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字面含义解释,“反转”即是反向转移,意为事件发生了与最初情况截然不同乃至完全相反的变化。体现在新闻报道领域,就是新闻内容在传播过程中不断被剥离虚假表相而呈现真实内在的情况。用更加直白的语言进行表述就是虚假新闻得以澄清事实、还原本来面目的过程。之所以强调在新媒体时代进行关于新闻“反转”问题的思考,原因在于传统媒体时代虽然同样存在新闻“反转”的案例,但明显不如新媒体时代爆发式增长的数量和频率惊人。正是由于传播媒介出现了颠覆性改变,技术给予新闻“反转”以前所未有的条件和机会。而其不仅会对专业传媒机构和人员产生强烈影响,同样会左右普通受众的意识与观念,因此格外需要审慎对待、深入思考。
一、新媒体时代新闻“反转”的影响
(一)降低传播公信力就在微信出现后不久,越来越多年轻网友开始在各种社交平台吐槽,内容不外乎自己的父母、祖父母太过轻信网络消息,动辄便在家庭微信群滥发各种不实报道。而当身为子女者好意提醒时,轻则会在群里遭到轮番批判,重则可能惨遭“拉黑”的命运。年轻网友的吐槽在迅速提升同龄人认同感时,相似的疑惑也会即刻漫延。中老年人群如此轻易便被不实网络消息“俘获”,根源何在?传播公信力应当是其中最关键与核心的作用因素。与出生和成长在信息时代的新生代不同,中老年人是深受传统四大媒体影响的老一辈传媒受众。数十年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打交道的结果,就是上了年纪的人早已习惯了无条件接受专业媒体消息。原因无他,专业媒体意味着权威,意味着经过了严格审核与筛选,意味着过滤了不实内容与小道消息。换言之,这便是至高无上的传播公信力。然而进入新媒体时代后,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个都是传播者。非专业人士或许大幅提高了传播的时效性,却也同时助长了虚假新闻的爆发。当草根“记者”在激情燃烧的状态下发布和传播网络消息时,公信力或许是其最后考虑的环节。经过以上对比不难发现,从传统媒体进入新媒体模式,传播公信力其实呈现出逐步下降的状态。这其中,新闻“反转”的力量“功不可没”。当“狼来了”呼喊若干次,任谁也难以对其产生足够敏锐的反应。相同的道理,“反转”次数过多、频率过快,伴随质疑心理与日俱增的还有传播公信力持续下降。
(二)损害当事人合法权益随着近年来每到年终“本年度十大虚假新闻”的梳理,与新闻“反转”并存的网络暴力问题愈发触目惊心。 “人言可畏”逼死过阮玲玉,如今更因为“人肉”技术造成越来越多当事人合法权益遭遇侵害。比如“安医生事件”。当经过剪辑的网络视频将一起小小的游泳池纠纷逐步放大成为网络热点新闻后,涉事方之一的安医生遭遇人肉搜索,其电话、家庭住址等个人隐私信息被恶意披露。而安医生因为承受不住舆论压力自杀后,其家人的声音终于被网友听见,新闻 “反转”由此开启。网友旋即展开第二轮人肉,这次的目标则对准了涉事的另一方…… 技术的迭代本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然而其在缺少理性思维又自以为占据道德制高点的人手中却往往成为侵害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凶器。尤其是在群体无意识推波助澜之下,新闻“反转”之恶劣更加令人脊背生寒。
二、新媒体时代新闻“反转”问题的成因
(一)功利意识经济市场化环境下,开放与竞争早已成为各行各业生存发展的基本趋势。包括传媒业在内,越来越多从业者,无论其是否足够专业,早已成为加剧业界竞争压力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新媒体时代到来后,草根传播者在资讯时效性方面后来居上,短短数年便成为能够与专业机构分庭抗礼的编外群体。无疑,这给传统传媒机构和从业人员形成了无与伦比的竞争压力。重压之下奇招尽出。其中之一便是以速度争流量,以流量求收益。出于生存和发展的现实考量,越来越多专业传媒开始尝试拥抱自媒体,通过转发自媒体平台的新闻内容提升自身时效性。但传统模式下严谨的审核显然会额外消耗传播时间,于是,省略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仅仅凭着耸人听闻的标题或图片、视频便急于转发成为一些媒体的选择。而这便给新闻“反转”埋下了伏笔。
至于草根传播者甚至不屑于掩饰内心的功利欲。求关注、求点赞本就是绝大多数业余“记者”们发布新闻的初衷。即便只是在遥远的外围似是而非地一瞥,许多网友也能凭着出众的想象力制造出一篇“新闻”。
(二)舆论成见白脸的是奸臣,红脸的是忠臣,丑角的鼻梁中间有一块圆圆的白斑。这是国粹京剧为了方便观众辨识角色而采取的脸谱设计。年幼的孩童在观看电影、电视剧时也会习惯性地发问:“他/她是好人还是坏人?”英语语言中涉及“狗”的词汇或短句通常为褒义,汉语则相反。文化与习俗塑造了人的个性,却也在无形中产生了无尽的成见和固有认知。当这些潜意识中的成见与特定新闻内容产生了共鸣,公众不仅极易被点燃情绪,更会在舆论成见驱使下理性尽失、盲从盲动。很多时候,面对新闻内容习惯成自然地贴标签、瞬间产生代入感、简单粗暴地以想象代替思考,这些都是不少网友与传媒受众熟视无睹的新闻消费恶习。舆论成见不仅是引发新闻“反转”不容忽视的内在因素,很大程度上也是受众整体素质低下的客观体现。
