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网
当前位置:首页>>艺术理论>道家文化中的养生意义剖析>正文

道家文化中的养生意义剖析

来源:杂志发表网时间:2021-07-26 所属栏目:艺术理论

  

  道教文化是中华民族本土文化之一,以“道可道,非常道”提出具有本体性和万物根源的形上观念之“道”而得名。《先秦学术概论》中说:“道家之学,实为诸家之纲领。诸家皆专明一节之用,道家则总揽其全[1]。”诸家皆其用,而道家则其体。可见道家思想在先秦诸子之学中的特殊地位。而事实上,正是道家学术构筑了古代中华学术大厦的整体框架。道教是以老子、庄子、列子等道家思想为主要思想体系,历经战国时期六大门派的兴盛,秦朝时期的遇挫,汉朝时期的辉煌与压制,魏晋玄学的复活。此后,老庄成为道家正统,一直延续至今。道家学说也在其生命历程中,总结形成了养护生命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作为一种宗教文化,道教自产生之初就提出了一些养生观点,这些观点也对中国传统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中医着名经典《黄帝内经》所包含的养生之道,也是对老子学说的发挥,它剖析了生命的一些最基本的规律,揭示了生命在自然界中的常态化过程,要求人们敬畏生命之时按照自然规律去生活。

道家文化中的养生意义剖析

  1、 道家养生文化的特性

  道家养生文化有其强烈的特性,首先,要使养生与“道”合一,而“道”是不可铭说的,它是一种规律,一种万物尊崇的观点,更或者是一种形象,它“惟恍惟惚,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也就是说,我们要不断的理解这种特性,探索这种本源而为人类的生命服务。其次,它是一种“德”。人类的历史、社会的发展、生命的成长都要遵守这种“德”,它不能脱离具体事物而存在,也就是老子说的“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所以,生命的养生也要遵守“德”,要维护人的本性,修养德行,保持和谐,达到益人伦、厚风化的基本目的;要抑恶扬善、修善积德、诚信不欺、乐人之吉、正心去欲、齐同慈爱、劝善度人,以达到大同。另外,道家养生文化指出“成而行有所适,夫不可损益”。也就是万物本无所求,鱼在水中,鸟在蓝天,最淳朴的本真和最简单地顺其自然就是奢侈难寻的至养。万物如此繁多,都是在无为中悄无声息的生长出来的,那么,我们就不能在烦恼中刻意破坏自然规律的本质。因此,道家养生文化思想特性可以说是体现了对人生命的终极关怀,对人生命元素的平衡与调适。要把道德修养和无为与身心健康联系起来,应当“自爱、自亲”以“自养”,不但要养身,更要养心、养德,才能够让生命健康长久。

  2 、道家养生文化的主要内容

  2.1 、以“人为本”的养生思想

  先秦之前的养生思想,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修身养性,要求人们平和气息,养心求平衡;另一方面,这种养生没有形成突出的肢体竞技养生教育方式,思想家们对于社会的关注目光,全在于对人的精神的培养和改造,所映射出来的养生思想,其实主要就是养,养心,养神[2]。道家认为人的元气为生命之源,得元气则生,失元气则死,欲保生命之体,就必须养气,养气分为服气和行气。服气就是吸收天地之生气,让四时的天地之气充斥人体,从而人体也适应自然的四时变化。主要行为和做法就是在清晨晴天,端坐闭目,平稳、适度、深呼吸。行气的基本要求是所呼吸之气在体内运行,让自然界的清浊正气替换体内的污浊晦气,从而达到人体气血流畅,清气兴旺,以切实促进人体健康,增强身体免疫力。而且,在道家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服气和行气的养生之方已成为气功修炼的基本要领。另外,道家的养生,还注重于人体的动,道家认为运动是万物的本质,生命也要在运动中体现存在的意义,养生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要注意锻炼。有病无病者都应该经常锻炼身体以达到强筋骨、健精神、增食欲、活气血的目的。为此,道教修炼者创立了武当拳、太极拳、形意拳、太极剑、八段锦等。后来,道家学派的发展以及它们对人本问题的思考,主要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在自然中的地位。把人放在“道”“天”“地”同等的地位,“道”是可以为天下万物之规律,“天”“地”是世间之母体,而人则是其中唯一的生灵。老子把“人”与“道”“天”“地”并举为四大,从而把人从世间万物中凸显出来,构成了道家学说人本思想的坚实理论基础。道教以人为本的养生思想,注重关注生命的意义和价值,重视身心和谐、混沌合一、天人合一的养生思想。

