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网
当前位置:首页>>财政金融>实体企业金融化对工资水平的影响及政策建议>正文

实体企业金融化对工资水平的影响及政策建议

来源:杂志发表网时间:2021-03-12 所属栏目:财政金融

  

  摘要:企业金融化表现为企业所持有的金融资产在其总资产中的占比不断提升的过程。企业金融化会改变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而改变企业的收益结构,引起企业的资本劳动要素之间、劳动者内部等分配关系发生改变,最终影响企业的工资水平。文章从企业金融化的现象和成因入手,分析企业金融化对工资水平可能产生的影响及其影响机制,考察金融化对工资水平的负面影响以及积极影响;最后,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以防范负面影响,使金融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实体业务,保护劳动者权益。

实体企业金融化对工资水平的影响及政策建议

  关键词:金融市场;企业金融化;工资水平

  一、引言

  金融市场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金融工具的不断出现,为资金的流动提供了便利。金融市场借助于信息网络的优势,可以将资金充分配置利用,并为资金所有者带来额外收益。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以及金融工具的日益丰富,为企业的资产配置提供了更多选择,有助于企业拓宽收益来源、盘活闲置资金,也为企业分散风险提供了途径。当前,中国经济表现出明显的“金融化”特点,从宏观层面上,表现为金融业增加值占比、金融业从业人员占比的不断提升,金融业增加值占比从2000年的不到5%,上升至2015年的8.17%,随后几年虽略有下降,但仍逼近8%,这一比重已经高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若将以金融投资为目的的房地产交易考虑在内,这一比重将会更大。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可供选择的金融资产种类不断增加,其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这构成了企业进行金融投资的基础。非金融企业的金融活动的活跃程度的提升,使得学者们开始关注“企业金融化”的问题。根据张成思(2016)的定义,企业金融化是针对实体非金融企业的概念,是指在企业利润中,通过金融渠道获得的利润占比不断增加的趋势。由于金融利润是通过持有金融资产而获得,因此,企业金融化更为直观的表现在于实体企业的金融投资活动增加,金融资产在其总资产中的占比不断提升。企业金融化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企业是出于盘活闲置资金、规避风险的目的进行金融投资;有的企业是抓住了中国金融资本回报率高这一点,出于投机的目的,配置大量金融资产;有的企业则是由于难以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信贷支持,将利润进行金融投资,通过金融资产的增值实现资金的补充,应对融资难题。在经济下行的压力下,实体行业经营难度加大,金融资产可以在短期内提高资本的回报率和流动性,受到更多企业的青睐。随着企业金融资产的比重不断增大,企业出现了“金融化”的现象。金融化丰富了企业的收益渠道,对于缓解融资约束也有一定的帮助。然而,金融化会导致经济出现“脱实向虚”的倾向,给长期的发展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同时,随着企业金融化程度的提升,投资收益将会在企业收入中占据越来越高的比例,企业对其主要经营业务的依赖性逐渐减弱,这意味着劳动者的作用将会降低,因而可能会对工资水平产生不利影响,形成对劳动者不利的局面。事实上,已有研究表明企业金融化会对企业的劳动报酬份额产生影响(王博、毛毅,2019)。本文分别从正反两个方面,阐述金融化对工资水平的影响机制,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企业金融化对工资水平的负面影响

  在企业金融化的过程中,企业的行为和结果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从企业的行为看,企业的资源配置方式将偏重于有利于资本运作的模式,运用于金融投资的企业资产增加,而运用于传统的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资产减少;从企业的结果看,企业金融化使得企业传统业务的利润占比减少,非生产经营业务的投资和资本运作所得更受企业追求。企业金融化会通过改变要素谈判能力、企业价值以及利润分配等方面影响工资水平。1.企业金融化削弱了劳动要素的谈判能力企业金融化影响工资水平的一个重要渠道,是改变了生产要素之间的相对谈判能力。目前,中国的劳动要素本就缺乏谈判能力,这在一些研究中有所体现(白重恩、钱震杰,2010),特别是存在融资约束的情形下,劳动者几乎没有谈判能力(罗长远、陈琳,2012)。在金融化的背景下,资本收益占据了更高的比重,而传统主营业务对利润的贡献则会相应地下降,因而资本要素相较于劳动要素占据了更重要的地位,劳动要素处于劣势地位,资方的议价能力提高,而劳方难以进行工资谈判。为了保证有足够的资本进行金融投资,企业通常会选择牺牲劳动要素的利益,通过压低工资的方式保证金融投资的规模。2.企业金融化加剧了企业内部的利润分配不平等按照公平工资模型(fairwagemodel)的理论,企业除了要支付给劳动者保留工资之外,还要在利润中给予劳动者一定的分成以实现对劳动者的激励,而利润分成的比例取决于企业的目标、企业业务类型以及劳动者个体特征等因素。在企业金融化的过程中,实体企业内部也逐步分化为金融部门和非金融部门,根据资本运作的一般特点,企业内部仅有少数人从事金融工作,大多数劳动者仍从事传统生产经营活动,这意味着只有少数人能够获得金融渠道的利润分成,当金融利润占比增加时,利润分成的不平衡加剧,从而会导致多数劳动者的收入增长缓慢甚至下降。3.企业金融化抑制了企业创新活动,降低了企业价值现有的研究普遍证明,以市场套利为目的的金融化与创新无法共存(王红建等,2017;潘海英、王春凤,2020)。对于出于套利目的而进行金融投资的企业而言,其金融活动往往是短期行为,追求的是短期财务收益的最大化,将投资收益作为收入的主要来源,而不注重企业的长期成长。而创新活动通常需要较长的周期,且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在短期内难以获得收益。因此,金融化与创新存在一定的矛盾,金融投资会挤占创新投资,抑制了企业的创新活动,这会导致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缺乏市场竞争力,使得企业的销售价格偏低,降低企业的主营业务利润,减弱了企业的价值,从而难以保证工资水平的持续增长。

