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学校体育工作在改革中摸索前行,总体来看,成绩显着,尤其是高校体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表现在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组织机构逐步健全,课程体系不断优化,治理能力全面提升。但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学校外部环境正在发生着变化,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新挑战,学校体育改革的内生动力无法适应快速发展的外部环境,学校体育工作的治理体系、治理能力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不相匹配[1]。如何充分发挥校内外各参与主体的职能,将有限的教育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发挥更大的管理效益,是亟待需要解决的问题。
协同管理能够有效地整合系统内部各管理要素,提高各单位的协同保障能力[2],实现教学资源互通互享,保障教学工作的顺利实施,提高学校体育工作的整体水平,从而更好地达成教学目的。
高校体育工作由大量的子系统组合而成,在这个复杂开放系统中,各子系统相互作用、紧密配合[3],按照既定的工作目标,协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本文以协同管理理论为基础,剖析高校体育工作的现状,以组织模式为切入点,摸索构建高校体育工作协同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
1 、高校体育工作协同管理的背景及相关概念
1.1 、高校体育工作协同管理的研究背景
高校教育承担着国家培养高端人才的责任,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多元,体育作为五育并举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育学生规则意识、团队精神、意志品质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4],相比较而言,目前学校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相对滞后,
近年来,很多学科结合本专业的实际情况,吸收国内外前沿的研究理论,大胆进行教学理念转变和教学模式创新,吹响了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号角,教学内容丰富化和教学模式的多样化,使得教师更能发挥自身的专业特长,学生更能采取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新时期,国家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期望与要求。未来体育工作方向的体教融合、体育与健康融合,将协同管理理论引入高校体育工作,一方面可以丰富协同理论的研究成果,另一方法可以创新学校体育工作管理模式,提高学校体育工作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益,创造性的完成国家关于体教融合、体育与健康融合的新要求。高校体育工作管理者要重新审视体育工作治理体系,高校体育工作者需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不断提高教学能力。本文基于协同管理理论,梳理高校体育管理要素,系统地分析要数之间的协同关系,构建高校体育教育协调管理组织模式。
1.2、 高校体育工作协同管理的基本特征
协同管理即是把系统内相关的各因素科学合理地优化整合,来完成某项工作和项目。[5]从微观视角看,高校体育工作协同管理机制是指在学校主管部门设计顶层设计的架构下,统筹各管理部门、整合各参与主体,调动一起可调动资源,围绕既定目标,相互分工协作,全力保障目标实现的过程。从宏观层面看,高校体育工作协同管理机制是指学校与政府、兄弟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等外部环境之间,通过资源共享、业务互助等方式,协同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等工作,实现平台共享、资源互通,全面提升学校体育工作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学校体育工作管理效能。
2 、高校体育工作协同管理实现路径探索
2.1、 以立德树人统领高校体育工作协同管理机制模式创新
立德树人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体育工作的落脚点是人才培养,通过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协同管理,进一步完善教学、科研、竞赛、群体活动等体系,不断优化运行机制,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1)以体育为主,加强健康、营养、心理等多学科配合,充分发掘体育独特的育人内涵,放大多学科综合育人优势,构建体系平台建设。按照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将体育课程融入思政元素,把体育精神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坚持“以人为本,健康第一”原则,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潜能,突显体育全方位育人功能;(2)继续推进教学改革。以兴趣为先导,以技能学习为载体,以体能学习为基础,以习惯养成为目标,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通过体育锻炼让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切实保障“健康中国”中倡导的每天最低锻炼时间。发挥校园足球工作的示范效应,贯彻教学、竞赛、课外活动三维一体的育人思路,大力推进腰鼓、醒狮、舞龙、民族舞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改革试点,制定统一的教学标准和技能评定办法,让每一名学生至少熟练掌握1项体育运动技能;(3)完善竞训体系。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探索具有高校特色的俱乐部模式。建立完备的运动员选拔机制,建设好校内竞赛体系,让优秀的体育人才脱颖而出。
