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网
当前位置:首页>>园艺>惠山古镇祠堂园林设计特色解读>正文

惠山古镇祠堂园林设计特色解读

来源:杂志发表网时间:2021-03-24 所属栏目:园艺

  

  祠堂是祭祀祖先、先贤、哲人的建筑,遍及全国城乡,其中大部分为民间的宗祠。祠堂同时还是议事、教育、司法、修谱、婚礼的场所。一般分为神祠、宗祠、专祠等三大类,在历史上发展由战末时有祠;汉代祠在墓;唐有家庙,祠名废;元又复祠之名;到明嘉靖后发展快;康乾时鼎盛。一般被供奉进祠堂的人可分为五类:有功于民,为公务而死,安邦定国,防止灾害,保民不受苦的人。这类建筑很重视绿化和园林化,从而形成祠堂园林。有的经过适当的改造,向公众开放,则又兼有公共园林的性质[1] 。在过去时,人们往往是注重修国史、盛世修志,批判祠堂反映的封建文化的负面影响,全盘否定了祠堂文化的积极思想,以至于这一文化载体——祠堂在现代化潮流之中慢慢流失。祠堂文化就其在社会史、文化史研究领域的地位而言,只是一个较小的门类,但就其内涵而言,却具有巨大的涵盖范围以及丰富的历史和现实内容,而祠堂园林的设计作为整个祠堂文化的一部分,也承担着历史文脉的传承使命。对其进行深入的相关研究,有利于推动祠堂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使其朝着科学研究的方向不断深入,对后人研究祠堂建筑文化,园林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惠山古镇祠堂园林设计特色解读

  一、惠山古镇祠堂群概述

  研究对象位于江苏省无锡市北塘区的西部,地处东经120°19′、北纬 31°30′。东临京杭大运河,南以锡山北麓为界,西达惠山东麓惠山寺,北止于通惠西路,纵深约1800m,宽约800m,祠堂核心分布面积0.3平方公里[2] ,核心保护区域则位于惠山寺至宝善桥之间。这里的祠堂群多属于民间自行起建的家祠,地形并不规则,数百年间也无统一规划建造,使得展现出生动灵活、朝向自由的布局特点,现具体表现祠堂群坐落于秦园街、惠山寺(锡惠名胜区)、上河塘、下河塘以及绣嶂街几个区域,如图 1。据资料记载今祠堂遗址共118处,大部分祠堂保存完好。建祠时间跨度:自齐南建元三年(481)“邑人即所居立祠”祀孝子华宝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将近1500年[3] 。坐落于秦园街的祠堂共有4处,惠山寺祠堂共有34处,上河塘、下河塘祠堂共有41处,绣嶂街则共有39处。建筑形式多为江南民居硬山式,其中也不乏规格更高的歇山式建筑,园林则作为祠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尤为常见。上述祠堂中,保存较为完好的50余座,局部改建的约40座,现约有 71%的建筑面积为居民住所;另有据资料查证遗址可靠的祠堂遗址10余处。已列级保护的重要祠堂共10座,它们是:2002年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的华孝子祠、至德祠、尤文简公祠、钱武肃王祠、留耕草堂(杨四褒祠花园)、顾可久祠、王恩绶祠、陆宣公祠、杨藕芳祠;1983年公布为市保的“清祠堂建筑”即淮湘昭忠祠,表1。

  二、惠山古镇祠堂园林发展现状

  惠山古镇以区位分布为基础的祠堂群现今发展状况不一,在实际调研中发现,其中附有祠园的不在少数。位于秦园街祠堂群的张明公祠与单姬祠今正常开放,总体保存较好,祠内均有假山堆叠,植物配置作为点缀。惠山寺祠堂群绝大多数保存完好并正常开放,其中被列入文保单位的祠堂就有四处,分别是钱武肃王祠、尤文简公祠、华孝子祠及淮湘昭忠祠,著名的寄畅园也此内。其中,华孝子祠是惠山祠堂建筑群中历史最悠久、规制齐全、保存完好的古老祠堂典型,是建筑规格与艺术价值最高的祠堂,祠内有亭、桥、池、花木园林之景;淮湘昭忠祠则是惠山祠堂建筑中规模最大者;尤文简公祠现经修复,保存如新;邹忠公祠、李忠定公祠、尊贤祠、顾瑞文公祠、邵文庄公祠、五中丞祠内则均有祠园。上下河塘是两条沿着龙头河和惠山滨的街道,形成了沿河祠堂群的特点。沿上河塘而行,途径宝善桥之前的祠堂状态较佳,其中就有文保留耕草堂(杨四褒祠的祠堂花园),祠堂内花园中有池塘、曲桥、亭台、假山等,是江南仿古园林的风格特色;忠节祠现经营古镇老茶馆,内有廊亭、水池、植物布景。