  三、企业金融化对工资水平的积极影响

  1.企业金融化有利于企业克服融资约束在企业面临融资约束的时候,企业扩大再生产的资金来自于自身利润的留存。当市场上存在收益较高的金融资产时,企业选择金融化可以降低企业对外部融资的依赖性,放宽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有助于企业生存发展,保持企业的规模,保障就业,从而为工资水平的提升打下物质基础。2.企业金融化有利于企业保持资产的流动性专业的资本运作可以使企业的资产保值增值,发挥金融资产的“蓄水池”功能,平衡企业投资,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以及外部环境,选择最有利的资产配置结构以及投资额,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四、政策建议

  在看到金融化对企业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应当警惕企业的金融化可能会对工资水平所产生的不利影响。由于提供劳动要素是大多数人参与要素市场的最主要方式,劳动收入是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保证劳动收入的合理稳定增长,是优化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手段。因此,需要政府部门和企业采取一定的措施,规范企业的金融行为,保证其合理性,保护劳动者的权益。从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的角度,应当充分认清实体企业的金融化现状,从防范金融风险、优化融资环境、引导企业发展、提高劳动者素质等方面,积极应对企业金融化对工资水平的潜在负面影响,使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首先,金融监管部门要将防范系统性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第一要务,消除金融危机的隐患,避免因金融资产贬值而造成的企业资产严重损失。同时,应加强对企业金融投资行为的监督指导,严格甄别企业的金融投机行为,不断完善信用评级,建立金融资产的跟踪把控机制,提高金融资产质量;第二,要继续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建立多层次市场体系,降低资本市场的垄断程度,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缓解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特别是加强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避免高额的融资成本侵蚀劳动工资,防止劳动者补贴资本的不利局面的形成;第三,政府部门要积极引导企业的转型升级,鼓励企业在自主研发、技术引进等领域的投资,对企业的科技成果进行奖励,并对可能存在的风险给予一定的预警,引导企业将科技水平作为盈利的最主要保障;最后,要完善教育、医疗等方面的保障制度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人力资本投资,为劳动者提供多渠道、多形式的学习和培训方式,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增强劳动者的竞争力。对于企业而言,首先要正确认识金融工具以及金融市场的作用,克服投机心理,加强金融投资的专业性,保障企业资产安全,使企业的金融资产配置与企业的发展阶段相适应,让金融投资成为企业高效利用资产的有力手段。其次,企业应建立长期目标,不过分追求短期的财务目标,充分重视劳动者的作用,要将人才视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建立完善的激励制度,提高劳动者获得的利润分成。更重要的是,企业应将创新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通过创新提升企业价值,进而增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通过产品和服务的不断创新来获得经济收益,促进企业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白重恩,钱震杰.劳动收入份额决定因素:来自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证据[J].世界经济,2010,33(12):3-27.

  [2]罗长远,陈琳.融资约束会导致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吗?——基于世界银行提供的中国企业数据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12(03):29-42.

  [3]王博,毛毅.实体企业金融化对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机制与效应[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9,40(10):88-104.

  [4]王红建,曹瑜强,杨庆,杨筝.实体企业金融化促进还是抑制了企业创新——基于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7,20(01):155-166.

  [5]张成思,郑宁.中国非金融企业的金融投资行为影响机制研究[J].世界经济,2018,41(12):3-24.

  《实体企业金融化对工资水平的影响及政策建议》来源:《企业改革与管理》,作者:于晓冬

点此咨询学术顾问 快人一步得到答案

SCI期刊问答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