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是课堂的设计者和引导者,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和培养者,塑造什么样的人呢 ? 我在初中历史课的教学当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图片、视频等方式进行情境教学,培养学生的情感、情怀及担当。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在上课时要充分地挖掘历史教材中的人文资源,将学生的品格塑造与教育教学紧密结合,这也是我在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努力践行的教学理想。
首先,注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心有大义的品质,注重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传承教育。在八年级上册的学习中,通过教授林则徐、邓世昌、孙中山、张謇等人的爱国事迹,让学生体会近代中国人为挽救国家于危难之中勇于担当的民族气节;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怀;也有张謇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造福社会造福家乡的人文情怀。爱国主义精神薪火相传,在教学中我通过讲述抗击八国联军、讲述中国人民十四年抗战,教育学生维护国家统一,维护国家民族尊严和领土完整,维护国家主权意识,特别是融入海洋主权意识的教育,增强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对民族尊严的关注以及民族使命感。
其次,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放眼世界 [1]、学习外国先进经验,尊重各国历史发展传统的世界意识。教育学生爱国情感不能落入狭隘,言论不能过度偏激。比如法国巴黎圣母院失火的新闻,引起了各方的关注。有学生据此联想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圆明园的劫难,认为巴黎圣母院烧得活该。针对这种现象,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毁灭了无数文化瑰宝,使中华文明差点毁于一旦,但这是法西斯、军国主义的暴行,不是所有的法国人都认同的行为,有正义感的西方人同样谴责这种行为,他们也终将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为后世所不齿,受人唾骂。众所周知,大文豪雨果在得知圆明园被烧,所有瑰宝毁于一旦的时候,就悲痛地写道:“有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国,另一个叫英国。法兰西帝国从这次胜利中获得了一半赃物,我渴望有朝一日法国能够摆脱重负,清洗罪恶,把这些财物归还被劫的中国!” 巴黎圣母院同样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历经 7 个多世纪沧桑变化得以保留至今,它不仅属于法国,更属于欧洲,属于全人类。如果我们幸灾乐祸于巴黎圣母院的被毁,实际上就陷入了狭隘的民族主义,文化是民族的是世界的,是属于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一旦毁灭就难以复制,因为历史是向前走的,它永远不会停留,消失的东西无法重新再造。我想我们应该理解雨果的话。放弃狭隘的民族观念,用全球视野客观、正面、全面地评价历史现象和事件。每件文物都是文化的象征,每座博物馆都是人类文明的宝库。衷心祈愿所有文物都能够远离灾难,代代传承,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也都能够传承到文物,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
再次,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爱岗敬业的时代精神。在讲八年级下册邓稼先等科学家的事迹时,我以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核试验基地马兰基地开创到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为素材,讲述死亡之海,漫漫黄沙,白骨枯木,极目荒蛮的恶劣环境;讲述神秘之师,原子之火,神州惊雷,科学家们积极努力不负时光,殚精竭虑尽心尽责的革命豪迈,马兰基地镌刻了整整一代人的青春,记载着民族的荣耀和尊严。一代代追寻者,青丝化白雪,一辈辈科技人情铸边关恋,青春无悔,生命无怨。他们是共和国国防事业的脊梁。王进喜“铁人精神”,铁人精神是王进喜同志崇高思想、优秀品德的高度概括,是我国石油工人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铁人精神内涵丰富,主要包括:“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宁可少活 20 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精神;“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奋斗精神;“干工作要经得起子孙万代检查”“为革命练一身硬功夫、真本事”的科学求实精神;“甘愿为党和人民当一辈子老黄牛”,埋头苦干的奉献精神等。铁人精神无论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有着不朽的价值和永恒的生命力。孔繁森两次进藏,为藏族当地人民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因公殉职,这么一个可爱的共产党人在死的前一秒还在赶去赴任的途中,一尘不染,两袖清风。我还把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的共同精神品质作了归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奉献为民、勇于创新的精神,学生非常动情。
最后,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发展,与时代同呼吸,热爱科学,立志为国家科技发展作贡献的精神品质。在讲世界近代铁路的发展时,我又联系中国高铁的发展,又讲到张家口高铁通车,学生兴趣盎然,热情高涨,很好地引导学生热爱科学,立志将来也为国、为家乡做贡献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
历史知识是丰富多彩且相互联系的,历史教师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单个的历史事件、人物、历史现象等,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把握历史主流,梳理知识脉络,构建体系。还应该关注历史的古今联系,中外对比,比起单纯的灌输,要能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教师需要结合教材内容,在课堂教学之前进行教学设计,运用趣味性的、感染性的语言,教材中家国情怀素材的优势是显性的 [2],如致力于科学研究为祖国的发展做出卓越的科学家的事迹、为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而辛勤耕耘的文学家和艺术家的事迹、为抵制外国的侵略而抛头颅洒热血的民族英雄的事迹、为推翻反动统治建立新制度而前仆后继斗争的革命家的事迹。而为国家的发展而默默奉献的广大人民群众的事迹、思想家提出的理论,是隐性的家国情怀的素材。根据上述分类,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对显性的家国情怀素材采取直接展示的策略,对隐性的家国情怀素材采取挖掘的策略,对中性的家国情怀素材采取赋予情感的策略。通过对历史教材的挖掘,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家国情怀的素养。
家国情怀是几千年来扎根在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精神支柱,有国才有家,杜甫身在破旧的茅屋,仍在忧心国家“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伟大的毛主席,在我们邻国朝鲜被美国进攻的时候,立刻伸出援助之手,甚至让自己的儿子毛岸英赶赴前线,打仗难免会牺牲流血,主席再伟大也是普通人,他也同千千万万的普通父母一般,希望儿女能承欢膝下,共享天伦,但是,战争就是残酷的,三年抗美援朝,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里,无时无刻不在担忧着自己的孩子,所有的志愿军都是他的孩子,牵挂着他们的安危,但最终无情的战争还是夺走了孩子的性命,但主席痛定思痛在彭德怀将军要将毛岸英尸骨带回时写下了“青山有幸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我们看到了一个伟人一个父亲的担当,在主席心里国家人民永远是第一位的。我们历史教师要充分掌握新的教育理念,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材体系,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兴趣、对国家的认同、对家乡的热爱并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随着时代的进步,历史课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提醒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实践和探索,不断学习和研究,不断挖掘教材的精髓,做有心人。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方能有道行,有道行方显魅力。
唐太宗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史就是一面镜子,但永远不会重复,我们可以总结过去,展望未来。学习历史,可以增强学生的家国意识,“家国天下”意识是中华文明长期延续的观念基础。这一思想的形成,不仅与传统的道德观念有关,也与古代中国的地理环境以及独特的生产方式有关,是历史发展的逻辑使然。今天回顾“家国天下”意识的形成,能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一定的经验参考与借鉴。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M]. 北京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2] 周刘波 . 家国情怀 : 教学意蕴与生成路径 [J]; 历史教学 ( 上半月刊 ),2018(7).
《初中历史课如何强化学生家国情怀》来源:《科学咨询》,作者:徐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