  下河塘中被列入文保单位的祠堂有三处。王武愍公祠今保存完好,作为无锡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开放,祠内有山石、池沼、花木幽深;民国风格的杨藕芳祠是惠山祠堂群中最独特的建筑;顾可久祠今存四面坊、享堂、后楼、拜山石房及明代湖石竹素园湖石。绣嶂街道两边都分布有许多祠堂,形成了沿街祠堂群的特点。其中陆宣公祠为文保单位,祠内有戏楼、池沼、小桥,保存完好,祠貌依旧,是惠山祠堂群中最为别致者;倪高士祠、赠兵备道杨公祠、范文正公祠、松滋王侯祠、荣贞烈祠内都可见园林。根据调研,文献记载的118处祠堂现状基本准确,除上述祠堂外,其余多数作为民用,如茶馆、特色小吃、手工艺品售卖、服饰以及各种类型的文化交流基地以及文化传播基地等,因此许多祠堂内部格局发生了未知的改变,因而这些祠堂对于本文研究来说价值作用不大。而被列入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的重点祠堂现今仍然保存完好,下文将从这几处祠堂展开分析。

  三、惠山古镇祠堂园林选址与空间布局特色

  (一)“园在祠中”。这类祠堂的园林顾名思义都在祠堂之内,祠内往往以山石、水池、植物等作为点缀,形成小而精的园林景致。以十处重点祠堂为例,正如华孝子祠入口处碑亭两侧就有植物配景,门头墙面上也有爬墙类植物作装饰,建筑内两侧种植乔木品类多样,如图2;尤文简公祠则在万卷楼前的院落以及锡麓书堂后上山蹬道两边有植物配景,如图3;留耕草堂园内造景更为丰富,从祠堂入口依次经过潜庐、留耕草堂、丛桂轩直至后院均有植物配景,如图4;进入顾可久祠,门旁就有一棵明代种植的银杏树,包括后庭院的二层祠楼前有女贞、拜石山房前有榔榆等多种植物,如图5;王武愍公祠除了入口处以及介福堂后山的院落,东院是园林景致的核心,如图6。上述几处祠堂相对建筑布局较大,因而景观组团较为丰富,但杨藕芳祠观赏点则在其独特的建筑风格,祠内的园林景致并不多,仅在祠后方有一处花坛,如图7;钱武肃王祠内天井种植银杏,院落更为简单。植物的配置在堂前堂后、或多或少地穿插于祠内,作为园林的点缀元素,不可或缺。

  华孝子祠内有溯源桥和承泽池,桥后还有八角形石砌鼋池;留耕草堂更有两处规模较大的池塘,上有曲桥辅以通行,东侧还有凉亭,与之极为相似的便是王武愍公祠的东院以及顾可久祠的拜石山房前,池、桥、亭、廊这些造园主要元素都在此中得到体现。值得一提的是,陆宣公祠规模较小,祠内并无植物配景 ,其特点在于享堂后的幽深水院,如图8。

  祠和贞节祠,但现今秦氏双孝祠已迁出寄畅园,移至横街。文保单位中的至德祠和淮湘昭忠祠亦是属于此类园林选址特色,至德祠在今锡惠公园“映山湖”畔,原址为明代园林“愚公谷”的一部分。祠原来规模颇为宏崇,祠园有池桥亭阁、花木之胜,在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之役中有损坏,现仅存泰伯殿,堂前有何轩、莲池、滤泉园林景观环绕,如图9;淮湘昭忠祠通过大同殿有石木碑亭(现移至白云堂左下园中),碑亭旁有假山绿植配置。享堂后有左右两座配殿,堂前有院落,其间植树造景,幽深典雅,如图10。两者之间不同是,前者被轩宇、池泉景致环绕,后者依惠山东麓而建,被山麓环抱。

