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历史岁月的沉淀,筝乐文化已经广泛分布于中国的广东、福建、河南以及山东等地区,甚至于传播到了日本、朝鲜等国家,学习古筝乐的人并没有因为时代的发展和各种其他乐器的推广而变少,同时众多筝乐艺术家也在为推动筝乐文化的发展和传播而积极努力,这过程中的创新和发展也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创新搭建了一座座坚固的桥梁,筝乐文化也逐渐被人们所重视。
一、筝乐文化的发展现状与成就
筝乐文化根植于中华民族土壤,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鲜明的特点,筝的弹奏声音悠长悦耳,表演形式丰富多彩,演奏技巧精妙绝伦,乐曲创作新颖多样。虽然筝乐文化底蕴深厚,众多筝乐艺术家并未拘泥于传统而一成不变,而是结合西方优秀音乐文化进行大胆创新和改进,为筝乐文化在当代的发展与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目前筝乐文化的发展与传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筝乐目前的发展和传播主要体现在演奏技法、表演形式、乐曲创作这三个方面。筝乐的演奏包括左手演奏法和右手演奏法,其中左手演奏法包括吟按和拨弹,在体现筝乐的细腻委婉的同时还提升了筝乐的艺术魅力;右手演奏法主要包括托、劈、抹、挑、勾、剔、打、摘八个基本的指法以及这些指法组合而成的多音综合技法。此外,筝乐的演奏还引进了琵琶和吉他的一种演奏技法——轮指,这种技法的引进大大提升了筝乐的音乐表现力,从而更好地实现了演出效果。表演形式的发展和传播包括演奏形式的发展和传播以及表演动态的发展和传播:演奏形式主要在音色、节奏处理与协奏两个方面有所发展,筝人通过对音色进行创新形式的组合营造出一种全新的听觉效果,这也对演奏者有较高的要求。同时古筝通常为独奏或者与其他民族乐器进行合奏,但随着西方音乐的引入,古筝也逐渐与大提琴等西方乐器进行合奏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在追求听觉享受的同时也看重视觉上的效果,基于这一点,一些演奏家在对演奏技巧进行创新的同时也大胆对表演动态进行创新——结合形体动作进行演奏,这为推动筝乐的发展与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
乐曲创作的发展和传播包括作品命名形式的发展和传播、作品曲式结构的发展和传播以及作品调式和声的发展和传播。古筝曲的命名按照表达方式的不同分为“标名”和“标意”,这与中国其他民族器乐的命名方式大致相同,到了近现代,筝乐的命名开始借鉴西方音乐的命名方式,形成了更加多样的命名技巧;同时在作品曲式上,筝乐艺术家也不仅仅局限于传统作品的曲式结构,而是在保留传统民族音乐元素的基础上,结合西方现代作曲技巧进行创作,这也实现了古筝音乐风格的多样化;古筝定弦传统上采用的是五声音阶,但筝乐创作家们从不同乐曲的特殊性中获取灵感,创作出不受和弦形态以及调式功能限制的作品,提高了筝曲转调的便利性。同时在传统筝曲中作为陪衬的和声,在新的定弦方式下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大大的提升。总之,古筝在发展进程中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古典到流行的转变和结合,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筝乐文化发展和传播的困境
尽管筝乐文化从古至今经历了多年的发展,经过了多个时代的洗礼保存至今,但筝乐文化在当今时代的发展和传播还面临着诸多困境。造成筝乐文化传播困境的不利因素来自很多方面,其造成的结果也有一定的区别。首先,是来自听众方面的制约因素。筝乐文化发展所跨越的时代并不短,但真正能听懂筝乐的听众群体基数却不大,熟知中国传统经典筝乐曲目的人更是少之又少,这也导致筝乐基本上是作为伴奏乐器出现在各种音乐会上,独奏的机会则是极为少见,筝乐专题音乐会的举办更是罕见。听众对于筝乐缺乏了解使得筝乐得到的关注度大幅下降,筝乐文化的传播也就陷入了负方向发展的境地。再加上融媒体平台对筝乐的传播机制不够完善,大量误导化、低俗化的信息涌入筝乐文化的传播过程,很容易误导听众们对传统筝乐文化的欣赏和理解。其次,是来自古筝学习的制约因素。古筝作为一项比较小众的古典器乐,其学习和创作的难度都比较大。古筝的学习难度体现在演奏的难度较高以及优秀的教授人员稀少。古筝的演奏讲求指法情感以及形体的融合,同时还对乐器硬件本身有一定的要求,这让众多音乐初学者望而却步,他们转而选择一些便于携带同时演奏难度较低的乐器进行学习。除此之外,筝乐教学的教师数量并不多,水平高超的更是凤毛麟角,没有成熟的古筝教育体系,学习者难以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获得完成完整作品的成就感有一定难度,这也为筝乐的普及推广带来了巨大的障碍。在许多中城市中关于古筝的教学项目并不常见,筝乐文化的传播甚至陷入了人们无知可学、无地可学、不愿去学的困境。第三,是来自创作意识的制约因素。筝乐创作需要学习者具备音乐感知能力、音乐想象力、音乐表达能力、素材收集等能力。音乐感知力和想象力对每一个学习音乐的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这决定了一个人能否将感官获取到的信息通过大脑产生与音乐相关的联系,也就是大家通常所说的乐感。音乐表达能力和素材搜集能力则决定了筝乐学习者是否能够将内心对音乐的想象和联想用筝乐表达出来。正是这些复杂的、要求较高的先决条件,增加了筝乐创作和传播的难度。