三、新媒体时代应对新闻“反转”的策略
(一)织密司法兜底网络,健全监督管控机制作为社会舆论传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媒体不仅是国家要害部门的典型代表,更是受法律保护和监管的重点对象。因此,要在新媒体时代应对新闻“反转”问题,严格依法办事当是最核心与基本的原则。故,织密司法兜底网络,健全监督管控机制至关重要。随着《网络安全法》的颁布,关于网络舆论传播的监管力度持续加大。各地不仅应当严格遵照现有法律法规持续提高针对新闻传播活动的监督管理,更需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具体分析各种新闻“反转”现象的起因、经过、结果,再对照现有法律体系探索进一步优化、细化、精准化的措施与途径。也就是说,中央层面出台的法律法规在许多时候立足于宏观战略视角,往往高瞻远瞩提供更多指导性策略,涵盖范围广,涉及内容多。但在不同区域、地方,新闻传播实践与“反转”问题的出现常常与本地社会生产生活联系紧密,地方特点突出,因此宏观层面的法律法规在具体操作性方面或存在针对性不足等问题。因此,各地应当在遵循基本法的同时因地制宜提出具有个性化的地方性法规或实施细则,以不断提高涉及新闻传播与防止新闻“反转”问题的实践效率。比如,为进一步提升普通人对媒介传播活动的责任意识和法律观念,各地可尝试将自媒体传播活动与本地个人征信水平形成关联关系。即,凡通过自媒体发布虚假新闻、捏造不实信息、随意转发和传播网络谣言等,本地个人征信系统中均会进行记录,且在一定时限内作为公民不良征信的内容提供给有资质、有需要的查询机构或人员。
(二)专业机构主动介入,专业人员及时出手相较于普通网民对于自媒体传播活动的随意性乃至盲目性,专业媒体及从业人员无论是对真假新闻的敏感度还是应对新闻“反转”的及时性均有更为显著的技术和经验优势。因此,专业机构主动介入,专业人员及时出手才是新媒体时代改变新闻“反转”不良状态的重要举措。事实上,在真假新闻鱼龙混杂的新媒体环境中,普通传媒受众对于专业媒体的专业性与权威性较以往更加渴求。而专业媒体应对自媒体竞争压力的突破口不应仅仅在于速度,而是应当用质量打开局面。即,当自媒体爆发一则热点新闻时,专业媒体不仅不能盲目跟风、随意转发,且需本着负责任的态度审慎观察,或是探寻新闻背后的事实真相,或是深入挖掘表相之下的现实根源。只有始终坚持真相第一,冷静客观地为受众提供不会发生反转的事实,专业传媒才能重新回到传播公信力的巅峰,才不会在浮躁浅薄的自媒体包围中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这不仅是基于专业机构与人员的知识、经验、信念与能力重塑专业传媒权威形象的途径,也是打破新闻“反转”恶性循环、洁净传播环境的必由之路。
(三)宣传教育充分前置,提升受众整体素质必须承认,在新媒体为全球打开虚拟世界无限传播空间的同时,普通人在新闻传播方面的素质提升远远落后于技术的快速发展。两三代人的低素质不仅是造成新闻“反转”问题的根源,也是净化传播空间不得不面对的客观现实。而教育是彻底改变这种不良状态的唯一举措。而要从根本上实现超越,就需要宣传教育充分前置,提升受众整体素质。从娃娃抓起,将网络安全和净化传播空间的知识与技能送入学校、工厂、企业、街道、社区、家庭。这不仅是改善新闻“反转”不良状态的手段,也是从根源上优化新媒体传播模式的策略。
四、结束语
新媒体时代出现新闻“反转”问题有其历史必然。一方面,传统媒介向新媒体转换速度相对较快,历时却较短,受众暂未培养起足够理性、客观、科学的辩证分析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相对功利的传播意愿叠加非专业传播活动的能力缺陷为新闻“反转”提供了泛滥的温床,新媒体时代应对新闻“反转”问题,不仅需要从司法和制度层面持续加以规范管理,也不能缺少社会各界持之以恒的宣传教育。尤其是对各专业传播机构和人员而言,重视新闻“反转”问题、更加积极主动地介入应是新时期履行新闻把关人职责的核心与重点。只有共同参与到整治媒介传播的过程中,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环境才能日渐清朗、健康。而越来越多普通人也能通过全方位的学习提高认识,逐渐成长为成熟、理智的新媒体受众与潜在传播者。
参考文献:
[1]姚丽萍.探究网络时代舆论“反转”成因及新闻“反转”解决方法探讨[J].中国记者,2019,(04):114-115.
[2]陈莹莹.新媒体语境下传播伦理失范问题及新闻“反转”的治理[J].传播与版权,2019,(03):94-96.
[3]肖潇.探究网络时代的舆论传播变化与舆论引导困境[J].西部广播电视,2019,(01):68.
作者:雷红中
新媒体时代关于新闻“反转”的思考相关推荐新媒体广播电视新闻媒体融合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