baumrind,提出了要求和反应性两个纬度,并把父母教养方式分为威信型、专制型和纵容型三种类型,之后Maccoby和Martin根据其分类,将父母教养方式进一步划分为:权威型(民主型)、专制型、溺爱型和忽视型四种[1]。
(二)家庭教养方式的分类及具体表现
关于教养方式,有大量学者划分了其类型。岳冬梅等认为应该把家庭教养方式按照施教者划分为父亲、母亲两种类型,包括母亲教养方式的五个维度,即情感温暖理解、过度保护、偏爱被试、过分干涉、严厉惩罚;父亲教养方式的六个维度,即在母亲纬度的基础上增加了拒绝否认。淘沙将父母教养方式分成七种:忽视型、专制型、惩罚型、溺爱型、民主型、成就要求和教育不一致型;林磊则是分为五种:极端型、严厉型、溺爱型、成就压力型和积极型[2]。但多数研究者还是最为接受以Baumrind为依据的划分,即权威型(民主型)、专制型、溺爱型和忽视型四种。分别具体表现为:权威型(民主型)父母,他们对于子女的意见会认真倾听,子女出现求助或问题时能给到及时且积极的反馈。父母能给子女足够的理解与尊重,也给他们一定的自主选择权,让子女感受到足够的关爱。这种教养模式下的家庭氛围很好,家庭关系也比较融洽,父母对子女既温暖又严格,既鼓励又约束。在这种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多数拥有自己的想法,且活泼、有礼貌、充满自信、意志坚强并善于交往。专制型父母在教育中往往只关注子女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其本身生活能力、心理素质方面的提高。父母常采用命令或者责备的方法进行教育,对子女本身的想法不予置之,子女常处于被动当中,缺少自由选择权。由于父母的专断行为,子女处于一个被严格控制的状态下,缺乏温暖的感受,这种不健康的教育方法很容易压制孩子的个性。在这种环境下长大孩子易形成不自信、懦弱的性格,甚至容易焦虑抑郁。溺爱型父母具体表现为对子女的千依百顺。父母对子女关怀备至,甚至任凭子女做出过分的要求,父母也会听从,对于子女的错误行为常不加以批评指正。在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子女,面对困难时多不能有一个良好的心态,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在出现与预期结果不同的事情时,易冲动且不听他人的意见,行为反叛。放任型的父母常忙于自己的事业,缺乏与子女的沟通交流,对子女只是满足他们物质上的需求,忽略了情感上的需要。在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子女,日后的自控力较低,且他们多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如何尊重他人,易形成自私、任性、固执的性格。
二、家庭教养方式对子女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自90年代素质教育的兴起,关于家庭教养方式对子女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也多了起来。李义安等[3]研究指出父母不良的教养方式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良的教养方式会给子女带来较多的不良情绪。刘伯娇等[4]调查出父母在教育子女过程中常给予情感上的关怀及温暖,有助于其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相反则易形成不健康的心理。黄紫薇等[5]证实了在情感温暖教养方式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高,受到过度保护的大学生则心理健康水平较低。董梦研等[6]也同样证实了这一观点,他们通过对昆明市500名小学生的调查得出,民主型教养方式更有利于子女的身心健康发展。
(一)家庭教养方式对子女人格形成的影响
家庭教养方式对人格影响的研究,学界研究对象有小学生、中职生到大学生。答会明等[7]通过对173名大学生检测得出,从小常受到消极教养方式的大学生,如受到惩罚等,在他们进入大学后,往往会表现出缺乏安全感,甚至出现神经症的部分症状;受到父母过分干涉的,会产生出信心不足、敏感多疑、甚至否定自己等的性格。张磊等[8]以初中生为研究对象,发现积极的家庭教养方式有利于中学生形成稳定的人格特征。袁立新等[9]通对教养方式对孩子诚信人格的研究发现,父母对孩子情感温暖有利于孩子诚信人格的形成。
(二)家庭教养方式对子女行为发展的影响