2.2、 以破解高校体育工作改革瓶颈为工作中心
高校体育工作历经多年改革与发展,各项工作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当前,因外部环境的变化,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还有一些瓶颈需要进一步突破:(1)做好制度的顶层设计。全面梳理高校体育工作的宏观管理生态和微观管理设计,做好动态调整优化,统筹好人财物等重点管理要素的关系,奠定高校体育工作协同管理的基础;(2)抓好学生体质健康工作。以测试结果为目标导向,做到测试全覆盖、上报无死角。测试成绩逐年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合格率不低于95%,建立健全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反馈机制,向社会、家庭、学生及时反馈测试成绩,制定干预方案。落实学生体质健康等级证制度。形成政府、学校、社会多元参与的学生体质健康协同管理制度;(3)主动推动教体融合。拆除教育与体育部门之间的管理藩篱,把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设定两个部门共同的目标,统一进行考核。学校在课余开放体育场馆,让更多的青少年参与到体育锻炼中,运动学校发挥运动训练人才优势,协助学校业余运动队建设。
2.3、 以高校体育工作协同管理组织结构优化为抓手
2.3.1 、协同主体为中心
高校体育管理权限比较分散,教务部门主管教学,资产部门负责场馆建设,体育部门负责体育训练和竞赛,多部门共同管理,形成九龙治水格局,体育工作管理界限模糊,相关工作需要跨部门协调,仅仅以体育部牵头,由于层级的关系,相关工作难以落到实处,必须明确体育工作不仅仅是体育部的工作,而是学校“五育”工作的重要一环,体育部可以在学校体育运动委员会的领导下,以体育运动委员会秘书单位的身份,协助协会领导开展极有效的横向沟通和对外协调工作。因此,学校体育运动委员会是协同工作的主体。
有责任和义务,为体育工作协同管理提供有效的保障和服务机制,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和评价体系。学校体育工作委员会发挥主导作用,依托校内体育职能部门,搭建教学保障平台,精准实现教学目标;对外协加强与政府、企事业单位横向联系,以各自的优势促进利益共享,提升体育工作水平。
2.3.2、 以协同客体为支撑
协同管理的协同客体,由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理念、和体育工作主体构成的教育理念。体育协同管理部门的第一要务是将工作理念贯彻到系统地各个角落,渗入每一个参与对象,调动所有工作因素,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人才培养模式由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组成,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金字塔底座。体育协同管理具体负责人是体育协同管理的方向盘,教师是驾驶员,学生是乘客,三者互为因果,缺一不可,他们的共同行为直接是实现协同目标的关键。
2.4 、以“管、教、学、练四维一体”为协作模式
比较理想的方式是构建“管、教、学、练四维一体”协作为模式。具体做法是由学校主管、多部门主导、课堂推进和课外有效补充组成协同模式,是各协同要素间的协同参与主体,学校主管维度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做好顶层设计,组织资源配置;体育部、教务处、学工等多部门是学校体育工作协同管理一线部门,负责相关工作具体推进;学生是落实教育目标的最终载体,协同管理的效果最终取决于学生的满意度。教师和学生之间主要现代互联网技术、移动终端、个人社交软件、在线云课程等教学媒介,通过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完成教学任务,协同体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协作。
从协同管理系统层面看,“管、教、学、练四维一体”协作为模式是指体育教育行业内部、政行校企之间的非微观协同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往纵深发展,教育体制的瓶颈、教育理念的滞后、教育人才厚度不足、教学资源相对紧张,正成为推动教育改革的重要推手,近年来国家密切出台的保障青少年健康的政策,利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为高校实行“管、教、学、练四维一体”协作为模式提供了政策保障。
参考文献
[1]叶峻.协同发展论与科学发展观[J]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28(5):16-19 .
[2]孙清忠,黄方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资源优化配置机制构建探析[J] .高教探索, 2014(5):26-29 .
[3]张洪瀚,王维. IT外包项目的协同管理流程分析[J]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116(1):44-47 .
《高校体育工作协同管理机制研究》来源:《体育科技文献通报》,作者:掌玉宏