三、筝乐文化传播的策略研究
筝乐文化的传播只有从多方面进行考究、从根本上克服上述所提到的制约因素,才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播。基于此,本文从保留传统并推陈出新、筝人的培养教育、筝乐文化的“西化”以及当代科技传媒方式四个方面对筝乐文化的发展和传播策略进行研究,希望能为解决如今的困境做出一些贡献。保留筝乐文化的传统无疑是第一要义,因为传统是根基,筝乐文化的所有发展成果都是基于传统长出来的枝叶。对筝乐文化优秀传统艺术的继承完整与否决定了今后该文化发展的空间与潜能,继承优秀的传统筝乐艺术能够促进筝乐表演形式的多元化发展,提升筝者的综合素质,提升民族的自信心以及扩大筝乐的传播途径。此外,保留传统的同时还要推陈出新,积极推进筝乐与其他传统艺术的结合,解决传统筝乐传播途径少、传播渠道单一的问题。谈到推陈出新就不得不提及创作型筝人的培养和教育,同时也反映出一个潜在的解决途径就是创新。创新不仅在音乐教育中,也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筝乐创新可以对古筝事业做出巨大改革和贡献。因此,筝乐教育者不妨立足于现代化教育手段,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筝乐的潜能,使学生们开创思维、形成音乐意识,将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融入筝乐演奏中。同时,筝乐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不能仅限于传授筝乐技巧,只有技巧的演奏是没有灵魂的,主观意识情感引导下的演奏再结合技巧的教学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创作型筝人,也只有这样的教学模式才能为今后筝乐文化的发展和传播奠定人才基础。
随着西洋乐的引入,“西化”的中式音乐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基于此,筝乐不应该墨守成规,而是应该主动把握“西化”的趋势,将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思想适当结合,把握好结合的“度”,让西方音乐为筝乐服务从而带动筝乐的发展。风格多元化不是一个泛泛而谈的目标,它应该被当作一种音乐文化艺术繁荣的重要标志,但在多元化的同时,也要把握好音乐融合中的主次地位,也就是“度”,不能让其他音乐文化越过筝乐文化的“度”。 “西化”只是筝乐演奏与创新的一种辅助形式,筝乐创作者还要把握好时代性和民族性的关系。结合新时代的特征对筝乐文化进行革新,推动筝乐文化的进步与繁荣。在这一点上,我们不妨借助新时代的媒体方式来推动筝乐文化的传播,像唱片、广播、互联网以及各种电子设备等都可以与传统的原生态的乐谱相结合,从而提升筝乐文化在民众中的知名度,并扩大筝乐文化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提高民众的参与性,从纵向、横向上扩展筝乐文化的传播效果。
四、结束语
总之,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进程中,筝乐文化顺应时代的变革、人文的变迁,经受住了多重考验才有了如今繁荣的景象,从传统到现代、古典到流行、国内到世界的转变也验证了众多筝人的努力是成功的,暂时的困境阻挡不了筝乐前进的步伐。在众多筝人的共同推动下,筝乐必将更具活力,在世界音乐艺术舞台上也将占据更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 杨 博 . 浅 谈 古 筝 艺 术 发 展 与 创 新 [J]. 北 方 音乐 ,2018,38,(14):36-37.
[2] 田冰洁 . 对当代古筝艺术西化趋势的思考 [J]. 艺海 ,2016,(07):36-38.
[3] 谢晓滨 . 文史谈古筝 [M]. 上海 :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15,59-101
[4] 范明磊 . 新媒体时代音乐传播的现状与转变 [J]. 传媒 ,2016,01:76-79
《筝乐文化当代传播的困境与策略研究》来源:《戏剧之家》,作者:肖 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