  (三)空间布局。由于惠山祠堂建筑大多为民居式祠堂,园林布局多在建筑之间作为点缀,呈现出规则的布局形式;而另一小部分祠堂的园林景致较为丰富,有些根据园林的布局走向建祠,为园林式祠堂,这种通常呈现非常自然的布局形式;还有一些祠堂园林则一部分以建筑走向为主,一部分在祠堂的前院或后院,呈现前两者混合的布局形式。规则式布局:华孝子祠在其建筑的中轴线上,承泽池呈现出规则对称的美感,建筑沿主轴线中心对齐,流线笔直通畅。祠内的树木不论种植位置、品类、大小,都保持着对称之美,就连鼋池中的两个石螭首,也讲究南北对应;留耕草堂内山石理水植物布景主要有四个组团部分,第一部分在留耕草堂与入口亭之间,第二部分在留耕草堂与丛桂轩之间,第三部分在西部一处茶室建筑前的区域,第四部分则在东部有一处幽静的小型植物景观。整体布局呈现出南北、东西向相互对应的局面,虽布局、体量不够整齐划一,但从位置上看还是有规律可寻。从造园的手法来看,前后两处水池为祠内的核心景观,沿水池周围置石、造景,连廊、建筑等围绕其形成,又呈现出内向式的布局,使得院内景观有向心、内聚的特点,打破了规则式轴线布局的单调,几处景观布置也有主次之分,层次丰富,在游园时给人一种节奏明确,又富有变化的感受,将江南私家园林的造园艺术特点挥发得淋漓尽致;陆宣公祠现存有建筑二进,门间经过修缮,楼上连带北向小戏台一座,下临狭小而幽深的水池,池上中间架桥通往享堂;钱武肃王祠规模小,中间院落为天井,银杏等古木采用左右对称的种植方式;昭忠祠的主要建筑依次由三层崇台及殿字、庭院等组成,北院为花石景致,整体依山取势,呈现出对称式的布局;杨藕芳祠虽园林景致极少,但建筑也呈现左右对称的布局。

  四、惠山古镇祠堂园林营建特色

  (一)置石。惠山古镇祠堂园林擅长用各种置石手法使其发挥不同的作用。其一是用作伸入水中建筑的支撑,为营造建筑物“近水楼台”的特点,这种手法在留耕草堂和王武愍公祠中的庭园都可以看到;其二是用作园中点缀景观石,这是园林中置石最常见的手法,其中顾可久祠的明代湖石“竹素园湖石”便是典型;其三是用作蹬道两边的路围,既自然又美观;其四是沿水池边摆设形成岸堤,或多或少,用高低、大小不同的石头作围边,则水池产生了自然的边界,园林观赏性更佳,如图11。园内石材的用料主要以黄石、灰白色的湖石为主。

  (二)理水。中国园林离不开水,在园林中水景变化样式繁多,风格各异。历代造园艺术家和匠师们积累了丰富的理水经验,总结出一套科学的理水手法和艺术原则[4] 。惠山的祠园的水面有大有小,这与祠堂建筑规模大小有密切的联系。首先,造园者巧妙地利用空间布局特点发挥理水作用,在规模较大的祠堂内,水池形成建筑与建筑之间的纽带,不仅使空间具有向心内聚的特点,且增加了观赏性,例如留耕草堂的两处水池分别将潜庐与留耕草堂及丛桂轩三者相联系;其次,在规模较小的祠堂内,小面积的水池使空间观景层次丰富,有玲珑通透的意境,例如陆宣公祠,其幽深的水池还增加了空间的神秘色彩;最后,理水上又体现动静的特点。华孝子祠内石螭首吐纳二泉水,叮咚作响,如图12,王武愍公祠内的水池鱼群畅游,为水面增添色彩与活力,如图13。

