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网
当前位置:首页>>建筑科学>川西北地区夯土建筑建造技艺研究>正文

川西北地区夯土建筑建造技艺研究

来源:杂志发表网时间:2021-05-13 所属栏目:建筑科学

  

  摘要: 以绵阳市铁炉村传统夯土建筑的实地调研测绘为基础,从夯土建筑传统工法的角度展开研究思辨,深入了解当地夯土民居的建构形式和建造流程,探讨传统夯土建筑的材料、构造、节点、工艺等,从而总结出当地民居建造体系的内在逻辑,找出带有地域性特点的传统建造工艺如何同现代建造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实现劳作性与真实性的统一,避免乡土建筑在“符号化”形式语言中的沦陷,以期能够更好的实现川西北地区夯土建筑的保护与传承。

川西北地区夯土建筑建造技艺研究

  关键词: 川西北,夯土民居,建造技艺

  1 概述

  近些年,社会的变迁、经济的发展、文明的快速传播使得乡土建筑“去乡土化”现象日益显著。越来越多的乡土建筑处在流于形式、“穿衣戴帽”的现状,这个现状的背后正是乡土建筑优良的传统建造技艺逐渐流失带来的,而乡土建筑的建构过程正是其传统建造技艺的表达过程。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肯尼斯·弗兰姆普敦( Kenneth Frampton) 在《建构文化研究》中把“建构”称为“诗意的建造”,“建构” 绝不仅仅是一个建造技术的问题,需要建筑师在处理材料、细部时有意识地注入“诗意”[1]。这里的“诗意”即“艺术”,也就是说“建构”展示的是建筑师对技术的运用与组合,不仅使建筑获得合法性,更兼具艺术性。因此,从工法角度对铁炉村夯土建筑展开思辨,深入分析当地夯土民居的建构形式和建造流程,将有助于营造其自身的建构文化,有助于中国建构理论的发展。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魏城镇铁炉村位于四川省绵阳市游仙经济开发区,村域依涂家山、圣泉山、窦平山三山环抱,海拔400 m ~ 700 m,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冬暖夏凉,降水多集中在每年的 6 月 ~ 9 月份,雨量大湿气重。村内现存有清末的夯土建筑群、古墓群和老堂屋,是重要的村史文化资源。本文通过对铁炉村实地调研测绘,图示化还原了铁炉村夯土民居建造原理,采用文献研究并结合田野调查的方法对铁炉村夯土民居的建造技艺和建造流程进行研究。其中,文献研究主要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来了解川西北地区乡土民居的历史沿革,通过文献的查阅和整理有助于实地调研的相关工作。田野调查主要通过民居建筑的测绘、寻访本土匠人并结合问卷调查等方法,然后对测绘信息建模分析,综合各方信息对铁炉村夯土民居建造原理进行分析研究,最终总结归纳出川西北地区夯土民居建造体系。

  3 铁炉村夯土民居建造体系研究

  夯土民居的建造相对复杂,为了更为清晰的阐述铁炉村夯土民居建造体系,本文尝试从夯土民居的建构形式和建造流程进行分析研究。

  3. 1 建构形式 3. 1. 1 建筑平面形式与功能组合铁炉村传统夯土民居主要有“一”字形、“L”字形、 “凹”字形、“回”字形等四种民居样式( 见表 1) 。一般以中间正房堂屋为中轴线,两边或单边分列,若建三间,就以 “一”字形的平面为主; 若建五间,则以“L”字形为主; 若建七间或九间,则以“凹”字形为主,且“凹” 字形民居往往在屋前多修小围墙形成院落; 若房间数达到 16 间或以上,往往建成“回”字形。当地居民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依据生活实际需求,常常会在侧屋后面延长房屋进深,加盖偏房,当地称为接檐子。