家庭教养方式与子女行为问题有着密切关系。蒋奖[10]在研究中指出,如若父母给予子女更多的温情和爱,子女中出现行为问题的概率较小,反之父母给予更多的惩罚和干涉,子女中出现行为问题的概率较高。邝立平等[11]指出,大学生的自伤行为和家庭教养方式有关,采用冷漠拒绝、过度保护方式的父母,子女自伤行为风险高。米萍等[12]也指出,父母的惩罚严厉、拒绝与否认和大学生总体攻击行为及身体攻击形成正相关关系。
(三)家庭教养方式对子女社会化的影响
研究指出,家庭教养方式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有一定关系。薛敏等[13]调查得出,积极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大学生子女的人际交往能力,消极的教养方式则不利于。这也与倪保臻等[14]调查结果相一致,即父母的严厉、拒绝、否认、惩罚会使大学生子女在人际交往中受到负面影响,如不善与人交往,不能宽容待人,产生自我否定等;而父母的情感温暖、宽容理解,使得子女在上大学后的表现多是社交兴趣广泛,容易与他人相处等。李珍等[15]通过对中职生的调查,得出父母在家庭中更多地使用消极教养方式,会导致中职学生产生社交回避问题。
(四)影响家庭教养方式的因素
影响家庭教养方式的因素有很多。李卓[16]提到,家庭教养方式受到父母的教养观念、父母的文化差异、父母对幼儿的情感态度、幼儿行为及家庭构成模式的影响。林俊延[17]则是从社会背景、家庭背景、幼儿特征三方面分析了各自对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他认为东西方社会文化背景不同,导致西方家庭教养方式偏向民主,东方则更偏专制和溺爱。有学者认同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其文化程度有密切联系,父母的文化程度越高,家庭教养方式越趋向于情感温暖[18]。也有学者认为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家庭经济状况有关,经济状况好的家庭,父母的教养方式父母更倾向于情感温暖,而收入越低的家庭,对于子女的惩罚会越多[19]。
三、树立正确的家庭教养观念
综上所述,从学界的研究来看,民主型的教养方式更有利于子女形成健康的心理。因此,要鼓励父母成为“民主型”父母,树立良好的家庭教养观念。
(一)善于沟通交流
亲子关系出现问题时,多是由于缺乏沟通交流造成的。而在沟通时,父母多是对子女较为强势的约束,在面临一个问题时,很少倾听孩子们的真实想法,而把自己的观念强加于他们之上,这样势必会造成两者关系间的矛盾。其实,在子女面前父母既要树立自己的权威,让子女对其有对长辈的基本尊重,也应该学会在双方关系出现矛盾时,以一种对等的关系与之沟通。要充分采用民主协商的办法,最终做到以“理”服人,而不是以“长”服人。在好的沟通的基础上,子女会更加愿意与父母分享自己的生活和情感,不论是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更利于父母给予他们更好的引导。
(二)学会理解尊重
每个子女都是以一个独立的个体所存在的,他们有自己独立的人格。父母对子女的未来有所期盼是可以的,但不应该规划好他们的人生,让他们按照自己画的条条框框去走属于他们的人生。对于子女自己的意愿,父母可以给出适当的建议,但也理应充分尊重子女意见。父母有引导子女往更好方向发展的责任,但人生道路也不应该惧怕挫折,适当挫折可以培养子女积极应对挫折的态度。因此,父母可以有意识的多鼓励、支持他们,让他们自己去大胆尝试,做子女坚强的后盾。
(三)注重以身作则
父母作为子女人生的第一位导师,他们的行为和指导对子女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就有谈到父母的行为对孩子影响颇深。父母常会觉得,只有在跟子女谈话时或命令他们时才是在教育孩子[20]。实则不然,父母本身的一举一动都在无形的将一些东西传递给子女,父母的诚实守信、爱好广泛、良好的作息、面对问题时的积极心态都是在教育子女。因此,父母应该塑造好自我,以身作则,从生活的点滴中教育子女。
(四)营造和谐氛围
良好的家庭氛围对子女心理健康发展有所帮助。父母如果常常冷战、吵架,夫妻关系出现矛盾,就会忽略了孩子的需求,致使亲子间的关系恶化。近年来,中国的离婚率一直呈上升趋势,父母关系破裂,导致子女的成长环境改变,也会引发子女人格发展不稳定。因此,良好的夫妻关系,和睦的家庭氛围对于子女的心理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家庭教养方式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影响》来源:《内蒙古统计》,作者:郭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