  2.2、 道法自然的养生思想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生命的源泉,人要维持生命活动,必须顺乎自然,适应自然变化规律。道教认为,天道自然无为,人的行事也应效法天道,尊循规律顺应天道。而养生所说的道,指的是自然之道,含有“社会正义”方面的内容,强调的是非“人为”的内涵,强调的是规律性的东西,两种道形式上虽相同,但其含义在本质上并不相同。养生思想,以其丰富朴素辩证思想,形成了以恬淡寡欲、清静无为为修身思想[3]。由于老子创建的道家学派,同样也是以拯救社会现实为基本出发点的,因而,他的养生精神主张也是一种积极作为。这里的“道”是一个无形无相,道不明的混沌体。他以一系列相互依存、相互矛盾的辩证思想,道出了人类在天地间生活中必须认识和遵守的规律和必然,比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等,他认为这些相互矛盾的任何一方都不能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要注重身教而少言教,顺应自然不胡作非为;要听从万物兴起而不加干预,滋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助其成长而不自持其能,大功告成而不邀功自傲。不能游离于“道”的规范之外。这便是老子提出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论题的基本理论依据[4]。要求尊重宇宙、自然、社会的一切规律,发现事物存在的大道枢纽,占据应该占据的关键位置,顺应万物的生长变化,顺应人类自身应该发展成长的生命规律,融合于万物发展生长的大道之中,人的形体、精神、思想、意志等才能说是在无限的大中完善自己的小,在生命天地中顺应以养生达人。

  2.3、“动静互摄”的养生理念

  老子“动静互摄”的运动理念,体现在养生理念中,要求对于“动”的只是“点”,对于“静”的要求则是主体[5]。“静以养生”与“动以养生”是中国古代两种重要的养生理念。道家的“静”是建立在“无为”便是有为的基础上。“清净”的目的在于化解或排除心灵的杂念,“无为”首要摒除私欲,人没有了私欲,就容易做到“无为”,人做到了“无为”,也就实现了“清净”。动以养生的观念作为“静以修身”的辅助产物,也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后来逐渐与“静以养生”形成了养生思想大动脉,这一思想在总体上代表着中国古代养生思想观念发展的基本特征。生命在于运动,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除坚持对生命的呵护和保养外,还要内外兼修,注重锻炼。生命的存在和修炼也是“道”的反映和体现。“道”是一切人和物共同存在性的最终保障,是最高的价值,是终极性的价值根源,是秩序的凝构及动力,是一切万物得以相生、相续、转化、发展的根本性原理。作为宇宙本体的“道”,它孕育着一切有形之物生成的玄机。道教主张形神统一,性命双修。在长期的炼养实践中,道教形成了一套修炼方法,如心斋、坐忘、内关、守一及医疗养生、引导健身、外丹、内丹等养生方法。动静结合本身也是人类生活生命的内容,那么怎样守静,怎样去动,就是道家养生文化给予人们的养生精华,在静中观心、观物;在动中兼修、齐身,达到身心的互动统一,把静中深悟的万物思想发挥到生命的行动中才是动静互摄,才达到养生效果。

  3、 结语

  生命是一个过程,每个人都会在有限的生命里做到对有限生命的追求,或者以“富贵寿善”为重,或者以“美味、丽服、好色、音声”为重。道家文化阐述了生命尚且如一阵云烟,那些违反生命本质而附着于生命中的荣辱得失、是非成败,又怎能不是浮光掠影呢?养生文化指出,首先要以生命存在为前提,要“天无为以之清,地无为以之宁,故两无为相合,万物皆化。”认为人类的生命是从悟“道”守“道”那里可以得到人类生存的真谛,生命只不过是“道”之载体,人可以通过养生修炼的实践性活动,实现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所以说,道家中的养生思想,内容丰富,内涵深刻,包含纵横思想,从生命本质出发至生命的价值,生命的意义都囊括在内,需要我们进一步开发和挖掘。

  参考文献

  [1]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27

  [2]王京龙战国百家争鸣与中华传统养生精神构架[M].人民出版社,2012:36.

  [3]王弼注.老子道德经注校释一新编诸子 集成M]中华书局,2008:45

  《道家文化中的养生意义剖析》来源:《运动精品》,作者:邓建达

点此咨询学术顾问 快人一步得到答案

SCI期刊问答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