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网
当前位置:首页>>艺术理论>中外美术史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的改革>正文

中外美术史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的改革

来源:杂志发表网时间:2021-04-20 所属栏目:艺术理论

  

  在我国,很多高校开设了与美术相关的专业,如绘画、设计、美术理论等专业。美术类专业学生除了要掌握必要的操作技能,还要重视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培养学生的审美认知能力、使学生了解东西方美术发展脉络、提高学生美术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开设美术史课程。就笔者调研的情况看,有的高校将美术史课程细分为中国美术史和西方美术史,有的高校则将课程整合成中外美术史。不论以何种方式授课,培养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都是高校开设美术史课程的共同目标。

中外美术史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的改革

  一、中外美术史教学存在的不足

  笔者讲授的中外美术史是为设计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理论必修课,3学分,共 48个学时。部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认识不够,也缺乏重视,认为成绩合格即可,不愿花时间认真学习。出现这种情况,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首先,部分学生重技法、轻理论。在当下的高校美术招生考试中,专业课分值所占比重比文化课分值比重大。学生为了顺利考上心仪的大学,往往会增加专业课学习时间。尤其是在高考强化训练过程中,部分学生偏重绘画技巧的训练,轻视文化课与美术理论的学习。加之部分中小学校对美术课程并不重视,忽视了以美育人,导致一些学生将学习的重点放在“技”上,难以对“文”产生重视。学生进入高校后,这种“重技轻文”的现象依然存在。其次,美术史课程涉及的教学内容多,教学量大。教师要利用 48个学时讲完东西方美术史,教学进度较快,难以深入讲解美术史内容;学生也往往浅尝辄止,缺乏深入探究的兴趣。最后,课堂教学方式单一。固有的美术史教学方式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这样的方式使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较低,容易导致学生的听课积极性下降,教学效果也不够理想。上述几点是美术史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这些已经成为当下美术史课程改革不能忽视的问题。

  二、中外美术史课程教学改革的途径

  笔者教授中外美术史课程已有四年时间,一直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打造新型的课堂模式。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小有心得,下面介绍自己的改革措施和取得的初步成效。

  1.翻转课堂,加强师生互动以往的教学以教师为主,教师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最终的教学效果并不好。教师必须打破这种单一的授课模式,让学生以教学主体的身份参与课堂教学,实现课堂由以师为主转为师生共主的模式。具体措施如下。第一环节,教师讲授关键内容,课时量不超过总课时的二分之一。在这一环节,教师介绍这节课的核心内容,列举与核心内容相关的知识点,让学生熟记。第二环节,由学生作为主讲人,将教师在前面提到的关键知识点串联起来,并用自己的语言阐述。如,在介绍唐代人物画《虢国夫人游春图》时,教师会提到“宫廷绘画”“贵族女性”“张萱”“绮罗人物画”“工笔”等关键知识点,让学生牢记这些关键信息,并给予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整理出关于这幅画的一段介绍文字,然后让学生阐述。在这个阶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表述的情况给予其一定的奖励,以这样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关注度和兴趣。教师还可以采用研讨式教学。如学习中国宋代美术,宋瓷是学习的重要内容。瓷器是中国传统工艺品,宋代是中国瓷器艺术发展的繁荣时期。研讨式教学可以让学生深入研究和讨论教学中的某些重难点,让学生从中受到启迪,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2.将“课本美术史”变为“美术馆美术史” 高校美术史课程中的实地考察,可以让学生近距离地接触经典艺术品,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同时能够让学生更形象、直接地了解这段美术史。如,笔者曾经安排学生参观四川博物院,把学生领进张大千艺术馆,在张大千的画作旁为学生讲解张大千的绘画艺术,分析张大千绘画风格的转变,同时提出几个小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欣赏作品。学生把展厅里张大千的画作都仔细看过一遍后,再回答笔者之前提出的问题。虽然学生的答案不尽正确,但这样的学习方式确实较之课堂讲授更为高效,学生也比在课堂上收获更多。除了在博物馆上课的方式,笔者平时也会让学生多参观美术展览,尽量多地融入美术学习的氛围,从而喜爱学习中外美术史课程。

  3.加强引导式教学在美术史课程的讲授中,教师除了介绍美术作品,还应该帮助学生感受美术作品的独特魅力,形成高尚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直觉简单描述美术作品。在讲述的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抛开美术作品本身的含义、创作背景等因素,指明美术作品画面中存在的物象,通过语言等方式表述自己看到的或感受到的事物。而对于一些抽象的美术作品,教师可以让学生指明画面中存在的形状,让学生注意到画作中存在的一些基本因素,这是美术鉴赏中最为基础的部分。这有助于在美术鉴赏环节开展引导式教学,因为没有通过长期训练的学生,在观察美术作品的过程中,往往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看到主要的形象,而容易忽视其他的细节。如,笔者曾经在课堂上为学生分析《奥菲莉亚》,这幅作品是 19世纪拉斐尔前派的代表画家米莱斯的作品。笔者的方法是让学生自己描述画面。在这一过程中,笔者发现有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强,用词丰富;有的学生则不善于表达。虽然有的学生表现得不尽如人意,但他们表达的都是自己对这幅画的看法与理解。接着,笔者让学生评论这幅画的技法(包括形式、色彩、情绪)。在这一阶段,不少学生表现出比较专业的水准,在评论技法时有许多个人的感受。通过这种美术鉴赏引导式的教学,学生能够逐渐深入地观察美术作品,从直观描述逐渐进入美术鉴赏的过程。教师不应因学生的描述存在问题而批评学生,而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需要做的不是解决作品的内涵问题,而是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与鉴赏美术作品的特色。

  4.拓展考试渠道,多维度检验学生考试只是检验学生学习的一种手段,并非最终目的。以往的统一试卷考试的模式虽然能够提高检验的效率,但其效果并不理想。因为,统一的试卷、标准的答案容易让学生死记硬背,而这些依靠短期记忆获得的知识容易随着时间的流逝被学生遗忘。再者,某些学生平时上课不认真,而凭借期末复习强行记忆,依然可以考出不错的成绩,但这样的学习方式显然并不符合开设中外美术史的初衷,甚至有的学生学了一个学期的课程后,依然是不懂如何审美。

  因此,全方位、多维度地考核学生的学习成果,也成为改革这门课程教学的重点。以笔者教授的中外美术史课程为例,课程的总成绩包括课堂表现、平时作业、期末考试三大部分,这三部分成绩占比分别为 30%、30%和 40%。课堂表现包括平时课堂的出勤率、上课回答问题、课堂临时小测验的情况。这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对这门课的投入程度,能够有效杜绝学生上课玩手机、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的发生。平时作业包括课堂分组讲述和课后小练习,这部分对于学生的课后复习、课前预习有促进作用。期末考试的形式也较为多样,根据情况采取闭卷或开卷的形式,以主观题为主,主要考查学生的认识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中外美术史课程作为美术类、设计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重要性不言而喻,许多高校从开设美术类专业起便有了这门课。以往的以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势必会受到一些挑战。正如前文所述,如何培养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是关键。要想从理论的高度不断推动学生的发展,激发学生的美术想象力和创造性,使其最终能动地改造世界,学习美术史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中外美术史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的改革》来源:《美术教育研究》,作者:唐毅

点此咨询学术顾问 快人一步得到答案

SCI期刊问答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