  (三)建筑。可分为传统园林式祠堂,民居式祠堂,以及杨藕芳祠这种民国建筑风格的祠堂。杨藕芳祠建筑用材为传统清水青砖墙,廊间柱体、窗框、窗台却用西洋风格的线脚装饰,外有青砖筑的爱奥尼式古典西洋柱,内有中式木柱,中西合璧的风格在众多祠堂群中脱颖而出,体现了祀主杨宗瀚兴办洋务、发展民族工商业的思想和人生历程[5] ;而江南仿古园林式祠堂,则由亭、廊、池、桥、花木等古典造园中常见的元素组成,此中典型便是留耕草堂。园中有两处亭,皆为攒尖顶,祠园两边有冗长的迴廊,池上有曲桥;民居式祠堂是惠山祠堂群最常见的建筑类型,通常由祠门、祠堂、享堂、寝堂等配套用房组成,部分还设有戏台。值得一提的是,钱武肃王祠今存五王殿,建筑为单檐歇山顶,斗拱飘逸,祠内的木构梁架上保留有精美绚丽的彩绘,通常只有在规格较高的建筑中才得以所见;另外,在华孝子祠享堂的楠木金柱和梁架上,也能看到古朴的彩粉画。彩绘不仅起到了延长木材寿命的作用,更是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结语

  综上可以看出,惠山古镇的祠堂园林布局大部分比较规则,为避免呆板、单调,造园者充分利用了建筑物与建筑物之间的空间,借助理水、置石、植树、培花的方法,塑造出园林的自然情趣。通常这类型的祠堂园林布局较小,设计上以一处较大的水面为中心在其周围布置建筑、亭廊会增加其内聚和向心的感觉,这在惠山祠堂群中是一种常见的造园手法。此种类型的布局形式虽然有其独特的优点,但也有其局限性,规模不宜太大。因此在昭忠祠这处规模宏畅的祠堂的造园手法上,建筑依山取势,高度得到了延伸,而祠内的院落紧凑,不会使空间流于空旷单调。凸起的山必然要阻隔人的视线,如若沿山地周围内向布置园林建筑等,彼此之间不具有视觉上的呼应关系,因此在以山为中心的情况下,按照人的视觉具有离心、扩散的特点采用自然外向的布局形式,祠建筑背向山而面朝外,不仅可以呈现出其外观和层差错落的外轮廓线,而且重要的是可以充分利用山地特点使人视野开阔,从而创造更加优越的观景条件。还有部分因轴线处理而突出的祠堂园林,利用对称的关系来突出主题或重点,例如华孝子祠,不仅中轴线明显,而且中心部分的池桥景观也是完全对称的平面,这部分景观组团的面积虽然既不显著地大于其他部分,变化也不丰富,但居于全园的构图中心,从而形核心景致。

  惠山古镇祠堂园林的造园手法追求朴素自然,祠园景观古朴严肃中又透露出玲珑典雅,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从与周围山水环境的关系来看,惠山祠堂群充分利用“山形地势”和“泉河水系”两大环境特色,体现了设计上注重园林选址和布局的因地制宜原则,同时更是表达造园者尊重传统,尊重自然,敬畏先贤的理念,具有高度思想价值。悠久的历史底蕴使园林设计上不仅包含了其独有的园林风水格局,更是体现出其追求物质与精神高度融合的文化设计原则。

  参考文献

  [1] 周玉明,黄勤,姜彬.中国古典园林设计 [M] . 北京: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5-5.

  [2] 吴惠良主编,钦治等摄影.惠山古镇祠堂建筑图录 [M] .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1

  [3] 无锡市园林管理局.惠山古镇祠堂群.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推荐材料,2004(9):1-1

  [4] 周玉明,黄勤,姜彬.中国古典园林设计 [M] . 北京: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250-250.

  [5] 吴惠良主编,钦治等摄影.惠山古镇祠堂建筑图录 [M] .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08-109

  [6] 王娟,张明娟,张馨韵等.无锡市本地木本植物指数研究 [J] . 中国园林.2013(4):48-52.

  作者:陈 娅 朱 蓉

  惠山古镇祠堂园林设计特色解读相关推荐山地园林景观的特征及设计分析

点此咨询学术顾问 快人一步得到答案

SCI期刊问答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