  3. 1. 2 建筑立面造型当地的夯土建筑具有丰富的立面造型样式。主要通过墙面与屋面的不同材料和色彩、屋面的坡度与样式、屋脊特点并结合门窗等构件使得立面富有层次感。夯土建筑受材料本身物理性能限制,当地夯土建筑均为一层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 2. 5 m ~ 3. 0 m 左右。台基高度约为 0. 4 m,平均墙面高度约为 3. 0 m,平均屋顶高度约为 2. 8 m,屋顶高度为檐口至屋脊的水平投影距离,屋顶与墙身比例约为 1∶ 1。屋顶的檐口挑出距离 0. 8 m ~ 1. 5 m,样式多为悬山式,屋脊中间多做脊刹,脊两端有起翘,屋面铺灰黑色板瓦。门窗均为木制材料,门窗上的装饰做工、样式、造型讲究,雕刻技艺精湛,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3. 2 建造流程铁炉村夯土民居的建造流程一般包括建造前准备、基础施工、筑墙、盖顶等。 3. 2. 1 建造前准备 1) 选址。铁炉村传统夯土民居和川西北其他乡土民居选址规矩大同小异,在建造之前,一般会请阴阳师进行选址,四川民间有句俗语“前有照,后有靠,青龙白虎层层绕。金水多情来环抱,朝案对景生巧妙。明堂宏敞宜营造,点穴正位天心道。水口收气连环套,南北主轴定大要”[9],大致意思为: 选择左右和后面有山,前面有水的位置,明堂宽大形如龟盖,天心十道穴位均衡,气脉水口关锁周密,南向而立富贵大吉[10]。除此之外,当地居民定宅基地朝向时还会兼顾主人家的生辰八字等信息,运用罗盘查看房子的方位是否与主人家对冲,当地有句俗语: “房子靠湾不靠包,有包必让”。 2) 材料及工具准备。房屋修筑动工之前,屋主会提前准备房屋所用土、木、石、竹等材料。土应选择非种植土,即原状土,塑性指数宜在 10 ~ 30。土料挖出后,摊薄至 300 mm 以下进行晾晒。通过旋耕机等机具进行翻拌,将原土的天然含水量控制在 30% 以下,黏粒总量控制在 50% 以下[11] ; 木材主要用于夯土民居的屋架、檐廊和门窗等构架,多采用完全干燥过的柏木; 石材以当地盛产条石毛石为主,主要用于夯土民居的基础砌筑; 竹主要用于夯土墙体内部骨架,起稳定墙体作用。准备工具包括: 夯筑模具、夯锤、小推车、搅拌机、洒水壶以及木工所需的解木工具、穿剔工具、尺类工具、辅助类工具等等。 3. 2. 2 基础施工夯土民居的建造需要持续半年到一年时间,由于春秋忙于农作,因此施工通常在立秋后,基础施工主要包括场平、打线、开挖基槽、砌筑基础。场平以前多为人工完成,现多采用推土机代替; 打线由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来完成,包括拉线、钉木桩、画线三个步骤; 开挖基槽现多采用挖掘机,开挖宽度一般为 0. 8 m ~ 1. 0 m,深度一般为 0. 4 m ~ 0. 8 m,深度随地基松软程度变化; 砌筑基础多采用石材基础,石材基础的具体做法是开挖基槽后填部分三七灰土并夯实,然后在其上采用当地人工开采的条石或毛石砌筑条石基础或毛石基础,砌至高于地面 0. 3 m 左右,石块中间细缝填充砂土或其他粘土夯筑,既稳固又防水防潮。

  4 川西北地区传统夯土民居建造体系的应用

  实际上房屋的建造原型在建造之前就存在于村民的脑海中,而这个建造原型就是当地的民居建造体系。民居的建造体系并非一成不变的,从技术与环境的关系上看,它们大多产生于当地的自然环境,之后较好的与当地的其他环境互相适应,又互相促进[12]。近年来人们对夯土建筑的居住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在保证人民的居住需求的同时延续夯土建筑的传统风貌,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现在,两者之间存在的矛盾早已显露无疑,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变得迫在眉睫。

  5 展望

  传统夯土建筑具有冬暖夏凉、取材生态、造价低廉等等优势,在现代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传统夯土材料以及传统的建造技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出现了大量砖混建筑代替夯土建筑的趋势,因此研究夯土材料的创新,研究具有地域性特点的传统夯土建造工艺并将其同现代建造技术相结合,实现劳作性与真实性的统一,可以较好的避免乡土建筑在“符号化”形式语言中的沦陷。当传统夯土建筑与现代生活需求之间的矛盾得以解决,当建造技艺得以传承和发展时,夯土建筑必将更新换代,且很好的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 胡子楠,施维琳. 建筑中的建构 建构中的建筑——— 概念与现实的双重镜像[J]. 云南建筑,2007 ( 3) : 7- 10.

  [2] 宋 锟,高松花. 川北传统乡土民居特点及现状研究[J]. 中外建筑,2017( 8) : 53-56.

  [3] 晋兆东. 巴渝传统夯筑建筑空间与环境特色研究[D]. 重庆: 重庆大学,2018.

  《川西北地区夯土建筑建造技艺研究》来源:《山西建筑》,作者:刘庆玉1 梁 爽1* 林 广2

点此咨询学术顾问 快人一步得到答案

SCI期刊问答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